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德培 | 当年“的确良”

当年“的确良”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如今的中老年人,应该记得当年风靡全国好几年的的确良吧。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确良布从大城市传到县城。不久,这种布在我们家乡小镇上的布店也能买到了。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事件,因为的确良布可以少收布证,能缓解人们穿衣的困难。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棉纺织品都要凭布证供应,最少的时候,每年每人只发三尺布证,全家几口人的布证合起来,才可以买到一件衣服的布料。家乡有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这些孩子,要是穿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就会被同伴们羡慕得眼红,总是盯着问:“是进城吗?是到亲戚家去吗?”

我们常穿的土布又叫家机布,老人们摇动纺车将棉花纺成纱,花钱请人用简易织布机织成布,再拿到染坊染上色,便可以做衣服。棉布衣服的好处是贴身、暖和,但不经穿,易磨损,稍不小心就会破损,于是缝补衣服是那时绝不可少的手艺。一天的累活脏活干下来,本来就不结实的衣服一经洗刷,就露出大大小小的破洞,打补丁也成了农村女人们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活。会打补丁的人,把补丁补成一种艺术,讲究颜色的匹配,左右的对称,形状的可爱。比如两腿膝盖处的补丁,总是裁剪成同种颜色、同样大小的椭圆形,让人看起来挺顺眼、挺舒服的。有的巧手妈妈给女孩子衣服破洞处,补上一个花朵模样的红色补丁,或动物头像模样的黑白补丁,比没有补丁时更加花俏漂亮。可见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生活情趣并不匮乏。

自从有了的确良,人们的穿衣档次有所提升。的确良收布证可以打折扣,有时打对折,有时折扣还更低,只是价格贵了不少。农村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抢先到布店排队购买的确良。后来,一些准备结婚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举全家之力,置办的确良服装作为婚礼上的靓点。的确良面料挺括耐穿、易洗易干、不易皱褶、不易褪色,在当时成了一种时尚,甚至成了高贵身份的象征。


随着的确良逐渐普及,人们也陆续发现的确良的不足之处:布料不吸汗、不透气、不保暖。有人说:的确良只是冬天穿了的确凉,夏天穿了的确热、的确闷。穿过的确良衬衫或裙子的姑娘们也抱怨:的确良“挺”好看,外怕雨,内怕汗,大雨一浇露原形,又尴尬又难看。

正当人们对的确良的热情有所降低之际,的确良布料也开始改良,有了“的卡”和“毛的”两种混纺类高档布料,做外套、中山装和西裤很适合,色彩也改变了蓝、灰、白的单一面孔,增加了五彩缤纷的印花的确良。这样一来,的确良的衰落又推迟了好几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活物资越来越充裕,成品服装普遍不收布证,接着,布店的各种布料也陆续免收布证了。人们穿衣再也不仅是御寒、遮体,开始讲求舒适、适用、体面、时尚和各种个性要求。随着市场上货源不断丰富,衣料的品种越来越多,可供人们选择的衣服眼花缭乱,的确良最终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知道的确良是什么。但我还时时记起它,因为它毕竟在我们那辈人最困难的时候,陪伴我们走过一段不平常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夏装“的确良”,曾一衣难求,为何现在消失了?
藏品上的吉林往事——布票
七八十年代流行全国的“的确良”,为何突然消失?其实它改了个名
「作家新干线·散文」海德|“的确良”轶事
的确良:曾经扮靓过一个时代
还记得“的确良”吗?曾风靡全国,为何突然消失不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