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温《绿皮书》,或许才能更懂现在的美国!

赶走偏见不是靠枪鸣,

赢得尊重不是靠拳头!

文丨旧故麻袋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对全球来说是,对中国来说是,对美国来说更是。
 
一场疫情,让原本最讲自由的美国不得不居家隔离,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从目前披露的数据看,美国无疑是疫情的震中,180多万的确诊人数,超10万的死亡人数,不仅骇人,更让人担忧。美国疫情的峰值在哪里?转折点在哪里?都是未知数。
 
而雪上加霜的是,一起“黑人遭暴力执法死亡事件”激起民愤,让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和平抗议行动一波接着一波,硝烟弥漫,但由于政府的不作为,抗议继而变成了暴乱,场面一度失控。


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商场、街道、政府大楼......甚至是白宫周围,誓为惨死在黑警腿下的非洲裔美国同胞讨回公道,事发至今,四名涉事警察已被辞退,其中一名已被批捕,被指控三级谋杀。
 
事情到这里,已不单单只是死了一个黑人这么简单了,而是几百年间种族矛盾挤压的一次性释放,加上疫情长期居家隔离、失业潮的助推,一场浩浩荡荡的发泄性抗议就这样意料之外的蔓延了。


“种族歧视”问题在我生活的周围并不常见,但我必须承认国内有“地域歧视”一说,比如我们从小就听爸妈骂“安徽佬”,甚至在不懂哪里是“安徽”的年纪,就已经学到了上一代人的骂人口头禅,莫名其妙加入到“地域歧视”的队伍中,这种潜移默化,到我长大,都深深影响了我。
 
如果依照“地域歧视”的标准去看待“种族歧视”,我能够理解白人自带的优越感源自哪里?源自从小父母、祖父母辈的潜移默化里。

对肤色的措辞不同也好,对有色人种的态度也好,别小看这种潜移默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产生根深蒂固、不可根除的偏见和影响。
 
这或许是几百年来,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的根源,因为你无法改变上一代,所以只能一代影响一代,代代相传。


一部《绿皮书》就很好的概括了这样的“歧视”关系,即便是一个白人的底层司机,对黑人的高层也充满了鄙视和不屑,那种鄙视和不屑,就来自他引以为傲的基因优势。


之前看《绿皮书》并未深思“种族”之间的火花,只是单纯因为欣赏它的口碑和奥斯卡背书的加持。
 
原以为,《绿皮书》是为了冲突而冲突,电影只是将这两个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的人,联系到一起,让他们一路从格格不入到惺惺相惜,从固有印象到逐渐和解。这样的故事设定会让电影更具戏剧性,也让电影中的冲突更加明显。即便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我相信,当时一定不止我一人会这样认为,都是编剧和演员的功劳。如今转念一想,这哪是编剧、演员的功力深厚,能受追捧的原因,主要靠的还是“社会”本身,只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环境”下,这样的作品才成立,这样的喜剧才能被称为喜剧。


在绿皮书里,白人托尼没有稳定的工作、文化不高、收入不稳定、爱投机取巧、贪小便宜、不爱干净,种族歧视严重,会因为黑人喝了他家的茶而丢掉茶杯。

当然,这只是他缺点满满的一面,他的另一面关心家人、尊敬妻子,坚守自己做出的承诺,绝不撒谎。


与之相反的是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性格高傲、生活有品味,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言谈举止都透露着良好的修养,自尊心极强,为了如厕宁可折返,为了用餐甘愿罢演,受到霸凌不视为侮辱而视为考验,受到恩惠不视为荣耀而视为耻辱。


但就是这样两个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品味不同、三观不同的人,一起开始了巡演旅程。一路上,开始只有托尼在车里扯天扯地,后来两人开始讨论音乐,分享食物;再后来两人在车上开始说笑。
 
一路上,托尼渐渐发现,他们所到之处,大家都会夸奖唐·雪利的演奏,却歧视唐·雪利的肤色;崇尚唐·雪利的钢琴造诣,却歧视唐·雪利的种族。


为了住宿,出门必须带一本《绿皮书》,因为不是所有的酒店都欢迎有色人种;警察可以无故带走唐·雪利,只是因为他的肤色,最终为了不耽误演出,唐·雪利只能打电话给总统。


唐·雪利一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黑人平权,但他明白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原先对黑人充满抱怨的托尼的尊重,前提是他们日夜相对了许多天,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其他人呢?不可能与他有深入接触,也不可能与他有深入交流,想要让他们对黑人有所改观,难上加难。
 
深知自己对“种族歧视”这件事的无奈,所以唐·雪利选择住在只有自己的城堡里,孤独一人,为了免受不公正的待遇和他人的冷落,他一忍再忍,用物质上的丰满来麻痹自己精神上的孤独。


我不知道如何去避免这样的悲剧,明明他这么优秀,明明他在钢琴面前这么耀眼,可为什么只是因为肤色,被人瞧不起?就像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避免我的下一代不会产生地域歧视,我能做到,可身边的人呢?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环境怎样?人们就会怎样?是大家想要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吗?不是这样的,大家的出生都无比的平和,是成长的过程让大家接触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才会继而助长这股气焰。
 
唐·雪利有句话说得好,他说:“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这是他美好的愿景,也是所有人美好的愿景,但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太难了。


这才导致了如今这样的局面,不是大家心胸不够开阔,格局不够大,而是长年累月的抗争让他们明白:尊严不是靠保持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他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只是用错了地方。
 
希望这次事件后,能让美国对种族问题有一个大方向的改变,和谐共处,和和美美,才有更光明的未来。


不愿再听到“我不能呼吸”的求救,太残忍!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情有爱有思想,无知和弱小不会让人类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要是有,只有傲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身份的重新认同
绿皮书
纠结的《绿皮书》(一)
〝绿皮书〞电影中要说的绝不只种族歧视而已
“请”弗洛伊德解读《绿皮书》,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林静 || 《绿皮书》:人,生而平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