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闽邮荟 • 162︱有关林老的那些事

八闽邮荟 · 161︱香港日占时期邮资史


我是怎样搜集林老题词的?

著名邮学家林衡夫(以下简称“林老”)是中华全国集邮联首批会士、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士,随着林老集邮成果的不断壮大,其名声日益远扬,请林老题词、签名的人越来越多,进入新时代几乎达到“井喷”的程度。题词实际上是林老出版个人邮书之外的另一本精装“微邮书”。林老的题词是集精华、精练、精粹于一身的“集邮金句”,现散见于全国集邮界。何不把这些“金句”搜集和串联起来,认真地“嚼一嚼”,多美啊。

于是翻箱倒柜,在自存有限的邮书中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水滴积多盛满盆,题词积多亦学问。后来一些邮友知道我在做这一工作,主动提供自己收藏的林老题词,再后来感动了林老,他将自己积存的有题词内容的相关封片交我选择,至今已搜集林老题词近百条,当然,这仅仅是林老题词的“沧海一粟”,总算有了个良好的开头。

具体是怎么搜集题词的呢?第一步,“不管白貓黑猫,只要是林老题词”,收进来再说。毕竟我藏书有限,打扫“战场”,发现仅仅几十条,难成体系,怎么办?第二步,小范围向好友征集林老题词,杭州的李少华、丰国需,浙江海宁的张晟,安徽合肥的汪时东,江西余干的方立武等纷纷献出他们珍藏的林老题词,多达几十条。第三步,林老捧出他的“宝贝”。搜集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时,一天,林老发来微信,展示了几十枚有他题词的封片,说这些都是对方寄给他的,请我选择,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一下子增加了题词总量的五分之一。当搜集进入后期时,林老每有题词即拍照发我微信,浙江兰溪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邮展”时,林老题写了“壮丽七十年   讴歌新时代”,新鲜出炉的题词也纳入其中。

《喜逢——贺居洽群先生八旬大寿》明明是一首诗,怎么归到题词类呢?林老该诗写于1992年2月3日,发表在1992年4月《浙江集邮》上,查遍林老出版的邮著,未将此诗收入集子,征得林老的同意,归入题词,立此存照。

怎么分类呢?曾先后考虑过以时间为序分类,又考虑过按内容分类,捣鼓来捣鼓去,方案难以定下来。《江西集报》主编、好友黄斌华从美学观念和查找方便角度考虑提出,按邮刊题字、邮书题字、邮资封片题词、题词和题诗分4大类,题词和题诗类又按省、市、个人排序,这样分类条目清晰,美观大方,查找方便。

小文开头已说明这是林老题词的一小部分,笔者意在做点基础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我搜集的题词发表后,果然有友响应,著名报人张雪根将他珍藏的林老题词发来了。“张雪根先生:方寸架金桥,邮谊结情缘。林衡夫于杭钢2001.11.16”。近日,海宁张晟经理收到林老2019年10月13日寄来的题词:“钱塘江畔弄潮儿  志摩故里研邮人  林衡夫己亥年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林老更多的题词将汇聚在一起。


林衡夫:序为心声

当下出版邮书大多请名人作序,拟学生论文交老师批改,具有“高大上”元素的名人成为第一读者,写出的序饱含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又如邮集的奖牌。

著名集邮家林衡夫可列入写序“专业户”,笔者对“林氏序”进行了一次盘点,(“一览表”附后)。自1993年开始写第一篇序始,至2015年,已写序26篇,由省内向省外推进,有逐步上升的趋势。林氏序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说,勇敢地拎出邮书的亮点重点,深情地讲述与作者的交往故事,寄希望于年青一代,诗词结尾,一锤定音。

下面就举例聊聊。

写于珠海的《张包子俊集邮文选》前言和“代后记”可作一篇序来读。林老和张包老的传奇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林老第一次见到邮坛元老是在1982年2月7日杭州邮协成立大会上,相见恨晚,林老说,他平易近人,性情喜乐的形象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89年春,林老跟随张包老将《新光邮刊》中的精粹邮文选编成册,“《新光邮刊荟萃》选编过程也是我追随先生邮识渐进的过程。”林老如是说。精准地说,是一个人的邮学培训班。1994年6月6日,林老第17次到医院探望先生,张包老对林老说,“我看你样样要集,不好。还是集中国早期航空,集的人不多,不要急,一步一步集。”张包老在重病弥留之际,又对林老说,“你收集面太广,要选个目标,如今集航空邮政的人不多,你可以试试。”并赠林老一枚泛美航空公司从上海到美国1937年4月26日的首航封。这是林老启航新的集邮人生的起点,意义非凡。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上,林老的《中国的航邮》邮集获金奖加特别奖,欣喜之余,林老第一个想到的是恩师张包老,这年冬至,林老到张包老墓前祭拜,并说,“张包先生,你对我的嘱咐实现了。”

写于2006年5月的《黄炳善集邮文选》序,林老写道:“我认识炳善先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用伤残之手拍照,肯定是个重视瞬间的细心人。在我组编《华东人民邮政》邮集时,他在我集子中,辨别出一枚双连孙中山像加盖的14度细齿实寄封,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林老又写道,“《文集》的重点是四个研究:区票研究、齿孔研究、汇票研究、邮资票品研究,如《前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邮票》(1957年的《集邮》两期连载)《江淮解放区邮票》《齿度新说》等不乏真知灼见。

丽水集邮家徐联方的《方寸情缘》《徐联方集邮文选》两书的序,均出自林老笔下,并同时入选《清波邮谭》“序为心声篇”,具有“破格”入选的意义。林老写道:“联方先生是浙江省邮协学术委委员,从事邮学研究数十年,对集邮学术范畴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精辟见解。《文选》是我省第三个地区出版的个人集邮专著。”林老的话颇有份量。

“胶东战邮”专家王景文的《胶东邮史钩沉》序,列入《清波邮谭》“序为心声”第一篇,其篇之首页又采用《钩沉》封面印影件作装饰,作者的匠心可见一斑。林老写道,“时下,集邮著作每年全国有数十册问世,但著述邮史的不多,挖掘史料、考证立说的更是凤毛麟角。此书的出版是一大喜讯,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林老坦言:“我是将景文先生的《我看山东战邮毛泽东像邮票的“第三版”》一文,作为我研究版式的依据。”本篇序还有一个亮点:诗开头,词结尾。《忆秦娥》写得邮情深深,特抄录,供邮友吟读:春晖玓,区票领研显功绩。显功绩,“邮史钩沉”,邃深浅出。票封片戳堪启迪,硝烟战邮呈眼前。呈眼前,细读领悟,明史得知。”著名作家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雕塑。”笔者自圆其说,将句中的“诗”字置换成“词”,用在这里非常贴切。

“序为心声篇”有13篇序入选,其中林老为中青年集邮家和爱好者出书作序5篇,这绝非偶然。林老写道,赵建(1967年生)先生是我的忘年交邮友。他的《邮览庐山》是一部聚沙成塔的邮政邮戳史,一百多件封片中,牯岭邮戳式样繁多,是日积月累、功到自成的成果。其中上海发牯岭航空欠资封一枚和1933年10月25日广州寄牯岭沪粤航空邮运开航首日纪念封一枚,是庐山邮政史上难得的两件珍罕航空邮品。

《偷闲集》序,林老开门见山地写,“2006年7月的一天,一位来自江苏的集邮爱好者到我家探访,带来了他编组的五框《中国画》《狮子》等邮集,当时他才28岁……我的建议,年轻人一笔笔记下,显得虚心、诚恳,他叫唐孝飞。林老在序中强调,“但愿中国能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唐孝飞。”林老对这位年轻集邮者十分支持。小唐办有一份邮刊《东吴邮学杂志》,据笔者查《西湖邮谭》《清波邮谭》曾刊登于《东吴邮学杂志》林老的大作有13篇之多,其中《“驼峰航线” 和“飞虎队”实寄封》一文刊登在2010年《东吴邮学杂志》试刊号上(《西湖邮谭》P160-164)。

林老在《鞋》序中写道,李少可(1969年生)组编的《鞋》专题邮集,选题新颖。2008年在雅加达国际邮展中获镀金奖,2009年获洛阳世界邮展大镀金奖,为浙江争了光。林老点赞他是继曾晓炜、倪郁烈、刘少钢、陈小忠之后,又杀出一匹“黑马”。林老曾撰文《追求者、凝视者、书写者与超越者》(《清波邮谭》P249)盛赞少可。林老深信,钱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年人一定会超越我们。

“从林永川的《邮苑耕耘录》中可看出,浙江瑞安市玉海实验中学正式沿着素质教育道路不断前进并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这本书有可读性、经验性,示范性是一本中学开展集邮教学的优秀之作,愿开花结果,推而广之。”林老在《邮苑耕耘录》序中这样写道。

(附言:笔者将拙稿送林老审阅,老人家告我:今年丙申五只“猴”要继《三羊开泰》继印一书,张运达要我6月底交序。真是无巧不成书,林氏之序从张运达始,到张运达终,正如一个年轮。)


遇见爱情

2月21日上午,89岁的著名集邮家林衡夫由儿女陪同来塘栖办事,面对雄伟的广济桥,林老感慨万千:“塘栖永远是我的根。”中午就餐时,林老大谈年轻时在临平、塘栖的点滴往事。日后,林老又通过微信发来正在编整的《王玉英影像画册》的老照片和文字。笔者将上述材料梳理后,汇总如下。

1954年9月的一天浙江省第二届工业劳模代表大会在杭州人民大会堂召开,24岁任杭县邮电局副局长的林衡夫,以县劳模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中林衡夫认识了不少领导和精英人物。陈铁强是杭县总工会主席,也是出席这次会议杭县团队的“领队”,陈主席态度和蔼,没有一点架子,会议休息期间,总和大伙儿在一起,聊聊工作情况和家长里短,几天会议和大家混熟了,林衡夫谈笑风生,善于表达,颇受陈主席和大家的关注。

一天中午会议休息时间,林衡夫蹓到杭州青年路一家邮票社转转看看,那时他集邮起步不久,劲道十足,邮票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他。邮票社面积不大,邮票不少,比较珍贵一点的国内外邮票都装在玻璃镜柜里,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与老板有点面熟陌生的林衡夫,相中几套邮票,其中两套是毛像:“三一版”毛像和山东“青州一版”毛像,再是“二七建邮”“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邮票。

林衡夫指着这4套区票对老板说:“这几套邮票要多少钱。”

老板“瞄”了他一眼,右手装模作样地在算盘上拔拔动动“4元1角。”

林衡夫虽当副局长,工资每月有54元,当年鸡蛋3分钱一个,豆腐2分钱一块。这点小纸片噶贵,林衡夫心里直打鼓,摸摸口袋,一塌刮子只有2元多钱,怎么办?

林衡夫开始和老板打口水仗:“老板,你几点打烊?”

“9点。”老板轻松得一塌糊涂,随口荡荡。

“你把这几套区票留着,我回去一趟再来,可以吗?”林衡夫有点恳求的味道。

“留着,有点难,生意面前人人平等呵。”老板一点不让步。

“打烊之前我一定来,放心。”林衡夫补充说。

林衡夫急匆匆赶到会议休息处杭州大华饭店,见陈主席温和地说:“陈主席,您借我2元钱好吗?我有急用。”

“我这里有,你拿去吧!”边上一位秀气的崇裕丝厂劳模王玉英爽快地说。

林衡夫曾在杭县劳模会上与王玉英相识,有过一面之交,况且王玉英曾由小姐妹许世娥陪同,到县邮电局话务接线组来参观过。一回生,二回熟,见她主动借钱,没多想,拿了钱就直奔邮票社,邮票交易顺利完成,晚上,林衡夫还在用放大镜看邮票,看了又看。

崇裕丝厂是1927年由南浔富商庞赞臣等集资银洋20万元,在镇东日晖桥畔建造的,1929年建成投产,拥有意大利式五绪坐缫车492台,德国锅炉2台,自行发电,职工2000余人,厂丝“金双鹤”“银双鹤”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并在1929年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塘栖旧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P316)。崇裕丝厂是塘栖一家举足轻重的大厂,也是浙江省丝绸行业中的一爿老厂(1966年改名杭州新华丝厂;1996年经国家经委批复破产)。出身雇农家庭的王玉英,1950年(17岁)进崇裕丝厂当缫丝操作工,由于她的细心、耐心和热心,缫出的丝都是双A级,成为厂里旗帜性人物,厂内宣传橱窗里有王玉英的大幅照片和先进事迹介绍。

借了钱要还,天经地义,怎么还法呢?林衡夫曾想过邮寄,但一想欠妥。一次,凑巧将赴基层塘栖邮电支局检查工作,林衡夫准备到厂里去找她,林衡夫事先打电话给王玉英,告知了来厂时间。那天检查完后,林衡夫骑上自行车去崇裕丝厂,传达室同志接待了他,并亲自去宿舍找做夜班的王玉英,宿舍里的小姐妹得知有小伙子找王玉英,马上赶到传达室去看“西洋镜”,胆大的小姐妹问林衡夫:“你就是林同志?”,弄得林衡夫面红耳赤,十分尴尬。

身着一身整洁服装的王玉英来了,林衡夫见王玉英,马上说:“上次向您借的钱,如数奉还。”王玉英接过钱,向林衡夫招招手,转身回宿舍去了。林衡夫此时,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吧!此后,林衡夫向王玉英寄出了第一封信,不久王王英也及时回了信,书信传情,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1955年3月8日,林衡夫从临平骑自行车到塘栖,他俩一起到塘栖镇人民政府领了结婚证,当天,王玉英上夜班。

“今天你回去吧,我要上班。”王玉英对林衡夫说。

“好吧,工作要紧。”说完,林衡夫恋恋不舍地返回了临平。

3月22日,王玉英大礼拜才赶到杭州在慧光照相馆补拍了结婚照。


永忆第二故乡

01

82岁的著名集邮家林衡夫先生又出书了。

今年10月8日高兴地收到林衡夫先生惠赠的《西湖邮谭——林衡夫集邮文选之三》(以下简则称《西湖》),该书由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今年8月新鲜出炉,全书分西湖邮谭、邮说航空、邮人缅怀、灯下随笔、电视剧本、“拾语”补遗六个部分,93篇邮文,31万余字,彩色插图12幅,黑白插图200幅(含16张贴片)。

林衡夫先生的邮文,纵横捭阖,古今中外,气势不凡,涉笔成趣,读来兴趣盎然。这是林衡夫先生自2008年以来,进行“汇文工程”的第三辑(前两辑分别是《楼外集》和《钱塘邮谭》),即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他发表在海内外集邮报刊上的邮文“大聚会”。值得高兴的是林衡夫先生第一次专门写“我与余杭”的邮文达8篇之多,占全书总量的1/10,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古今考》、《运河情结》、《祝福渊鹏》等,其他邮文中谈到余杭的也有“散装”的夹叙。

2008年起,林衡夫先生曾多次与笔者说起,梦寻余杭,梦寻塘栖的题材常在我脑海里盘旋,有时彻夜难眠。他甚至以诗寄托当时的心情——几回梦境旧塘栖,昔日景色今犹记。他常常说,余杭是我少年时期的苦难记忆,余杭是我政治生命的诞生地,余杭是我的第二故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林衡夫先生在《邮情邮谊融邮展》一文中说,我13岁至16岁是在千年古镇塘栖渡过的,苦难的学徒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学徒三年,每月月规钱仅是剃头钱加两块“固本”牌肥皂。工作时间达十四、五个小时,从鸡鸣头遍到深更半夜。学徒学什么?学买菜、学做饭,学挑货,学包扎商品,如此而已。

最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天,要命的冻疮又痛又痒,晚上脱袜子时,脚后跟与袜子粘在一起,脱下后露出血红的肉……

春秋两季,老板要林衡夫到武林头去接香客来店里消费,最可怕是要途经一个阴森森的乱坟堆,地上还有干搁的棺材,有时从坟堆里窜出一只野狗,吓得他一身冷汗……

挑两笆斗近百斤重的花生米,从水沟弄炒货店挑到西石塘店里,这艰难行进的二里路,压得林衡夫眼泪往肚里吞……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了,林衡夫终于盼来了好日子。

1954年对于林衡夫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是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被评为工业劳模,出席了浙江省第二届工业劳模代表大会。林衡夫平时工作主动积极,带头苦干,越是艰巨的任务他总冲在前,因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同年10月上级任命林衡夫为杭县邮电局副局长,那里他才23周岁,年富力强,有使不完的劲……

1981年,林衡夫曾专门赴塘栖寻找西石塘老街、大昌桂圆行,重走当年挑货走过的路,一切往事涌上心头……

林衡夫心里铭记着党的恩情,他说,是党和毛主席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2011年10月,中国第八届残动会集邮展览结束后,林衡夫邀请著名邮票设计师吴建坤、李印清偕夫人,邮展评审员施邑屏、马驎、张雄、沈丰萍、张健及《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等集体游览塘栖,参观了三条半弄、广济桥、郭璞井、御碑码头和水北风情特色街,并在林衡夫当学徒的“聚源昌”石库门前合影留念。林衡夫向客人们介绍了自己和塘栖的点点滴滴……

02

林衡夫先生对余杭集邮关爱有加。他从1991年至2010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邮展多达12次,而在余杭就举办了二次:第一次是2001年10月15日“林衡儫集邮藏品展”在临平余杭文化宫举行,时任余杭区委副书记的张炳火代表四套领导班子前来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西湖明珠台、余杭电视台进行了现场报道,盛况空前。

2009年冬,林衡夫因邀参加了余杭区集邮协会在超山举办的个性化邮票首发式,余杭区邮电局局长徐长根与林衡夫聊家常,说到明年的工作,徐局长与林衡夫商量,能否再“回家”办一次个人邮展,林衡夫说,向家乡人民汇报工作是我的义务,他爽快地答应了。

2010年6月26日“余杭区庆祝建党89周年暨林衡夫先生集邮藏品展”在临平余杭图书馆如期开幕了。林衡夫提供了精心编制的8个类别、28部、110框邮集及诸多集邮藏品参展,其藏品之丰、存世之稀、价值之高,在省内乃至全国个人藏品展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说,对家乡人民汇报心一定要诚。

林衡夫对余杭青少年集邮、老年集邮一直关爱有加。上世纪90年代林衡夫选择包括临平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作为自己集邮工作的联系点,将邮票作为第二课堂的教材,把集邮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建议学生搜集家乡名人邮票作为作文的选题,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2006年6月12日,生肖集邮研究会余杭小组成立大会在仁和革命老区中共西镇区委旧址举行,林衡夫应邀参加,并在镇中心向中学师生作了一次集邮讲座;2006年塘栖举办美食枇杷节,镇委、镇政府举办邮展,林衡夫送上一部《月亮》邮集参展,寓意月亮代表我的心。

林衡夫对余杭邮人亦关爱有加。他在《祝福渊鹏》一文中谈到,得知余杭残疾邮友王渊鹏用双腕夹住毛笔,将36万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用正楷书法全部抄写一遍的事迹后,林衡夫深情地说,我闻知对这位自强不息的残疾邮友肃然起敬。林衡夫和余杭生肖集邮小组也常来常往,感情颇深。当澗衡夫收到仲卯泉谽款的绖有“猪头山”邮戳的丁亥年生肖封时,避觉自己在余杭工作十多年,从未听说过这一地名,仿佛是个新发现,为此林衡夫特写了一篇《余杭有个“猪头山”》,立此存照。


心中永远的痛

3月7日得知林老衡夫会士夫人突然走了的噩耗,脑子里一直沉浸在苦苦的沉思和回忆之中,并翻阅了林老相关邮书,凑成《忆林老夫人王玉英》一文,请林老审阅。而后林老断断续续用微信发来有关材料,这对林老和他的夫人的为人是很有价值的宝贵财富,特辑录如下。

1、一部由眼泪编织的邮集。

3月17日,林老发来一部邮集《戊戌年狗地名戳封、片》,初看不知其意,后林老释道:夫人生肖属狗,曾顺口而出,承诺做一部邮集的,下面是这部邮集的前言:一月上旬收到许多邮友寄来的戊戌年首日封,我对伴随我、支持我集邮的老伴说,你生肖属狗,今年我给你做一部狗地名戳邮集。她笑了“好啊”,我从来信中一枚一枚挑选狗地名戳,希望能积累30枚。天有不测风云,2月10日凌晨1点50分,她起床小便摔倒在床前,120急救车送至医院抢救,至13日凌晨2点50分,她心脏停止了跳动,短短三天,天地两隔,我如剑穿心,肝肠寸断,63年朝夕相处、濡沫与共的她竟抛下我们走了……15日追悼会上,我昏厥过去,儿女们泪眼相慰,轮流守护。我想到自己在她生前所言,含着泪水向邮友们求助狗地名戳封片,得到江苏唐孝飞、徐阳,浙江李少华、王金航先生8枚封片的支助,完成了本集邮品的收集。

在断断续续的编排、塑封中,滴下了多少泪水,粘贴封片中寄寓多少相思,你一生对我集邮的支持,一生对我冷暖、饮食的操劳和关爱,我怎能忘,你对我的爱是无法形容的……

孩子们说:“爸爸,你要爱护身体,妈妈在天堂才会放心,不然,她放不下心!”我听他们的,悲痛中完成了这部在你生前许下的诺言,编进我对你绵绵无期的思念,并以纪念,今天是2018年2月29日……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饱含深情的一部特别邮集,总有一天会在邮展上与邮友见面。

2、一场难忘的追悼会。

原定追悼会在小厅举行,仅亲人进行告别,后不少未告的邮友,如李少华会士、张雄会士等也赶来了,当时林老昏厥了过去,不知不觉中在走廊上见到了他们,最后不得不改中厅举行追悼会。杭州市政府机关书记等领导到场参加追悼会。

送花圈和参加追悼会及来家灵堂祭念和慰望的单位和邮友有:浙江省集邮协会,浙江省老年集邮协会,杭州市政府办公厅,浙江省邮电印刷厂,江苏省集邮协会马佑璋、葛建亚,张雄,张健,李少华夫妇,丁光锐,吴语,程飞鹏,何钦雄,刘海利,胡永吉夫妇,钱国平,孙颖博,吕捷,章军,王伟,柳茹燕,李云龙,金婺南,李良飞,徐爱光,丰国需,仲卯泉等。

发来微信和通过其他方式致哀的有:刘佳维,李曙光等43位会士;冯舒拉会士3月15日专程从北京赶来杭州看望林老,王宏伟会士讲也要专程来杭。

3、一笔至今才明白的抚恤金。

夫人是杭州市政府办公厅直属通信站站长,这点她从未透露过,这次老干部局发抚恤金,才知夫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干的,退休后划归老干部局,她是1953年9月入党的。另外,2000年浙江省成立劳模协会,请她参加,她淡淡地回复道,退休了,没有贡献了,不参加了。细节展示一个人的品德,王玉英为人低调而实在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了。

4、一笔“下海”后赚的60万元钱。

怎么花?林老说,夫人支持我花57万元买航空邮集,后分三年才花100万元买定安苑的房子,先邮后房,何等胸怀啊。重庆全国邮展上,林老的邮集获大金奖加特别奖,电视台要采访林老,夫人要他回避,乘车到成都去了。在荣誉面前他们选择了“让”。

5、一些奇怪的蛛丝马迹。

林老清楚记得,她走的早一天,给姐妹一个一个打了3个电话,有说有笑,充满愉悦。早一天还去对面“银泰”买饼干,准备送一位同事。早四天去看望原工作单位崇裕丝厂原工会主席沈虎根夫人。她将两只戒指给了二个女儿一人一只。还将银行理财存款密码告林老,并要他用笔记下来,叮嘱千万不要忘记。冥冥中像要告别,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以上点点滴滴,给邮人良多思考和启示,然而,林老概括为--心中永远的痛。

林衡夫

1931年12月16日生于杭州,祖籍福建莆田。目前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士、邮展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省邮展委员会主任、浙江省老年邮协会长、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士。

曾出版《林衡夫集邮文学选》《楼外集》《钱塘邮谭》《怎样搜集和鉴赏邮票》《集邮天地博览》《集邮世界150问》《集邮世界250问》《世纪的太阳——毛泽东邮票大典》《张包子俊集邮文选》《精彩纷呈的邮票世界》《中国的航邮》《新光邮刊荟萃》《珍邮溅血记》《邮票的故事》等。编写《邮票兇案》《珍邮传人》《赝品大龙》电视连续剧剧本。

《中国的航邮》获世界邮展金奖加特别奖、《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获全国首届老年邮展金奖加特别奖、《华东人民邮政》获世界邮展镀金奖、《猛禽》获全国邮展镀金奖、《我们生肖》获全国生肖邮展镀金奖、《冬季运动》获奥博会邮展银奖、全国体育邮展大银奖。

作者

吴鑫发(杭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框邮集:林衡夫《中国文字邮票与编号邮票 》
邮集欣赏:林衡夫《中国文字邮票与编号邮票 》
【纲要】《2021第七届全国生肖邮展-挂花》
微信上展邮集挺好的
法国邮政发行《巴黎2022邮展》邮票
聞鍾記郵 | 残疾人集邮的盛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