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其手法


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其手法
( 四)




曲直、隐现意象的组合(上)

   

前面我们交流了点染、动静、疏密,无论点染、动静、疏密、曲直,都离不开意象的组合,今天我们从句子、全篇细致的来分析意象的组合方式。


    要想弄清意象的具体组合形式,不得不提到诗词句子中一个语法结构。诗是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是要遵循语法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格律的制约,如字数、平仄、押韵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有三点:


   一、省略,成份的省略;


诗词语言的美,一般体现在形象语言上(简约、明快、传神),而形象语言又是通过意象组合来完成的,为了达到既简约、明快又传神的效果,不得不精简一些成份。


    1、省略主观人物“我”;
大多诗词(尤其是律诗、近休律诗、五、七律)都遵循这个省略,写景句子中都是“我”“你”听到或回忆,但这个“你”“我”几乎就没出现过,而这个我却是贯穿全篇的。不像现在的一些对联,句子。
如,赊云一点相思泪,湿我之春寂寞心。(柳无烟)
    花开只一朵,我等已千年。(联都、中楹对句)
    这些含有主观人物的句子是不能出现在律诗中的。


    2、省谓语;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省虚词,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与“入”后面都省了“于”,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于)旧年。“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应为“菱蔓(因)弱(而)难定,杨花(因)轻(而)易飞。


    4、省补语;
如,“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应为“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捎书信)”。


5、省平行语;
如,“桃叶传情竹枝怨”应为“桃叶传情竹枝(传)怨”。
“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应为“西涧流水东涧(流)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起)。


6、省人名,地名等,当然这能简约的名称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地名,人名。
如:”寄至玉关应万里,戍人应在玉关西。“应为“寄至玉(门)关应万里,戍人应在玉(门)关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看此处省略了什么,试着补一下。“旧时王(莽)谢(安)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倒装,就是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就是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与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完成诗词的要求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倒装。
词语的倒装根据平仄,押韵的需求,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的这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天地、人物、古今、往来、深浅等。例如,杜甫《出郭相访》“还往”莫相辞;贾岛《戏赠友人》“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成份倒装,即把句子成份按语法要求应在后面而放置前面的词,但不影响句意。


其一,主谓语倒装;
如,魏征《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应为“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其二,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
如,祖咏《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署色动危旌。”应为:“积雪生万里寒光,三边署色动危旌。


其三,补语前置;
如,“绿垂风折笑,红绽雨肥梅。”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


其四,谓语后置;(宾、补与谓语倒置)
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为:“白日尽依山,黄河流入海。


句子倒装,是指正常顺序下,重点突出某一动作或事件,而句子互换位置,也就是倒序。
如:张仲素《春闺思》“提笼采桑叶,昨夜梦渔阳。”应为“昨夜梦渔阳,提笼采桑叶。


其四,全篇倒装;
如,孔仲平《寄内诗》“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三、互文(有人把它归纳为修辞手法,而我们这里归为语法)
诗词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为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补充省略,有些类似于省略语法中的省略平行语)
但这种省略与之前介绍的有些许不同,是指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互为依托,所以叫互文。我们来看一下,比如单句的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应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复句互文的也举例说明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应为“万壑树参天,万壑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当然我们在精简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必须要保证句子的明快、通顺,不能让读者云里雾里。
比如我们写“堤上桃花柳下见,亭里人言水下同。”要让读者明白,要把有机的、能结合在一起的意象在一起,不相关的意象不能放在一起。
如,“岸上桃花月映人”或“岸上桃花人映月”都可以,“岸上人来花映月”写成“人映桃花岸上月”就不妥。这是因为你没有把几个意象,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有人问,谁会写成这样的句子啊,其实很多人经常写类似的句子。还有的人为了简约、故弄玄虚,把两个意象合在一起写,如“旌旗猎猎刀剑明”,的确有好多人这样写过。
之所以说这些,只是为了提醒大家,当一首诗词出炉时,自己先斟酌一下,尽量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玄句出现。再强调一点,你写的诗也好词也罢,在一句里只能是一件事情,你想把这边说了,那边也写进去,可以。只要你用语法的形式融合成一句话,让大家明白。反之,如果你不能融合,不能让大家明白,那就证明出问题了。


   意象组合并不是任何意象都能任意的结合在一起,需要心理感应、筛选与自己情感相符的景象、物象,人们常说“各花入各眼”,但是喜欢归喜欢,憎恶归憎恶,诗词就是需要作者把欢喜之情和憎恶之感,通过对自己心目中景物的好恶组合在一起。隐也好,曲也罢,通过动静,疏密等的对比合理的组合在一起。


其前题是,必须给予诗词中的形象语言美,再憎恨的东西(人物),也不能用不美的语言来表达,恶俗的语言更不要出现在诗词的句子中。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典型的愤青语言,但不象我们日常生活中恶语连篇,甚至是沷妇式的骂街。


其中将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折射出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愤情感。再如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者自身的不满,同情,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蚕妇与高官达人的对比,用形象的语言来隐曲的说出。下面交流起承转合中意象的组合方式(这里只交流律诗部分)。

起,一般或写实、或叙事、或议论、或感叹,简单的可分为两大类,景起和情起,前面交流的大多是景起,今天从情起交流。以杜甫的七律《蜀相》为例:


蜀相
作者:杜甫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先找出这首诗的“点”。
情起的要点:
景物要疏朗为佳。我们来解释下,如果景太密会造成少悬念,就给读者一种一眼到底的感觉,这样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即便是作者写下去也困难。再简单一点就是设局,那么这个局应该怎样设呢?用相声术语就是抖包袱,我们来看首联的出句“丞相祠堂何处寻”,只有一个景物“丞相祠堂”,加上询问词语来组成一个意象句子(这叫明知故问,俗语就是吃饱了撑的)。但这个明知故问自有他的好处,吸引注意力。就象是说书人在说书前拍惊堂木,这是一个包袱。


再看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既回答又再设一个悬疑。“锦官城”“柏”两个物象,既回答了祠堂的所在地,又通过森森这个助词设了一个套。森森的意思就是茂、盛,而给人的感官刺激是用在战场上,感觉就是心灵震颤。如森严壁垒、戟明枪亮、刀光森森。
用在独处的环境里,感觉就是倍加孤寂、荫冷,如柏森森,诺大的柏树林,更加衬托出祠堂的孤寂。
其实用平常话说就是,丞相祠堂在柏树林里,但如果这样直接写,我们对比一下效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树林。朋友们读一下,感觉如何呢?(有的同学经常这样造句,我原先也这样,彼此彼此)。


我们再看承联的意象组合,又是如何组合与设套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首先,我们要看到虽然承联是景语,但与先景后情的写法有所不同,这个变化体现在用词上,先景后情的律诗一般都是客观描写,主观情绪的词语很少,如《登高》承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秋兴八首》其一的承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荫。
再看一首先情后景名诗中的承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大家多找找这样的句子对比下,多体会体会这两种承联中的景语运用有何不同。我们翻回来再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的主观情绪词“自”“空”与客观词“映、隔”的互衬情况,如果我们用客观词与客观词连接互衬会怎么样呢?如,拾阶碧草还春色,鸣叶黄鹂联好音。单独来看,我改的这两个句子,用词在形象语言上绝对不差。但要看用在什么情况下,如果用在杜甫这首诗里,那就是不伦不类。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组合中具体字词的具体运用在诗词中的反应情况。


下面总结一下这首诗起承之间的意象,疏密、动静等的转换情况(另一种说法空间视角的进入与转换)。
首联:静写、景疏朗,富于联想、大笔勾勒、传神。
颌联:动写、景密集,富于细腻、工笔细笔、渲染。


颈联意象的组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柳无烟 :男,河北鄚州人,与张郃扁鹊同乡。虽无扁鹊之医术,也无张郃之勇猛,但自诩诗词已超越二位同乡。但自料亦不能救世,将与二位同乡一结果也。死了就埋了吧。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手法:点染与动静
高朝先:实例点评话改诗(上)
〖诗词论文〗诗家语”初涉浅缀
诗词中的形象思维:疏密
写诗填词让自己写明白了
诗词创作中的“造语”浅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