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游杂记之白鹿镇

王凤林

王凤林,男,1959年3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曾在中学教书十载,后一直从事教育宣传工作。行万里路,博闻并强记,厚积而薄发。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独特视角和见解。文字功力深厚,写人状物有大可观。

南游杂记之白鹿镇

王凤林

白鹿,因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而声名鹊起,而在现实中确也不乏以白鹿为地名者。

出成都市区北行几十公里,有座小镇——白鹿镇。

此处有座山,名曰白鹿山,山中有白鹿,出没山谷间。

白鹿镇因白鹿山而得名。

白鹿山,好像一口古钟,倾覆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山不是很高,但陡峭,林木茂密,满山苍翠,浓绿射眼,森林覆盖率高达90%,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白鹿河,宛如一条玉带飘于山涧。河床别于它处——大凡是河,从河水表面看或平或缓坡,而白鹿河则是一段较平坦的河床后,一个断崖式的下沉,形成落差,像瀑布,只是落差很小,隔一段又如此,像一级一级的台阶,河水顺势而下。

白鹿镇就坐落于两山之间,白鹿河的两岸,狭长而略显局促。

塞北故乡把两山夹狭长平地的地貌叫做“川儿”,“这趟川儿啊……”“那条川儿啊……”,与四川之“川”巧遇。四川名称的由来有两大误解:一是川内有四条江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二是川内有四川: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凭二者之一而得名,后者似乎更为贴切,其实都是望文生义,与事实不符。

离题远了,还是说白鹿镇吧。

从山间公路拐入通往白鹿镇的旅游公路处是一上坡路,而旅游路又是下陡坡,一上一下,两路的结合部高高的凸起,使人惊惧,小心翼翼走过,但坡陡路弯,路面倾斜,恰遇一逆向而行的面包车,驶过结合部前,车轮有些空转,与路面摩擦发出“吱吱”的尖叫,看看后视镜,没有冒青烟。让人很难理解的是这里的公路多以摩擦系数小、经常碾压极易光滑的水泥做材料,驾车格外紧张。越往里走山路越艰难,多数路段一侧绝壁一侧深涧,多弯,有的地方会车困难,需缓慢行驶,好在路面平整完好,急弯处都立有凸镜,便于观察对向路况。

按路标索骥,前面又一岔路,更为狭窄,便没有前往,此时已过白鹿镇,于是调头返回。此次游览成了越入口而过,反其道而行。事后得知那路应该是通往“上书院”,这一调头,成为此行一大憾事。

白鹿镇的别名——中法传统风情小镇,据说是参照法国小镇普罗旺斯区进行设计规划建造。具有中世纪法式风格——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最初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教堂,很容易想到巴黎圣母院。

白鹿镇的法国风情也源于一百多年前的传教。

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1860年,成都天主教主教洪传广(一说洪广化)来到白鹿,结识了朱益淳(也叫朱应纯),此人是朱元璋后裔,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想必是乡绅或富户,在乡民中拥有话语和乡务处理权,两人商议把白鹿建为传教基地。五年之后,1865年,购买名叫朱建虎的院宅修建天主教堂,后在白鹿河对岸修建"下书院",作为天主教会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初级教会学校。有的介绍极具情节叙事,说他带着梦想、资金、图纸和法国式的浪漫理想来到白鹿,鸠工庀料,召集能工巧匠和数千民工义工,从远方运来大理石、还有当时很稀罕的彩色玻璃,在山沟里叮叮当当修建一个人们心中并不清楚什么模样的建筑,附近在田间劳作和在阡陌行走的村民,充满疑惑向工地张望。人们在不解中等待,新奇中略带几分焦急。谁知干了十一年,到1876年,这位传教士竟不知去向,人间蒸发,这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是现在极为流行的跑路,又不大可能,资金是他带来的;或许是资金链断了,没有后续资金,工程无以为继;还是他及家人发生了重大变故,不知史料有无记载,我没有查阅,一般介绍引自前面提到的镇、县志,只说八年后的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白鹿重修“下书院”,又干了十年,于1894年建成。

解放后,这里改建为白鹿中心小学,原主要建筑于1978年拆毁,现仅存门口一段残墙,由石砌的墙体和青砖拱门组成,铁栏围起,玻璃罩顶,已是文物,见证着历史沧桑。

512地震后,这里改建为地震遗址公园。

公园内最主要的遗址是:史上最牛学校,最牛教学楼。

走进公园,是一个广场,古木参天,有喜树、银杏、麻柳等百余株。其中挂牌名树43株,胸径最大的有一米左右。相传这些古树由法国传教士所栽。

穿过广场,靠近山脚,地势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很好理解,依山而建多数如此,越靠近山体地势越高。踏石阶而上,是一处狭长平坦所在,迎面是一幢教学楼。虽经512大地震,但楼体较为完好,只是有些墙皮脱落,多位于教室门上方,有的伴有裂纹。楼前是四川和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创造的雕塑,由主雕"天心"和群雕"地震逃生"组成。"天心",一位教师怀里抱着手拉着学生,用身体护着学生,教师表情震惊,嘴张,像是急唤学生避难;"地震逃生",由各教室内及跑出的师生组成,师生或正从教室门口跑出,或从窗户跳出,更多的已跑出教室,教师在组织指挥学生逃生,有跌倒的,有欲扶的,有双手护头弯腰的,有张开双臂直身的,有身体倾斜的,有步履蹒跚的,各具形态,动感十足,所有雕塑均为古铜色,凝重而略带些许哀婉。据说群雕以大地震发生时师生逃生的情形设计,真实再现当时惊心动魄的一幕。

经过楼侧的通道,来到教学楼的后面,后面破损的程度比前面严重,墙皮脱落、裂纹比前面明显增多,与之相隔不远,是另一幢教学楼,被称为史上“最牛教学楼”,整个教学楼基本完好,只受些轻微损坏。说到这里千万不要以为此地震级不大,前后两栋教学楼,相隔不足百米,震前本在一个水平面上,地震断裂带从两楼中间穿过,后面的“最牛教学楼”被整体抬高近三米,与之仅十米之隔的教工宿舍及位于他处的教学附属用房全部震塌,镇中也有很多建筑垮塌。凭借两幢屹立没倒的教学楼,学校1046名学生安全撤离,被称为最牛学校,最牛教学楼。

按照国人的建筑布局及命名习惯,有“下书院”,就有“上书院”,诸如左跨院右跨院,前院后院,东院西院。其实”上书院”最应该是浓墨重彩的所在,可惜这次无缘目睹她的秀美与神奇。

没去,但有两点特别之处记于下面:一是“上书院”于1908年竣工。1933年,改名为神哲学院,是天主教会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高等教会学校,是“下书院”学历教育的提升和延伸。百年之前,深山小镇,能有如此完备的教育体系,着实让人震惊,可惜仅仅一年后竟被泥石流严重损毁,停止使用;二是2008年5月24日,是“上书院”建院100周年,成都教区筹备百年大庆。计划筹建四川天主教博物館、教会展览厅。可仅仅还差12天,5月12日,大震发生,“上书院”垮塌,现在看到的是震后按原貌重建的。

2006年,“上书院”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

回到遗址公园入口,震前应是学校大门,隔路便是白鹿河,对着大门有一座桥——中法桥,始建于1893年,据说,是法国人鱼霞松在任书院院长时亲自设计建造。桥为典型的中式石拱桥,隐约些许欧式风格。原为双孔,是当时通往“下书院”的必经之路,教师、学生、村民行走桥上,来往两岸,方便悠然。当地民众将此桥称为"中法友谊桥"。老桥百年,河水冲涮,纹丝不动,却在512大地震中震塌一孔,现仅剩单孔。原双孔比肩而立,撑起桥面,现仅剩一孔,形单影孤,破损之处长出茂密的植物,凄惨地注视着河水流过。

与“下书院”隔河相望的是小镇法国风情核心景区。

这里的建筑楼顶均为两面、四面及多面坡型,坡度很大,很陡,在主体建筑的前面多为一角建有圆形或多边形环为圆形的建筑,多数从地面建起,个别的从楼顶建一小截,均为穹顶,穹顶尖尖,刺向蓝天,建筑整体显得高耸瘦俏挺拔。穷尽已有游历,去处不多,所见古建筑,以憨实敦厚见长,似雍容厚实的贵夫人,稳重端庄,这里的建筑则像窈窕淑女,苗条玲珑跳动。

核心区有条小街——法国风情街,不宽亦不长,随山形就地势,是一条坡道,两侧房屋墙面呈白、灰、黄等色,配有凹凸及装饰,黑色屋瓦,拱形花窗,满眼异域风情。街上有两个雕塑,相距不远,雕塑不大,人物一黑一白,一孩一妇,黑孩右背上方长有翅膀,左手持弓,右手拿剑,像是丘比特;白妇抱一束鲜花,神态宁静安然,双眸脉脉,雍容典雅,有无出处亦不知道。

走出风情街,是一个小广场——白鹿广场,站在广场,一侧可以俯瞰街景和白鹿河,顺另一侧的街道行走不远便是街门,拱形顶端写有“白鹿”,门旁有一个白鹿的雕塑,稍远的山腰矗立着震后新建的教堂。很多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写生。这是小街的入口。

与法国风情小街对应的是老街。

老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现在的老街也是震后重建,房屋为木结构穿梁架,白墙、青瓦、飞檐、木廊,满满的川西古镇历史文化,体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底韵。

小街和老街,一中一西,两种文化在这里相遇,没有碰撞,和谐共生,漫步其间,既穿越时空,又跨越地域。小街的斑斓靓丽,轻盈婉约;老街的沉稳凝重,庄严老成,各自彰显精髓,而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果戈里说:当传说和诗歌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百年建筑算不上多悠久,比之高寿者大有“人”在,但把中西建筑百年前如此和谐地溶于一镇者,并不多见,从他们的说话中,聆听尤其是初次聆听,听到了尤其是听懂了什么,囿于我的孤陋寡闻,一想,满是羞愧,不寒而栗。

2019.10.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周边游__参观震后重生的白鹿镇
彭州·白鹿:生生不息的花朵
中法传统风情小镇
深山藏小镇——白鹿镇
深山里的法国风
白鹿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