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民勤人的祖籍与语言文化 (纪实散文)】/ 王国文 (甘肃)

浅谈民勤人的祖籍与语言文化 

(纪实散文)

王国文 (甘肃)

    这篇文章题目很大。用有限的篇幅及浅薄的学识说清楚民勤人的祖籍及语言文化,无疑是痴人说梦;倘欲研究民勤语言文化,就不得不弄清人口来源构成及融合规律,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亏得前人在清时已有初探且有著述一一均是零打碎敲,然终归未能将三者关系弄得明明白白。我也不能站着说话腰不疼,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有限的资料与零碎的所谓研究事之,属不自知、不自量。本无老子化胡之意,奈何语言学、方志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诸多专家似不屑于厮。无须怪谁,沙漠夹缝中的文化,原非显学,彼家顾不上也理解。凭鸡零狗碎的积累、无知无畏的勇气,愚斗胆揭题,若使得民勤人了解先贤、继承发扬先人的智慧与精神,如斯,幸也!

   民勤,明起称镇番;明前为少数民族游牧之所。至元代,河西人烟凋零,镇番亦概莫能外,史载:“第存空城”。今民勤有姓氏百余,先贤大都于明清两代时,自外地以各类身份入籍。家族史、方志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大多姓氏有谱牒,后在迁徙战乱及“文革”破“四旧”中被毁,幸存下来的寥寥。

    民勤人祖籍探源,多依《镇番县志》、《柳湖墩谱识暇抄》、《镇番遗亊历鉴》记载,当代有一位李姓的老者所著的《民勤家谱》及县挡案馆馆藏族谱作参考,资料匮乏,既考者亦有偏颇,劝知者理解。民勤人祖先入籍,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一)从戎戍边“军转民”

(二)商客营运入户籍

(三)逃荒避难入镇番

    民勤人姓氏百余家,限于篇幅,在此只讲许、王、陈氏。

许氏:《许氏宗谱》载:“原籍金陵,始祖升随冯胜将军从戎至镇,以军功授千户指挥徙镇,同戎之军户一十八名,称之为十八名落业指挥官。”今羊路乡(现改为苏武镇)有村民千户,应是许家勋勉之地。

   有趣的是:许氏族人多有“灸创疤”:旧时因医疗条件差,婴儿出生后为防疾病,由“老娘婆”(懂医道的妇人)用艾草在头部、面部穴位灸治。此印迹特征与江苏极相似,史载:北齐高洋与宠妃嬉戏不慎将面部弄岀伤疤,为对称在另一侧贴花叶,宫妃多施效频,久而传至民间,这是“灸创疤”的起源,也算是中国最早的“疫苗”。此特征亦可作许氏原籍金陵府的印证。

   王氏:原籍山西。始祖宗仁,乾隆年间,迫于生计,卖艺至镇,留居不去。据《王氏宗谱疏引》载:“原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因大明嘉靖、隆庆间,师旅频加,所不及也。又明神宗万历十五、六年,旱灾异常,饥疫兼臻,壮丁疏散四方者,灾繁有徙,时我始祖,怙恃皆失,系累俱无,亦不顾跋涉跑步之劳,因懋迁而就安,宅于此帮焉。”

   陈氏:《陈氏宗谱》载:“始祖圮,原籍江南江陵(古荆州,今湖北江陵市),洪武四年(1371),随冯胜将军征西而来,移兵为民。”“始祖居头坝青松宝地,后被风沙淤压,复迁于高家大院”。“乾隆元年,因柳林湖开垦,又大举复迁于柳林湖。因此,川居一半,湖居一半”。

   如前所述,民勤人先祖多来自江东金陵、山西洪洞、江南江陵;尚有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及本省(陇南、临洮、甘州、凉州)等地。随各地移民而来并经长期融合后在语言、饮食、齐家、治学、为人处世等诸方面,集江东文脉、江南灵秀、燕赵之风、关中侠义、晋中精明、中原坚韧及少数民族团结平等为一体,形成了极特殊的民勤文化现象。

   民勤偏安一隅,是语言和文化的孤岛。至清中晚期,县内语言仍是南腔北调。约在民国时期方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民勤话。时至今日,蔡旗、重兴与坝区、湖区语言还有一定差异。民勤方言特色自成一家,独一无二。以江南语为基础,并杂揉晋方言、关中方言、中原方言,甚至有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如粤音“别”读bia、“也”读“鸭”、“面容”读“没mei云”;腔读kang;“冰几瓦达”是皇中方言加突厥语,即冰冷的水(俄语水为“瓦达);有些如“乌拉里”(远处)、“切儿”(这里),“格里生外”(出格),“弯扭曲八”(不直),“噢……那里”(噢的时间拉的越长,距离越远),“格里生外”(出格),“尸囊骨抓”(贪吃),“日扭拐带”(理解偏岔),“连马枪”(紧接着),“官大(dai)王”(浮肿的状态),“背十八弯里”、“背八乌里”、“颌拉里”、“格斯帝”等常用语,本地人明白意思,但究竟是吐蕃语、党项语、蒙古语或其他,不知出处。

   方言发音方面:有江浙lnaianunong不分;有的如江淮(南京、滁州)方言,其发音用汉语拼音无法标注;ie音,如“你、里、密”等;ianei音,如“偏”听上去象普通话“皮”音;“什么”读“四磨”。这样的发音,听着比较土气,但能省气力,双唇不需太发力。另外,尚有特殊词汇发音简缩,即首字声母切末字韵母,如“怎样”为“臧”、“那样”为“囊”、“地方”为“当”,“你们”为“您”或“恁”等等。这方言应该来自河南;还有把“我们”简略为“们”,应源自关中。例:“们屋里腰食早就熟了,彼悄楚楚辗的勒当,半天过日才死晃上来,捣塞的点子还虬眉瞪眼的,吾臧越谋越毛暴”一一怨妇的牢骚,脾气与信息量一样大。民勤话有一波三折的腔调,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还有些保留下来的古字,如绕道叫“㨤”(wai)(远路);“搲”(wa)抓,本意为挠,按语境引申为欺负、整治,修理、做;说人长得丑为“黸”(lu);把事情做黸了,指说话做事不留余地。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这是特殊文化环境造成的极鲜见的现象。

   民勤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明清白话。譬如:四大古典名著中常用的“彼”、“彼家们”,饭罢,该就,结终,言传;没处扖塞,贼骨头,辗(跑)的快,觑(看)不着,欻麻(麻利、利索),欻拉(快速、忽然),全然不信。把屋里拾掇得漂亮叫“红花珑珑儿”。“珑”原指镂雕玉器,被民勤话“拿来”用了;知不道、多的太(倒装,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亦用。一句话中往往融合了多地方言词汇。例如:狗舔蒜窝子一一寻望的挨槌子;小鸡娃子叫鸣一一可腔腔(读kang)扇哩;瘸子总说路不平,瞎子总嫌灯不亮,草(读jiao)花子不嫌馍馍黑,屎爬牛不嫌炭糟子黑(其中“黑”的读音既非hei也非he,拼音无法标注)。

   民勤人聊天,有时一语多关而非仅仅双关。戏谑怒骂、调侃讽喻,狗嘴扽到狼胯子上,其幽默程度与丰富的方言高度正相关,可谓绝无仅有;讨吃上供桌一一把你惯造(娇惯)的;麦草棍顶门一一不抵事;屎爬牛哭妈妈一一尽干没眼眨毛(睫毛)的事。还有如:骂人不懂处世、做事不合时宜的俗语:割上驴x敬神哩,神也得罪了,驴也疼死了;上香挖㞍子,吃饭擤鼻子,点烟抽蓆子,亲戚来了打儿子;碾道里忙了往磨道里辗,倒灶木讷的瞌睡多,不想活的烧笊篱(民间讲究旧笊篱烧了不吉利);俗语再如:风刮的个绺绺子,雨下的个坨坨子;早午饭之间吃东西叫“腰食”,活该叫“该应”,苕帚叫扫把;说人内向叫“捂性孑”,莽撞叫“猛蛋性”,精明叫“百眼子开”,呆板、懒惰叫“㨄活板”,不爱表现是“木矗鬼”,孤僻叫“一厮人”,直爽叫“直板肠”,做了不光彩又反噬自身的事叫“qiu戳脸”,说女性“膻”(儿童是褒义的活泼,成人则成了贬义的轻浮)为“鬼头刀”(一是不大方,二是阴险),架子大叫“周武正王”,人、物不实叫“虚不来瓷”,能力不强叫“蛋干怂”,打岔或理解偏差称“拐三过四”或“拐比六三”,做事不慎被责骂叫“脑袋扖的扑蹚灰头”,萎靡不振叫“头砸的颌拉里”,说话没边际叫“喧海慌”,给脸色叫“脸chua的个黑砂神”。罗列了许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吾(we)给恁告颂个事(si),夜来个半晚夕,dei勒沟乌拉里,两个倒灶鬼,说彼们谁在谁上胡辗了,彼们碎个码杂囊多人,叠摆地拉不开架,好说歹说、拨碎泡烂说匝伙了,结终那瞎怂窟窿眼捂实哩,把再人(别人)的婆娘当阁家的老婆,差会把乱子趸整大发,也怪那(le)水眼孑膻婆娘平日里轻步颠颠骚情去(qi),说来说去不上套,臊婆娘叫着实捶了个顿,该应。

   这是一段关于“八卦”事件的方言版微小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局俱全,相信只有纯粹的民勤人方能读懂。其中,方言俗语源岀自山西、陕西,文中“吾”读“窝”。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民勤方言又荟萃各地俗语中最生动、最精辟的部分,若俗若雅、大俗大雅,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笔者年轻时因方言为外地同学笑,到现在也改不了说方言的习俗,和异乡老师们交流,也常常用文字微信送达。随着年时已高,原本觉得土得掉渣的民勤方言,竟是如此神秘,美不胜收,这辈子看来是改不掉了。

   民勤语言特色各有千秋,都属于汉语言文化宝库,而民勤方言尤甚。听不懂民勤方言的,恰恰是北方人,而南方人虽不完全懂,但因揉合了中原方言,大部分南方人能听懂,这是语言方面。与语言同步融合形成的,还有民勤人处世处事,治学齐家的智慧,诚实守信、坚韧果决的毅力,培养子女的意识尤其值得推崇。清时有“卢氏父子两翰林,谢家一门三知县,最不成器张虎孑,襄阳府里作道台”。自本世纪初,民勤高考升学率即高达96%,同其他县区平均不足50%,崇文重教之甚可窥一斑。题外话惹人嫌,不叨叨。

   民勤文化史上启“沙井”期,至汉唐后,五代十国与西夏处于断代状态,地表虽有汉、唐、宋、西夏、元历代遗存,但史书几无记载,直至明清大量移民后,才逐步形成多元的文化。民勤人胸怀宽广,笃仁奉智,履时坚、存大义,有雅量、能背事,吃苦耐劳、多才仁厚又不失机智,这是骨子里的教养。民勤人自来就有往外跑的传统:一则是生存环境所致,土地承载能力有限、经济结构单一,二是与祖先不甘平庸的遗传基因有关,因为本就是《礼记》中的“东西南北人”。“十三五”期间,民勤人口从24万锐减至在册17.8万,随着普通话普及、环境变化及人口徙出,民勤方言即将在未来彻底消失,但特殊的文化精神,将融溶于民勤人的骨血之中,永不泯灭。

   道人进寺庙,说了一大堆,回头看不过尔尔,因为不专业。所谓谈祖籍,是半痴子赶考,因大多氏族来源无法考证;说文化,是半瓶子咣当,民勤人文精神非只言片语能道明。本该北窗高卧,终还是拙手扖到磨眼里了。

不妥之处       

沙漠之舟于癸卯年八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国文,原籍,甘肃,现居,西安。网名,沙漠之舟1949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2008年退休。共和国的同龄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喜欢文学。乐意在文字中寻找激情,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一点一滴,做真实的自己。主要作品有《国文文汇》、《国文文集》、《国文文苑》等。近几年来,先后在《作家故事》、《宝塔山文学》、《读写联谊公众平台》、《炎黄故里论坛》、《陕西文谭》交流群、《韩城文学》等杂志刋物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150多篇。

【嘉峪关感怀 (散文)】/ 王国文 (甘肃)

【 交流会(散文)】/ 王国文(甘肃)

【话说家乡文化(随笔)】/ 王国文(甘肃)

【一切为了人民】/ 王国文 (甘肃)

【柳木口琴里的练习曲 (短篇小说)】/ 王国文 (甘肃)

【游览河西走廊 (散文)】/王国文 (甘肃)

【杜杨村,终身难忘的地方 (随笔)】/ 王国文(甘肃)

【沙乡的女儿(纪实散文)】/ 王国文 (甘肃)

【目  标 (散文)】/ 王国文 (甘肃)

【努力·拼搏——写给我亲爱的弟弟】/ 王国文 (甘肃)

【山里山外(二则)】/ 王国文 (甘肃)

【谢谢您老师(纪实散文)】/ 王国文(甘肃)

【浅谈深化文章立意的四种方法 (随笔)】/ 王国文 (甘肃)

【盆 景(散文)】/ 王国文(甘肃)

【初登瞭高山 (散文)】/ 王国文(甘肃)

【年关临近话春联(随笔)】/ 王国文 (甘肃)

【在追梦的路上——重拾儿时的记忆】/ 王国文 (甘肃)

【浅谈从“长安”到“西安”的前世今生 (随笔)】/ 王国文 (甘肃)

【游华山感悟(散文)】/ 王国文(甘肃)

【 吃面配蒜是陕西独有的饮食文化 (随笔)】/ 王国文 (甘肃)

【 又闻槐花飘香时 (散文)】/ 王国文 (甘肃)

【刘大嫂拾荒(纪实散文)】/ 王国文 (甘肃)

【两个残疾人 (微小说)】/ 王国文 (甘肃)

【浩瀚秦岭  小小的我(游记散文)】/ 王国文(甘肃)

主       编:张 彦

编       委:王宏民     万   毅

编       委:郭   旭     韩   晓

编       委:巨   石     薛光炜

顾       问:周海峰     苦   艾

顾       问:蒲家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勤人祖籍源流及语言文化初探
介似天津卫
曹明启再析《红楼梦》——书中存在大量都昌方言意味着什么?
浅谈中文各地方言
甘肃民勤:“民勤沙绣”绣“民勤”
民勤——甘肃之肋、沙漠绿洲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