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的 “天一阁” ——红雨楼与传奇才子徐兴公

徐火勃 (1563~1639),字惟起、兴公,别号三山老叟、天竿山人、竹窗病叟、笔耕惰农、筠雪道人、绿玉斋主人、读易园主人、鳌峰居士,祖籍侯官(今闽侯县荆溪镇徐家村),闽县(今福建福州)鳌峰坊人,是明代藏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画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戏曲家、地方志作者、茶学专家

徐兴公之家世

徐兴公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徐陵的后人,其父徐㭿(1512-1591),字子瞻,官授江西南安府训导,后升至广东茂名县教谕,后官至永宁令。徐㭿精于《易》,能诗及书,喜欢读诗写诗,读书和外出做官的时候都终身携带一部《诗韵要释》。他的三个儿子徐惟和、徐惟起(徐兴公)徐熛因此都成为诗人

徐兴公在《红雨楼题跋》中提及徐㭿担任学官时,上级考试出题作诗,徐㭿两次作诗《登金精山》、《迎春诗》都获得第一。此诗成为徐氏家学。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徐熥、谢肇淛成举人,二人同赴京赶考。徐㭿每日为徐兴公解说李东阳的《拟古乐府》二三首。他参加过童试,以后却摒弃科举。

徐㭿79岁过世前写诗嘱咐儿子徐熥道:“汝辈俱以四声驰誉,吾心甚喜,家学不堕,是在汝辈。然吾生平有得意诗百数篇,可出长笺,吾为汝书之。”徐㭿写诗时,徐兴公一旁侍笔砚。但是,徐㭿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连徐熥编撰《晋安风雅》收录明朝诗人佳作时,也没有收录他父亲的这两首诗。而他的两个儿子徐惟和、徐兴公的诗作被后人收录进各种诗集中。

徐兴公的文艺成就

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03~1614年),徐兴公随兄徐熥致力于诗歌创作,诗作以清新隽永见长。据不完全统计,他撰辑的著作约有50种,有《红雨楼纂》《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枝谱》《榕阴新检》《笔精》《闽南唐雅》《鳌峰诗集》等约50种。《红雨楼全集》未刊,近人陈衍《石遗室书录》著录钞本,后为上海图书馆购得,今据稿本覆勘,全书既重加校定,改题《红雨楼序跋》。

他工于书画,可惜传世作品甚少。今福州法海寺存有他手书的碑记。他也精通禅理,颇负声望,文人、诗僧,皆以得其好评为荣。

他博学多才,对地方文献很熟悉,先后三次参加《福州府志》编修工作,还修撰《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他提出修志的见解:“省会人物之盛,载笔不得不严,在一州一邑,唯恨文献不足,不可一概严削”。

他对荔枝种植和保管也有较深研究,著有《荔枝谱》,所载品种就多达100多种,可与宋代蔡襄《荔枝谱》并美,很有科学价值。去年,本公号发了一篇他和兄长徐熥(徐惟和)关于十八娘荔枝传奇的文章:

闽都传奇:“一骑红尘妃子笑”,指的是福州十八娘,不是杨贵妃

徐兴公之交游

徐兴公平生交游广到过浙江、江苏、广东,而且“足迹所至,遍揽四方豪俊”,“简札往来无虚日”。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是他的好友,和大学者钱谦益等往来频繁。

徐兴公终身积极参与文学结社,主持或参与的诗社有:芝社、邻霄台社、红云社、石仓社、西峰社、三山耆旧社等。万历前期,曹学佺入仕前,徐兴公曾与曹学佺、邓原岳、徐熥、谢肈淛、陈荐夫、林宏衍七人在福州东郊竹均乡(邓原岳老家)结社,世称竹林后七贤,后又与叶向高、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陈价夫、陈荐夫等结“芝社”,人称“芝山诗派”。徐兴公和曹学佺并称诗坛盟主。后人誉为“兴公诗派”。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中秋大会,由曹学佺发起,闽浙两地词人、名士百人,在乌石山之凌霄台宴集。活动时间一直延续到次年年初。这次社集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力。其规模不亚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南京举行的秦淮大社。宴集时丝竹殷地、列炬熏天,闽剧从此由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而登堂入室,成为雅乐,传播海内,作为闽地文坛盛事,令闽中人士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与自信。

本公号曾发过一篇文章:

明朝末期,福州文人的朋友圈,有妓女挂出寻人诗贴,大家快来看看

在这篇文章里,围绕当时的一个杭州青楼女子来介绍明朝福州文人圈子与杭州、南京文人圈子之间的交往情况,其中提及曹学佺、钱谦益、谢肇淛、徐兴公等人。

徐兴公之藏书

徐兴公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图书的收藏与校勘工作,自万历壬辰(1592年)至辛丑(1601年)曾三次到江浙云游,所见既广博,遇图籍广加收集,借藏抄录,积至10数年,总计7万余卷,且“所藏多宋、元秘本毕生求书、藏书,尤精校勘,将所藏书辑成《徐氏家藏书目》,以便查考。他因此成为明朝著名藏书家。

他撰有《红雨楼书跋》2卷、《徐氏家藏书目》4卷,仿郑樵《通志·艺文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体例,成《红雨楼书目》7卷,按四部分类,该目收明代集部较多,是考明代艺文的重要资料。其中辑录的“明诗选”,还加注作者生平,是研究明代艺文的宝贵资料。著录的140种元明戏曲,是研究戏曲史,尤其福建戏曲史的宝贵资料。藏书印有“徐印惟起”、“晋安徐兴公家藏”、“汗竹巢”、“宛雨楼”、“鳌峰徐氏宛羽楼藏”、“闽中徐惟起藏书印”等。

钱谦益《历朝诗集小传》说崇祯己卯,徐兴公带着儿子到山中拜访钱谦益,相约去搜藏书,说徐交游多向学之士,探求艺文,潜心著述,酷爱载籍碑帖书画,“善聚善读”。

清代儒学家陈寿祺在《左海文集、红雨楼文稿跋》中评价他:“咸考证精核,有先贤遗风”。

徐兴公在《笔精》中作《聚书十难》,分析历代私人藏书不能久传,“何也?非深知笃好者,鲜不屑越也……贤哲著述,以俟知矣。其人以借书来,是与书相知也;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矣,何可不借?”又说:“来借者,或蓄疑难,或稽异同,或补异简,或搜奇秘”。因此,他欢迎朋友前来阅览,并为阅书者设几供茶。

徐兴公没有考取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一生没有工作和工资收入,主要靠父亲的遗产度日。父亲的藏书很丰富,他个人又喜欢藏书,因此建造了“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校勘图书。徐家除了藏书楼外,还有别墅“风雅堂”、“柿叶山房”。晚年,好友曹学佺资助他建造“宛羽楼”,他也为儿子建藏书楼“汉竹巢”。大概建造藏书楼,又没有收入,他很快就穷困了,却喜欢接济朋友。因此,朋友们送他一个雅号“穷孟尝”。

徐兴公的儿子徐陵也是著名诗人,著有《尺木堂集》。徐陵和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周亮工、钱谦益、龚鼎孳、王士稹等人都有交往倡和。钱谦益说徐陵“能为艳诗”。

徐兴公晚年,小儿子把家产败光。穷困潦倒之时,他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十三日去世。

他过世不久,福州藏书家林佶于顺治十六年从徐氏所著《红雨楼全集》中选辑一百四十多篇,有钞本传世。嘉庆年间,郑杰购觅已经流散的徐氏藏书,抄得八十七篇,辑为一卷,刊入《注韩居丛书》。七十多年后,缪荃孙在光绪初年向费氏抄得林佶的钞本,三十年后将林佶与郑杰的两家辑本分类合编,题为《重编红雨楼题跋》,上卷录四部载籍,下卷录碑帖书画,共二百二十四篇。

林佶曾个人出资在道山亭附近建造了瓣香堂。瓣香堂祀奉四位名贤:撰写道山亭记的曾巩、闽剧儒林始祖曹学佺、明万历御史陈一元、晚明著名诗人徐兴公。

红 雨 楼

由于家中藏书丰富,建造了七座藏书楼。其中红雨楼当年堪比宁波的天一阁

《榕城考古略》记载:红雨楼,在鳌峰坊。明山人徐熥、徐火勃所居,寝室后有楼三楹,颜曰“红雨”,为兄弟吟眺之所。易代之后,沦为民庵。又有宛羽楼、清晖阁,亦二徐别业,今并失其址。

据说他所建的藏书楼——红雨楼之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百舌吟》“花枝空满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指万卷书籍犹如繁花似锦,令人赏心悦目,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红雨楼外有一片桃林,每当桃花纷飞时如下红雨,风景旖旎。

《榕城考古略》记载:绿玉斋 亦徐别墅,徐熥自记云:“红雨楼之南,有园半亩,中有小阜,乃构斋于山之坪。由园入斋,石磴数级,曲折逶迤,列种筠竹。斋旁灌木环匝,下置石几一,石榻二。夏月坐阴中,鸟语间关,蝉声上下。斋止三楹,余兄弟读书其中,无长物,但貯所蓄书数千卷。山中树木虽富,惟竹最繁。素笋彤竿,扶疏掩映,窗扉不扃,枕簟皆绿。清风时来,天籁自鸣,故名绿玉斋云。”南损斋云:“徐兴公聚书万卷,居鳌峰麓。客从竹间入。环堵萧然,而牙签四围,缥缃之富,卿相不能敌也。”

徐兴公的《绿玉斋叙》:何仙効灵,占于山而托迹。野夫招隐,卜山下以栖幽。遂筑小垒,聊供偃卧……此正宜置邱壑之中,栖迟衡门之下者也。火勃迹犹蓬累,𨓜在布衣。俗韵寡谐,丰草鹿麋为友。杜门自适,寒山片石堪言。量腹进芝芩,欣然一饱。度形扈薜荔,岂曰无衣。游目骋怀,天然图画。逃虚息景,痼疾烟霞。环四序而皆宜,心神之俱畅。箸匕不堪以谢客,敢方叔夜之高标。赋五噫歌于关门,愿蹑伯鸾之𨓜轨。汉阴抱瓮,息彼机心。东海投竿,坚兹远志。苍梧翠栢,可指为盟。夜鹤晓猿,寔闻斯语。万歴己丑秋日绿玉斋主人题。

由以上记载可知,红雨楼的南边园林是绿玉斋,就是徐氏兄弟的藏书楼。清代时,红雨楼已被改作尼姑庵。而今,鳌峰坊里这座红雨楼(一秒素食馆)是否即当年的红雨楼有待继续考证,其旁是古莲寺。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此鳌峰坊33号红雨楼是杨氏兄弟宅邸(于麓山馆),见下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兰山馆•古貌展新颜!
徐兴公家富藏书才能写出《石头记》
福州九仙山徐熥兄弟的藏书楼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峥嵘一阁魁海宇
【幽雅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
走进福州古代藏书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