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花词客 | 也谈近体格律诗词的用韵纷争与几点意见
也谈近体格律诗词的
用韵纷争与几点意见
作者:青花词客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中华通韵》的横空出世,已经在全国诗词界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反对方认为,平水韵才是诗词用韵的金科玉律,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尊重。反之,支持方也时有发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推广为依据,认为传统诗词的用韵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一时之间,两派之争各执己见,莫衷一是,难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共识。


关键词:《中华通韵》 《平水韵》 纷争 共识
引言:相比之前的《中华新韵》与《平水韵》的双轨制尚能让人稍安勿躁,而《中华通韵》的问世,尤其是准备编入中小学教程进行推广的做法,如同油锅里撒盐,这让很多诗词界的有识之士感到无法理解和容忍。关于《中华通韵》是否具有科学性与推广性,《平水韵》是否就是不可撼动的权威,反对方与支持方都没有拿出各自的可以说服对方的有力依据。故此唇枪舌战,互不退让。在一些相关的探讨文章里面,点击量非常之高,留言点评者数以千计,甚至更有一些诗词社团发出联名公告进行反对,以此划清界线。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文化的迷茫。本人是一位普通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诗词爱好者,根据自己以往的诗词写作习惯和经验,结合反对与支持两个方面的看法,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意见,绝非是想蹭热度,而是确实有话想说,谨与学会建言,谨与方家商榷。
《中华通韵》能否行得通?
1.韵的差别
首先,我们可以参照《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依据,因为《中华通韵》是在《中华新韵》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些整合与划分。都是以普通话和《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划分的标准是“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属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平仄的区分原则是只分平仄,不辩入声,而争议点就是产生于此。因为不论是《中华新韵》还是《中华通韵》都取消了入声字,而一些传统的词牌,比如《念奴娇》,《忆秦娥》等都是用入声字来押韵的,这就使今人填写这样押入声韵的词牌存在质疑,然而这却不是否定《中华通韵》的唯一依据。
2.平仄的差异
其次是平仄上的差异,《中华通韵》也是以汉语拼音的1,2声为平,3,4声为仄的,这与《平水韵》的平上去入的平仄划分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因为《汉语拼音》只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的拉丁化方案。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是1955--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汉语拼音》的产生的初衷是利于汉字的拼读,利于普及推广和扫除文盲。而《平水韵》的平仄则是由汉字读音的清浊高下长短来决定的,有一定的方言因素,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音韵系统。有歌诀为证: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因此《平水韵》与《中华通韵》之间又存在着“古仄今平”的差异。比如,黑白发学桌捉绝-----等等一些字,就是古仄而今平的代表。这些古仄今平的字用在格律诗句的白脚处,即使是说惯北京话的人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读音的顿挫的,是能够刹住车的,这在诗词的声韵学上是有一定的音律美感的。
3. 韵部划分的错误
在这里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中华通韵简表》
《中华通韵(十六韵)》(草案)
 韵部    韵母
一啊  a ia ua
二喔  o  uo   
三鹅  e  ie üe 
四衣  i  -i 
五乌  u
六迂  ü
七哀  ai  uai
八诶  ei ui(uei)
九敖  ao iao
十欧  ou  iu
十一安  an  ian uan üan
十二恩  en  in un ün
十三昂  ang iang uang
十四英  eng ing ueng
十五雍  ong iong
十六儿  er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古仄的字都读成平声了,而且有些韵字,即使让央视的播音员用最标准的普通话来读,也感觉不是一样的发音。比如:三鹅韵部的爹和鹅,捏和德等等。四衣韵部的衣和词,击和痴等等,还有十六儿韵部,儿而陑耏洏鸸鲕,这一个韵部形同虚设,七个韵字,只有两个常用字,另外五个都是死字,几乎不能用,这个韵部似乎没有单独设立的必要。
4.传承上的障碍
所以,《中华通韵》仅仅依据汉语拼音的读法,把这些字化为平声字,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同时又背离了唐诗宋词沿袭的用韵习惯。如果把《中华通韵》推广到中小学生的教程里面,势必会引起押韵和平仄上的误判。因为只要涉及到格律诗词,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唐诗和宋词,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早就有了古诗选读这一部分。除非野蛮的把古诗选读这一部分从教材里面删除,否则,随时将面临这种错误的尴尬。而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这就给人一种失联的感觉。
平水韵是否完美无暇?
1. 平水韵的由来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宋朝人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做为律绝诗用韵的依据,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或错用。我们在音韵学上,通常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而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在用韵的过程中,前人从《切韵》的基础上,发展出《唐韵》、《广韵》这两部诗韵。之后才有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从这些用韵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的前人也是在不断地在摸索和寻求改变的。就如一部机器,再怎么精良,使用时间久了,就会有一定的误差,需要及时的修正一样。
2. 韵部划分过于细
说到平水韵的缺点,那就是韵部化分的过细。比如上平一东二东韵,比如下平二萧三肴四豪等等,读音本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却分为两个韵部让人用起来觉得很受拘束。而最气人的是该死的十三元这一韵部,把元和门和尊,化为一个韵部,我想大家都知道清朝大诗人高心夔的故事吧,他虽然天资极高,诗文俱佳,却在殿试的时候把要求的十二文韵中错押了一个十三元的韵字,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让他懊恼不已。后来又参加殿试,虽然有老师肃顺帮忙,但是,这位高兄又把十三元韵押到十一真上了。因此落得了个“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的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水韵也不是完美的,有些韵部的划分并不是很合理的,即使是古人名家也容易出错,更何况我们呢。所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读音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平水韵也不是千古颠簸不破的真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3. 我们现在的写作习惯
相信很多有经验的平水韵写手也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习惯,那就是我们在用《平水韵》写诗的时候,尽可量的会把同一韵部里语音更相近的韵字用在诗中来押韵。比如十三元韵,如果我们用元来押韵,就尽量选择缘、湲、轩、鸳等韵字来押韵,如果选择门字来押韵,就尽可量的把门、村、昏、魂等韵字一起用,极大可能的减少当代读者的疑问,使声韵更接近现代读音。


有没有更适合的用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华通韵》的韵部划分过于宽泛,不够标准,而且存在着入声字和古仄今平的差异。而平水韵却分化过细,过于繁琐和拘束,同时韵部的化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那么该怎么办呢?我想有一部韵书是最适合近体格律诗词写作的,那就是《词林正韵》。《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而且,《词林正韵》就是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对《平水韵》的一些读音临近的韵部进行了合并修正,继而可以通用。使填词用韵变得更加宽泛和合理,最重要的是很好的保留了入声字。而且,《词林正韵》就是以当时的北京话为官方语言,这和我们现在普通话血脉相连,比较接近。对于那些以没有入声字而强烈反对《中华通韵》的人来说,肯定更愿意接受《词林正韵》作为写诗填词的押韵依据。而对于那些以《平水韵》韵部划分过细,个别读音已经发生变异,不利于记忆,写作和学习为理由,想推行《中华通韵》的人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词林正韵》的。因为《词林正韵》与《中华通韵》在韵部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比如《词林正韵》把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六鱼七虞,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用)等等可以通用,在此不一一列举。这和《中华通韵》在用韵上有一些合并同类项的意味,即使有些差异也已经很小了。用韵的时候比较宽泛灵活好用,也利于记忆和推广。毛泽东同志就曾用《词林正韵》写过诗,读起来一样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结论
通过对《中华通韵》、《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对比参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词林正韵》更有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严谨性。《词林正韵》产生的年代并不久远,而且和我们现在推行的普通话更加接近,在用韵上更加宽泛灵活,在平仄上和唐诗宋词保持一致,利于传承和研究,并保留了入声字,很好的解决了《平水韵》与《中华通韵》之间的矛盾之争。既能承前也能启后,不会产生文化的断层。因此我认为,与其《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通韵》三国鼎立,不如江山一统,只用《词林正韵》。免得我们写诗的时候用《平水韵》来检测,填词的时候用《词林正韵》检测,或者用《中华通韵》来检测,这样比较繁琐,也不利于一个大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繁荣。以后我们无论写诗填词,只用《词林正韵》一种韵书就可以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减少了很多争议。对于一些初学诗词写作的人来说,也降低了门槛。王国维大师说过:“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也就是说诗的好坏与格律、声韵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境界。我认为坚持《中华通韵》的做法无异于在长城上抹水泥,那不是保护传统文化,而是在抹杀传统文化。同时也认为《平水韵》也并非是不坏金身,不应该像一位威襟正坐的长袍老者,对一些新生事物横眉冷对。与其抱残守缺,不如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提倡一种更简洁,合理的做法,删繁就简,使格律诗词能够走出孤芳自赏的小众圈子,积极的推广和普及,意义非常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以方言来抵制官话的推广与改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而任何不尊重传统与历史的行为也是急功近利的,不科学的。所以我的建议是,最好以《词林正韵》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修正草案。修正《词林正韵》,并作为诗词的唯一用韵,这样既有保留,又有改变和修正。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而已,仅仅是提出一个参考的方向,许多具体的事情还是需要学会和一些诗词前辈进一步的研究考量来决定。但从这次推广《中华通韵》到中小学的教程这件事来看,已经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对诗词文化的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与其各执己见,水火不能相容,不如双方积极地寻求变通,求同存异,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  于葫芦岛无为斋


作者简介


青花词客,又网名紫墨青书,实名郭建伟。七零后,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自幼爱好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当代辽诗三百首),(海内外名家诗词荟萃),并散见于国内多家诗词刊物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论诗词谈“新韵”
诗韵和词韵是否一样,是不是都是《平水韵》的普及较广?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新手入门】如何从零开始作诗填词 - 笑卧西楼 - 大杂烩 - 搜狐圈子
诗词的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新韵旧韵之辩:好诗不拘如何用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