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编号:531
觉悟之路网: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论坛: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众号:nyanadipa
念处禅修的利益
佛陀保证:念处禅修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四念处被说为是可靠的道路。人们或人们的行为因贪、瞋、痴而显得不净。念处禅修是可以净化这些内心不净的可靠方法。举例来说,人们失去其亲人、工作或事业时,会生起强烈的愁郁与忧伤。
念处禅修能够保证他们免除愁郁、忧伤、哭泣、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苦恼。最重要的是,念处禅修保证能去除轮回众苦的根源—烦恼。为了获得真正的安详与快乐,你必须修习这可靠的念处之道。当你体会到念处禅修带来的清净自心等利益之时,你的信心必然会变得强健而稳固。
带着如此的信心修习,你不仅能够培养出惭、愧,也能培养出正念、定力与智慧。这时,你的心将远离烦恼。如此,念处禅修将带给你抵抗烦恼染污的力量。除了佛陀以外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教示这具备七种利益的念处禅修。无论任何人满怀信心修习这念处禅修,他/她都能够获得这七种利益。禅修者透过自己的经验,就体会念处的利益。
你应当观照显著的所缘,如腹部上下,以培养如此的信心。你应当将极大的精进与强烈的意志力投注在念处禅修,方能够享受真正、可靠的快乐。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能够面对不眠的夜晚、简略的食物与住所等的种种艰苦。你也应该停止无正念地乱看、乱听的行为,必须全心投入在自身的修行。
作为一个禅修者,你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观照当下的目标(所缘)以培养正念。持续的正念能让心安详、宁静,稳固地令心住立在禅修目标上。这种定力被定义为不动的定(avikkhepo samādhi)。心将变得宁静、安稳,统合在禅修目标上,不被烦恼所动摇。
渐进的观慧
作为一个禅修者,你应当对忘失禅修目标而感到惭、愧。如此,你便是在培养精进、念、定等的心灵力量。这便称为「禅修」(bhāvanā)。心宁静、统合于所缘上时,你将透过亲身的经验,清楚地辨别名与色。你也将会见到身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与其无常。
如此,禅修者会对念处禅修产生更强固的信心。观智将因体验身心真实本质而变得成熟。担心忘失禅修目标的惭、愧心,对观智的进步而言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惭愧心愈强,念处禅修会进步得愈快。
有两种快乐,为了获得出离乐,你必须放弃两种欲(kāma):所缘欲(vatthu-kāma)和烦恼欲(kilesa-kāma)。为了舍弃所缘欲,你们参加密集禅修,或者出家为比库、比库尼。然而,为了远离烦恼欲,你必须修习「禅那」(jhāna)。为了证得禅那的禅修分为两种:一是为得深定的奢摩他禅修,二是为证观智、道果智的毗婆舍那禅修。
所有的善行皆能促成出离乐,因为它们都和欲贪不相应。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下面从「禅那」的角度,谈谈依禅修所证得的出离乐。「出离」意指「善」(巴利佛典将「出离」(nekkhamma)说为「善」(kusala)。Kusala一字由两个部分所组成:ku和sala。Ku的意思是令人厌恶的事物;sala的意思是松开(kampa)或者破坏(viddha?sana)。令人厌恶的事物指欲贪、瞋、怒、恨意、不悦、慢心、嫉妒、愚痴、无慈、无悲等等的烦恼。
这些烦恼自轮回以来,已如深入地底的石柱一般,根植于众生的心相续之中,难以拔除。移除这石柱之前,你必须先掘地让石柱松动。同样地,你得让烦恼松动直到能够将它们根除为止。能使烦恼松动的,无非是善(kusala)。在此意义上,所有的「善」皆称为kusala或者nikkhamma。
进一步地说,人们贪爱(ta?hā)欲乐,因为他们误以为欲乐是真正的快乐。他们也有一种邪见,误认为有「我」与「神我」的存在。如此,自轮回以来,众生因贪爱(ta?hā)、慢(māna)和邪见(di???i)而执着欲乐。要松开、根除这个执着或者所有的烦恼,你必须修习两种称为「禅那」(jhāna)的增上善,也就是「奢摩他禅那」(samatha-jhāna)与「毗婆舍那禅那」(vipassanā- jhāna)。
两种禅那
禅那(jhāna)被定义为「心完全专注在禅修目标」(āramam?a? jhāyati upanijjhāyatīti jhāna?)。可分为两种:
专注于目标的禅那(āramma?ūpanijjhāna,所缘禅那)、
专注于身心特质或者寂静涅槃的禅那(lakkha?-ūpanijjhāna、观相禅那)。
第一种禅那,是藉由专注于四十种业处里的任一种业处以培养深定。举例而言,你可以某个众生为所缘,修习「慈心禅那」(metta-jhāna);或者依「十遍」的某一遍处,如地遍,修习深定。这类的修习能产生两种定,即近行定(upacāra-jhāna)与安止定(appanā-jhāna)。因为它们能令心安详、宁静,所以被称为「奢摩他禅那」(samatha-jhāna);又因为它们是世间的,所以也称为lokiya-jhāna—世间禅那。
第二种禅那,称为lakkha?ūpanijjhāna,包含观智(vipassanā-?ā?a)、道智(magga-?ā?a)与果智(phala-?ā?a)。观智专注在身心现象的自相与共相,二者分别称为sabhāva-lakkha?a与sāma??alakkha?a。道智与果智则专注于涅槃的独特相或说寂静相,二者分别是tathalakkha?a与santilakkha?a。你可以将两种禅那略记作「奢摩他禅那」与「毗婆舍那禅那」。两者的差异在于奢摩他禅那专注于「概念所缘」(pa??atti),而毗婆舍那禅那则专注在真实存在的(paramattha)身心现象所显示的自相与共相。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
要修习奢摩他,你需要专注在单一个目标,不改换目标,如此心会安住在其上而不散乱。修习奢摩他,可以轻易地获得定与宁静。这是何以奢摩他修行被比喻作「待在家里」的缘故。待在家里是安详、宁静的,但只能获得一点知识而已。毗婆舍那修行可比喻作出门探索,能够带给你种种知识。
修习毗婆舍那,你可以获得剎那定,但可能会让苦受变得明显。这就是为何说毗婆舍那修行容易生起苦受的缘故。(这是指毗婆舍那修行可能不如奢摩他修行那样能带来宁静感。)总之,奢摩他是为了培育令心安详、宁静的定力,而毗婆舍那则是为了培养能够产生观智、道智与果智的正念。
前往涅槃的两种车乘
有些人以奢摩他禅那为基础修习毗婆舍那。他们先修习奢摩他禅那,然后才观照所得的禅那以修习毗婆舍那。这种禅修者称为「止乘者」(samatha-yānika),修习止乘以达涅槃的人。另有一类人,不修习奢摩他仅观照剎那剎那生起的身心现象,以修习毗婆舍那。这类人称为「纯观乘者」,纯粹修习观乘以达涅槃。
止乘者运用两种定于毗婆舍那: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与安止定(appanā-samādhi)。纯观者观察当下剎那剎那生起的所缘,获得剎那定(kha?ika-samādhi)以修习毗婆舍那。因此,总共有三种定:近行定、安止定与剎那定。
这里的禅修者修习纯观乘,以持续的正念观察当下剎那剎那生起的目标,只需要学习培养剎那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事实上,剎那定若成熟,可与安止定相比。无论修习奢摩他或毗婆舍那,都必须培养定。前者是近行定或安止定;后者是剎那定。
毗婆舍那的概要说明
修奢摩他时,应当专注四十种「概念」(pa??atti)的任一种;修毗婆舍那时,则当专注在「究竟法」(paramattha)。精确地说,毗婆舍那是将心专注在五蕴身心现象的自相与共相。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蕴。五蕴当中,你必须观照当下变得显著的那个身心现象。因此,在巴利《如是语》(Itivuttaka)中,才以下列简短的句子描述「念处毗婆舍那」:「Bhūta? bhūtato passati」,句子只有八个音节,意思是「如实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物」。此中,bhūta?(正在发生的事物)显示应被观察的目标,bhūtato(如实地)则表示如何观察。
应观察的目标
注释书说,真实发生的事物是五蕴,这些是应被观察的目标(bhūtanti khandapa?caka)。第一种蕴,色蕴,是身体/物质现象;其余四蕴是心理现象。所以,简言之,五蕴是身心现象。这些皆被称为bhūta,因为它们是依种种条件(jātattā paccayehi)而「刚生起的」(jāta)或者「正发生的」(vijjamāna)的事物。五蕴是真实存在的(paramattha),且是可亲自体验的(atta-paccakkha)。已经灭去的或者尚未生起的,不能叫作jāta(刚生起的)、vijjamāna(正发生的)或者bhūta(已存在的)。简言之,bhūta?意指依于因缘而正在发生的身心现象,是可以直接体验的。这些当下发生的现象便是禅修时应当观察的目标。
如何观察
应该如何观察这些五蕴身心现象呢?经文说:「如实地」(bhūtato),意思是,你应该观察这些身心现象的自相与共相(bhūtato yathāsabhāvato salakkha?ato sāma??a-lakkha?ato)。事实上,禅修者必须如实地观照任何变得显著的目标。
当经验到身体上有硬的感觉时,标记为硬;凝滞时,标记为凝滞,粗糙时标记为粗糙;软时,标记为软;黏着时,标记为黏着;湿润时标记为溼润;重时,标记为重;轻时,标记为轻;热时,标记为热;冷时,标记为冷;挺直时,标记为挺直;紧时,标记为紧;移动时,标记为移动。当禅修者从站姿改为坐姿时,应当观照坐下的过程。禅修者必须如实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
无可避免的概念
虽然禅修应该觉知的是「究竟法」(paramattha),亦即身心现象,但是,在开始的阶段,禅修者仍然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概念法」(pa??atti)。要立即体验究竟法,并不容易。在练习的开始阶段,会见到禅修目标的形相或形态概念,而不是其真实的本质。无论如何,禅修者应当如上述那样,配合概念名称,以标记的方式来观察所缘。这样,剎那定便会生起,并逐渐累积动能。就毗婆舍那修行而言,剎那定本身便是心清净(citta-visuddhi),因为它能防护心,使其免于欲贪、瞋恚等五盖的污染。
*********************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