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文跨学科设计:五上《杨氏之子》设计及反思
老教师读新课标:稍作盘点
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内涵”
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一)
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二)
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三)
老教师读新课标:“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
新课标试题,点击可看: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 (1-18)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点击可看: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停”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坐”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立”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听”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说”
阿雷老师聊课堂行为:课堂行为准则“六字法”之“思”
古诗词吟诵,点击可听:
阿雷古诗词吟诵(低段)26首
阿雷古诗词吟诵(中段)36首
阿雷古诗词吟诵(高段)持续更新中
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感受古文的瑰丽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跨学科学习设计
文本解读: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且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制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首句总起全文,介绍主人公——杨家九岁的儿子,十分聪慧;接着用一件有趣的小事,加以证明;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小孩妙答戛然而止,留个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文不仅趣味性强,且人物语言上更见功力。客主二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一说一答,彰显斗智之趣。孔君平 “此是君家果” 一句信手拈来的玩笑话,本就幽默风趣。岂料孩子绝非等闲之辈,不仅迅速听出话中玄机,且立即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应,这一委婉妙答,既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真可谓才思敏捷,应答得体呀!
据此,设计出一篇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惠与礼貌,又能品味出古文语言的曼妙与瑰丽,并从中领会就构成了进行学习设计的要素。
设计理念:
本学习设计力避小学文言文教学枯燥繁琐的讲解,设置“预习闯关”“朗读PK”“智力比拼”“剧情表演”“经典吟咏”“新科状元”等闯关情景,融朗读、吟咏、戏剧、创作于一体,体现学科融合理念,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体会朗读、吟诵、表演、创编的美妙,去享受学习小古文的轻松与快乐,从中品味出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小主人公的聪慧与礼貌。
这种集朗读、吟诵、表演及创编等多学科融合于一体的跨学科教学尝试,体现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性质。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认识“诣、禽”等2个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通过朗读吟诵活动,达到正确流利诵读课文、背诵课文,并感受文言之美。
3.借助注释,联系经验,理解文意,感悟白杨氏之子的聪惠及礼貌,见贤思齐,提升自身言语表达与品行素养。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昨天,我们通过简单学习,知晓了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风趣与幽默”,也了解了单元构成,明白了单元语文要素。今天咱们就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去感受人物之“幽默”带给我们的喜悦,体会文字之“风趣”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将采取“闯关式”的学习方式,老师给它个美名——“过五关,斩'N’将”,(PPT2)敢不敢过关斩将,迎接各种挑战,做一名机智勇敢的闯关勇士?
[简单的激趣导语,引人的情景体验,新颖的学习方式,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热情]
一、预习闯关
(一)第一关是问答题:回答两个问题(PPT3)
1.请看题目:
作者是谁?选自那本书?(    )
谁来做第一位闯关勇士?指明回答。
2.揭晓答案:作者: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
3.简介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第二关是书写题:听写四个生字(PPT4)
1.听写四个生字,全对者即可通关。请拿出课堂听写本。每个字报两遍,开始。
梁  惠  诣  禽
2.请同桌互相批阅,不仅要看是否正确,也要看是否规范美观。
(错的同学,请看清错在哪里,认知订错一遍)
(三)第三关是解释题:解释三个词语(PPT5)
1. 出示词语。
诣:
惠:
示:
2.谁来试试?教师相机出示:
诣:拜见。
惠:同“慧”,智慧。
示:给……看。
(四)第四关是翻译关: 翻译四句话(PPT6)
1. 出示:
①甚聪惠
②孔君平诣其父
③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 回顾以前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
3. 这是第一大关“预习闯关”的最后一道关口,展示你勇敢的时刻到了!谁来挑战?
4. 师生梳理文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其自主学习能力不可低估。无论是作者与出处,听写与解释,还是理解文意,只要课前认真自学,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轻松闯关]
二、朗读PK
(一)朗读PK规则:(PPT7)
1. 第一个敢于站起来朗读的即为首任擂主。
2. 其他同学依次向其挑战,大家评判,胜者为新任擂主,败者主动坐下。
3. 本次比拼限10人应战,最后胜利者为朗读将军。
(二)两分钟赛前自由练读,老师可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等的课文,适当就难读的句子进行示范指导。(PPT8)
比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赛正式开始,逐一进行,师生适度点评、评判。最后胜利者为朗读将军,其余为朗读副将。
[摒弃课文为读而读,设置PK活动,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的朗读PK中,去鉴赏朗读,品味语言,进而孰能成诵]
三、智力比拼
(一)学贵有疑,做个会提问的孩子。
同学们一定记得四年级阅读策略单元里学到的提问单元吗?可以从那些角度提问呢?(学生简单交流)好,接下来的智力比拼这一关就是比拼谁最善思考、会提问的。
(二)最佳问题奖(PPT9)
读罢此文,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杨氏之子甚聪惠表现在哪里?杨氏之子仅仅是个聪明的孩子吗?他的礼貌或者修养表现在哪里?……
(三)最佳答案奖
选出对于体现语言特色及主人公品质的问题,学生反复读文思考,并进行讨论,给出合理答案。
(根据同学们的提问和答题表现确定谁将获得“最强大脑”称号)
[问题来自孩子,且令其自行解决,触发孩子们进行深度思维,同时通过提问与解答,理解文章主旨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四、剧情表演
(一)竞选规则制定(PPT10)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探讨,梳理出评分标准:
1.台词熟练40分。2.表情到位30分。3.动作优雅30分。4.大众评审若干。
(二)教师示范引领
教师可从台词的情感、表情的变化、动作的优雅等方面稍作指导。
(三)学生合作练习
1.同桌或小组进行练习。
2.自主或推选代表上台展示。
(四)学生进行表演
1.评委:可由本班戏剧社团的同学或聘请老师担任(也可本班同学进行公评)。
2.依据竞选规则进行公平公正评选。
3.老师或评委总结点评。
[剧情表演带给孩子们的会是语言的内化,肢体的舒展,情感的表达,心灵的交融,进而根植民族基因]
五、吟咏品味
(一)播放吟咏录音,感知声韵之美
(同学们,古代真正学习古诗文,不是我们现在的朗读,我们现在的朗读来自西方,我们老祖先所谓的读,其实就是吟咏,我们一起来走进古代读书法:(PPT11)播放吟咏录音。请同学认知聆听,感受音韵之美。)
(二)简单讲解吟诵谱,及吟诵规则
1.这种读书法,现在还可以学习吗?当然可以,我们来看一下吟诵谱(PPT12):
备注:两线三格:声音的高、中、低;波浪线的疏密:代表节奏的快慢;·是重音:要重读;!是入声字:读短读高。
2.这就是古代读书法的现代标记法,请同学们结合备注进行理解。
3.文章共五句话,吟诵时,第一句语速中等,但要读重读稍高,突出“杨氏”和“甚聪惠”,概括了杨氏子聪惠的特质,此句贯穿全文。第二三句平读,叙述事件的起因。第四、五句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是故事的高潮,吟诵时较其他部分高些。孔君平的语气较为轻快,为玩笑之语;而杨氏子的回答语气委婉、较快,“未闻”儿子可见一斑,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机智和幽默。
(三)学生跟录音学习吟咏,品味声音高低变化所表达的涵义。
[吟诵是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方法,学习吟诵,在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变化中体会汉语的声韵之美,节奏之美,对于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六、新科状元
时空大挪移:(PPT13)
1.现在时光倒转,假定你现在就是古代人。
2.请把下面这篇相隔一千多年的现代人写的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3.时间:十分钟
4.听课的老师都将是国子监的博士、助教,你们答卷后,朗读或吟诵给他们听,由他们来确定谁是新科状元。
[这种“时空倒转”,白话文改文言文的创作实践,充满神秘,体验感十足,孩子们觉得很是新奇,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经过几次研究课的学生呈现出的作品来看,写得还是很棒的!]
(PPT14)
附录:
链接“时空倒转”
徐家的孩子
徐家有个小男孩,年方九岁,曾经①在月亮地里②玩耍③,有人对他说:“假如④让⑤月亮中什么东西都没有⑥,它是不是应该⑦更加⑧明亮呀⑨?”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⑩。比方说⑾人眼中都有瞳仁⑿,没有⒀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注释:
①曾经:尝。②在月亮地里:月下。③玩耍:戏。④ 假如:若。
⑤让:令。⑥什么东西都没有:无物。⑦是不是应该:当。⑧更加:极
⑨呀:邪。⑩不对:不然。⑾ 比方说:譬如。⑿ 瞳仁:瞳子。
⒀没有:无
文言文: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23年1、2期
自我评析: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个人觉得,我这篇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版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而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大的学习情境——“过五关,斩N将”,让孩子似乎经历这样一个游戏渐进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后面的一个一个小的情境创设,比如:智力比拼、戏剧表演、时空挪移等,让孩子们学习起来更是兴趣盎然。
智力比拼,发展思维能力
有深度的语文课一定是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而本课的“智力比拼”这个情境的创设,无疑聚焦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通过“会提问”“能辨识”“善回答”几个环节实践,无不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通过不断的思考判断、思维碰撞,不知不觉中锤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逐步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剧情表演,培养审美情趣
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缘何而来?从观察中、体验中,不断的实践中慢慢习得。而本篇小古文,两个人物的斗智斗勇无不体现在神态变化、眉目举止之中。这无疑是非常适合孩子们的表演的。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剧情表演带给孩子们的会是语言的内化,肢体的舒展,情感的表达,心灵的交融,审美的提升,进而根植民族的基因。
诵读吟咏,感受古文魅力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必须重视“读”!这次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我的思想观点。我设计了两次“读”:第一次,是现代式的朗读。说句实在话,古文的读尽量还是读诵比较好,古老的读诵体现汉字的虚实重长,声音文字的特点才能得到体现。第二次,是古代的读法——吟咏。它是吟诵的一种,有一定的音乐感。在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变化中体会汉语的声韵之美,节奏之美,对于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时空挪移,传承中华文化
最后一个情境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内化到外显的过程体现。这种白话文改文言文的创作实践设计,对孩子们而言充满神秘,体验感十足,孩子们觉得很是新奇,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且,我还是给了足够的支架的,孩子们创作起来并不是很难,他们看到自己的文言作品,成就感十足,这无疑对于他们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样的设计其实还是挺考验老师的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只有深研课标,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与师与生,莫大幸焉!
小星辰们吟诵《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祝大家双节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三个“一点”打开文言学习的启蒙之门_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_电子期刊库_中华语文网
文言文教学要有“度”
《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歇后语、格言、谚语大全,收藏起来让孩子加强背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