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韧创吴子宁:从智能数据入手,切入芯片蓝海

EEWORLD

电子资讯 犀利解读 

技术干货 每日更新

 

英韧创科技,这家AI芯片公司在市场上的曝光度并不高,2016年才成立,而专注的产品也是相对窄众的B端的存储设备的控制器与加速器。但在业界却早被熟知,目前公司初创不久就获得了包括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专业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作为前Marvell全球CTO,英韧创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创业伊始就自带了光环,但是在接受EEWORLD采访时,吴子宁从来都是以团队作为主语,在他看来,决定芯片领域创业的成败关键在团队。“资本或市场的认可包括对我们团队的认可、对创业方向的认可以及对产品定义和执行力等多方面的认可,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因素。”吴子宁表示。

英韧创专注于创新下一代数据处理系统,将大幅度提高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效率,极大降低海量数据造成的网络堵塞,显著减少过多协议转化造成的浪费。产品将广泛应用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

吴子宁表示现在更多的AI初创公司都将精力放到了计算端,相比较计算端的白热化竞争来说,数据存储由于相对计算市场要窄众一些,同时又存在较高的门槛壁垒,所以目前尚处在蓝海期,这也是英韧创为何率先切入该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韧创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

InnoGrit,了解一下

英韧创的英文名为InnoGrit,这是两个词的结合体。

吴子宁解释道,Innovation是创新,对高科技企业尤其是芯片公司来讲,是立足之本。Grit则有几层含义,一是小沙粒,是芯片的基本材料,符合英韧创科技的目标市场;二是尽管每个小沙粒都是不起眼的,但汇聚在一起,能做成芯片这么神奇的产物,这和英韧创的团队精神一致;三是Grit还有坚韧的意思,作为英韧创这家初创公司来说,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成功的必备因素。

包括吴子宁在内,整个英韧创创始团队都有着最漂亮的背景资料。团队人员大部分毕业于斯坦福、哥伦比亚、清华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在Marvell、东芝、NVIDIA、Cisco等国际顶尖公司工作过,平均行业工作经验超过15年,经手的芯片出货量多达几十亿颗,团队的专业涵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固件、算法等各个领域,此外还发明过数百项专利并发表过多篇论文专著。

“前段时间,芯片的初创企业不多了,现在随着AI、大数据等应用需求的增加,倒逼芯片领域的创新,芯片创业公司又开始活跃,我们团队也看到了现在的时机。”吴子宁说道,“身在硅谷的人都有一个创业梦,对于梦的追求,对于行业的热爱以及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使我们有缘聚在一起。最好的人聚在一起总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

距离英韧创成立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公司在美国、中国及台湾地区总计拥有超过70名员工,首款工程样片已经流片,并且实测结果达到了预期。由于公司属于典型的工程师文化,所以直到现在有了真正的产品之后,英韧创才开始接受采访,而不是在刚刚进入软件或算法阶段就着急对外宣传。

AI发展的“木桶效应”在存储领域

既然英韧创有着非常专业的背景,团队的定位自然而然是高端领域,吴子宁便把眼光放到了对于大数据的存储优化上,这也让整个团队可以发挥更大价值。

“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升了很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基础设施除了对计算提出新的要求之外,还对存储有了更多要求。”吴子宁说,“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人工智能系统不光是要求运算更快,还需要把数据及时放到计算单元上。”

目前包括图片、视频、语音等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这对AI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通过线性升级扩容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进行并行处理,这也是目前超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所走的路线图。

但是,正如阿姆达定律所阐述的,并行处理并不能无限制提高计算和存储能力一样,尽管AI处理一直朝着异构、多核及并行处理发展,但速度仍取决于并行计算中的串行计算时间决定。

同样的并行存储也是如此,而且效率衰减得比并行计算更快。

吴子宁解释道:“把数据分布到不同的存储节点之后,仅调配一套数据也要和很多节点打交道,这种数据之间的协调和交互要通过处理器、PCIe控制器、SAS协议转换器、扩展卡以及SSD控制器等众多处理节点,非常浪费算力和时间,造成子系统及网络不必要的开销。”

“以前由于底层存储介质比较慢,所以传输及存储中间的协议栈复杂一些也不会影响什么,而现阶段随着底层存储介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包括闪存、MRAM等规模化之后,数据存储和传输系统可能会成为AI整体架构性能的瓶颈。”吴子宁判断道。

吴子宁解释道,随着AI处理器性能的显著提高,几十TFLP/S的处理速度并不稀奇,同时对于存储终端来说,目前NVMe的处理能力也可达到几十GB/s,但对于目前的中间以太网层来说,传输带宽最大只有几个GB/s,远远低于上下游的处理速度,即便将传输网络更换成更为昂贵的光纤或Infiniband等专用网络,如果考虑存储终端的多层级协议转换,仍然是系统中最慢的部分。

英韧创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破除这一瓶颈,将对数据的存储控制、计算与协议处理融合在一起,通过高集成方案解决AI系统中的短板。“如果以工厂举例,数据跟不上就相当于原料跟不上,再高效的生产线也生产不出满意的产品。”吴子宁表示,“英韧创的目标就是打通处理到存储的中间过程,让数据可以更简单更快速地分布到相应的存储节点。”

数据是有生命的智慧体

在2017年的ICCAD(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年会)上,吴子宁提出了存储即服务的口号,这与我们目前对AI 数据即程序的普遍认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吴子宁在ICCAD年会上

吴子宁将数据比喻为鲜活的生命:“以前大家只把数据当做简单的原材料去加工,随着对数据的批量处理能力、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数字化的程度加深,数据一下子就爆发了。我们现在应该把数据看作是一个生命,他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产生,到应用,到再成长,再应用,又或者只是暂时存下来休息,等待以后的成长。数据的生命周期对比以前要漫长很多。”

吴子宁指出,既然把数据看做生命,看做智能产物的话,那么存储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环节,应根据数据不同特性,不同生命周期去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提供不同的服务。这就要求从应用层就将数据进行归类,由于目前智能数据大多都是非结构化的,比如个人音视频数据和发动机数据结构完全不同,更需要在开始阶段就加以区别,以便在使用之时可以更方便快捷。此外,还应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判断每个数据的生命周期,从而分配到不同的存储节点中。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量的复杂且庞大,这一切处理都应具有自适应性,无需主机进行干预,这才是最智能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CPU和FPGA在计算领域非常擅长,但到了存储领域,他们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需要我们帮他们进行预处理,实现数据与计算的融合,从而优化整体系统,让计算更加有效。”吴子宁解释道。

基于对存储,对数据的理解,英韧创科技推出了专门为人工智能打造的智能存储控制器,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不同数据的自适应纠错算法。

2.对于冷热数据的自动调配。

3.自动根据数据状态完成备份,实施压缩加密等服务。

4.具备直接和网络对接的能力。由此最大化的减少协议以及网络适配带来的损耗。

芯片功底是一切的根基

吴子宁强调,英韧创的最大特点就是团队在芯片的设计和执行能力上,所有人都在芯片界有过很强的实战经验,这里的实战经验不光是做出来展示品,而是经手了数十亿出货量的商用芯片。

吴子宁说道:“大家都清楚芯片从概念到实现再到量产,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团队有着丰富的高端芯片设计经验,很多疑难杂症都有着第一手的实战经验。”

目前英韧创并没有配备众多的销售团队,还是主要以芯片设计为主,但和几大存储颗粒公司、存储设备商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吴子宁坦言道:“基本上我们见客户的时候提到整个团队构成、背景资料、产品思路等一介绍,客户就知道怎么回事,自然而然会产生信任感,知道我们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双方很快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流。”

客户信任对于初创公司是难得可贵的,毕竟在B端得到认可是需要真正的实力,一旦芯片延期或出现Bug,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影响到客户甚至整个市场周期。“对于AI计算领域来说,由于是新东西,允许大家摸索试错,但对于存储来说,可靠性要求比以前更高。所以对于我们这种融合AI计算与存储控制的产品来说,既要保持创新度,也要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吴子宁表示。

同时,吴子宁也谈到,存储的生态系统没有那么复杂,客户也相对保守,存储行业周期冗长,大厂也就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做颠覆性创新。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存储的客户有了更多要求,逼迫存储厂商愿意接受创新,这时技术推进会相对容易,也无需适配太多资源。

过去硬盘十几年基本架构都没有改变,但最近几年随着存储介质的变化,市场有着巨大变化,不存在太多迭代性。谁能把握新技术,谁就能在智能变革中获胜,这其实和英伟达超越英特尔成为神经元计算的头号热门玩家一样。按照吴子宁的说法,“小公司和大公司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跑得快”。

由于芯片不像软件可以随时更改,所以就需要对市场有着更长远的认识,更准确的判断和定义,毕竟设计的产品最终不被市场接纳就会前功尽弃。但对此,吴子宁颇为自信,“我们直接推出芯片,而不是只提供软件算法,就是因为我们清晰的知道市场,知道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确保推出的方案不管在效率、功耗以及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市场优势。”

吴子宁还提到,长期来看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都会欠缺,也不能回避优秀人才转型到互联网或金融领域这一现实。但英韧创仍希望通过提供好的团队品牌、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同时也会努力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领导,让年轻人可以成长得更快。

吴子宁以亲身经历举例道:“人才是可以培养的,就像我一样,毕业时候是做算法的,对芯片设计本身谈不上多在行,加入当时的初创公司Marvell,伴随着公司的成长,我也获得了培养,这一过程也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正是有着对数据、对技术的尊重与敬畏,令英韧创科技可以顺利地切入智能时代,而吴子宁也坦然,这一切只是开始的切入点,英韧创已经规划好了更宏伟的蓝图。书卷气的吴子宁眼神里透露出的那股坚韧劲儿,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的AI芯片推动英伟达股票十连涨
美股半导体已进入全面牛市,最全英伟达供应商分析
类脑芯片再登Nature子刊!三星哈佛联手“复制粘贴”大脑神经元
Intel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去年就卖出了10亿美元AI芯片
存算一体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2023年主线方向,十倍牛将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