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理 真理 治理

                                                      管理 真理 治理

      公众微信号zhq540605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之道不在“管”而在“理”,现代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由“管”转向“理”。可是仍然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由管理者说了算,“只要由我来管,我就有理”;相关利益主体无论哪种理都要服从我的理。管理需要必要的权威似乎没有错,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强词夺理,如果以为自己天然有理,那就值得商榷。管理之理非彼理,既非天然有理之“理”。

  在中文里,“管理”一词有多重意思,理也是个多义词。理既是个动词(如代理、打理、理财等等),又是个名词(如纹理、木理、肌理等等)。而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性质有时又是兼而之的。比如“理事”,它既可当动词用,又可当名词用。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的类属应当是非此即彼的,不可混淆,否则就是误用。比如,“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大大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里的“障碍”一词,就是把名词当成了动词,既是对词类的误用,又是对词义的误用,犯了语法上的错误。管理也是如此,作为一门学问,它是一个名词;作为一份特殊的工作或者职务行为,它是个动词。它们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混淆。比如说“公司CEO经过认真反思,拟定了业务的拓展管理”,就是把动词当成了名词用。管理的天然合理之说,就是在混淆这两种词性的界限。既然由他来管理,赋予他管理的的名份,他就代表真理,直接把动词管理当成了名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便顺理成章。如果这样来理解管理之“理”,那么说管理应当以“理”为重心,就等于同语反复,况且管理天然合理之说连这一点也不认可,要求允许其蛮不讲理。

  这绝非咬文嚼字,而是涉及到管理者在潜意识中能否摈弃封建色彩的问题。从汉字字源上看,理的本义是治玉,即根据玉石的纹路治玉。“玉石的纹路”之理是名词,“治玉”之理为动词,原本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郑国人称“玉之未理者为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鳃理”。前面的理是动词,后面的理是名词。“玉虽至坚,治之得其鳃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前面的理是名词,后面的理是动词,但是,人们后来却把两个层面的理合二为一了。《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伸开来,“理”也有了治人、治乱、治罪之意,渗透了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精神。夏朝的执法官即为“大理”,以后的“理”与“吏”成了相通的东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小“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管理天然合理之说,其实就是这种封建意识的现代翻版,是必须摈弃的。

  毫无疑问,管理离不开一个动态的过程,以“理”为重心的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的观念,仍然需要一系列贯彻执行的动作。它把所持之理是否合理的问题放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解决,自己只是完成循理、顺理的任务,达到一个理想或比较理想的结果。其间当然包括对管理天然合理中封建意识的否定。

  首先,作为动词的管理与它所持之理不同,后者作为一个名词,指得是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特殊规律,犹如一块玉石的特殊“纹理”。它存在于管理实践之中,它只能被发现,而不是出自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管理的过程是探循和发现这个特殊规律的过程,不可以预先设定这个特殊的规律。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实践,才能发现一个企业管理的特殊规律。所谓一厂一策,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特点,道理就在这里。一个“空降”的管理者不可能在未参加这个企业的管理实践之前就自称掌握了其不二法门,应当虚心向这个企业的老职工学习,向实践学习。既使在这个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的管理者,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对特殊规律的认识要随着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深入,而不能故步自封。

  其次,管理所持之理作为一个名词,指得是一种理应如此的状态。作为成功的结果,犹如玉之已理“而得宝焉”,表现在管理中就是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的理想状态。只有当企业的物流、人流、财流都实现了最佳配置,资源效益达到了最大化,我们才能说这种管理终于被管理者理出了一个头绪,持之有“理”。如果没有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或者有悖于理想状态的实现,可能会给企业添乱、添堵,管理者硬说自己是真理的化身,那就是强词夺理。

  再次,管理所持之理作为一个名词,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理念,也可以是一种方案、决策、规划。管理作为一个动词,指得是依理而行,循名责实的活动,是一个顺理的过程,犹如治玉,“剖而治之”,并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经过一番审视之后,所持之理才能被悟出来,“乃得其鳃理”。这里强调的是管理的执行意义,管理不是盲目的实践,受一定的理念、计划、规划支配,所持之理作为对一种方案、决策、规划,存在于管理行为实施之前,应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管理者应当忠实地执行。尽管可能计划赶不上变比,需要在顺理的过程中进行调整,管理者应享有比较充分地随机处置权,但那应当是努力缩小、消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不是相反。既使要推翻原定的决策和规划,也不应是管理者个人可以率意为之的事情。

  人们把管理的基本形式分为五种:危机管理、经营管理、目的或目标管理、战略管理、以整合的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每一种管理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所持之理绝非是由管理者个人说了算的。尽管管理者自认为自己很有理,但是管理所持之理还有物之理与人之理之分,而在人之理中,又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往往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管理者所持之理代表哪个层面之理仍然有着值得大家认定和认同的问题。在两权分立中,管理者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将外部利益内部化,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另有自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管理天然有理,且只有其一家之理,别人的理都要服从他的理,如果不是故意混淆视听,就是在一意孤行。正如《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作者郭士纳所说:“我们工作的轴心是外部因素——股市、竞争以及顾客不同的需求,而不是我们的管理班子的愿望和智慧。”

  我们在这里分析管理之理的复杂性,无非是为了证明管理作为一个动词,管的并不是作为名词的“理”;现代管理转移到以理为重心,强调的是其服务性,摈弃的是长官意志的强制性,并非真理就可以依照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其中在学者那里所要揭示的作为名词的“理”(规津),或者作为一个职业、一门科学名称的管理,其各种各样的模式恰恰不应成为个别管理者的婢女。管理是否合理的问题,除了实践的检验之外,应当由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去甄别。它将使得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成为不可或缺的前提,使得监督、制衡成为必要条件,使得综合评价、独立审计成为必然要求。反思一下各种财务欺诈、“穷庙富方丈”之类的行为处于现在进行时,哪一个没有打着管理天然有理的旗号呢?因此,让大家都明白管理之理非彼理,既非天然有理之理,正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健立健全,并有助于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的地得”用法口诀
《滴天髓》微义之理气篇,理是气之理,气需要梳理
为什么我每天疯狂记单词,单词还是记不住,原因是方法不对
的、地、得用法口诀:应家长要求推荐,快收藏
管理中的“顺理”和“循理”
《玄女经四十九章》之三十 理-合道的、为别人着想的道理是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