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史》:东晋书风的演变
这一节我们读东晋书风的演变。这样我们可以先让东晋书风在脑海中有个宏观印象,为以后微观研习每一位书家的书风打下好的基础。
东晋书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初期书风;2、东晋中期书风,即王羲之阶段;3、东晋后期书风,即王献之阶段。
一段段读……

一、东晋初期的书风

东晋初期的书法家分为两代人,所以,书风也可以分成两代书家来考察:
1、东晋第一代书家的书风。东晋第一代书法家大多是南下的北方士族,在东晋立国之年(317年),王廙、王导四十二岁,李式四十三岁,卫夫人四十六岁,这些书家家,其书法风格,在西晋时已经形成,但同时他们又是东晋初期的书风代表者,他们的书风师承在张芝、锺繇、卫瓘、索靖四家之内,又因为索靖的草书,其实是张芝草法的递延,那么,汇总一下:东晋第一代书家的书风,其实就是传锺繇、卫瓘、索靖三家的书风。
2、东晋第二代书家的书风。东晋第二代书法家如王羲之、王述、庾翼、王濛、郗愔,他们的学书阶段在两晋交替之际,他们承袭的书风,只能是父辈所传的锺、卫、索三家的书风,但由于东晋初期的二三十年间,锺繇书风完全居于强势地位,不再与卫、索难分强弱,于是:东晋初期的书风到了第二代书家,已渐渐形成了锺繇书风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临习的锺繇《宣示表》,经很多学者考证,其实是王羲之的临摹本。足见王羲之在锺繇书风的学习上用功之深(历代专家认作真本,足见其功力)。

(锺繇《宣示表》高清局部)

二、东晋中期书风——王羲之阶段的书风

公元4世纪20年代,东晋第一代书家中的著名人物王廙、李式相继谢世,而王导、庾亮、郗鉴(所谓“三巨头”)忙于安邦政务与权力的争夺,无心顾及书艺。
公元4世纪30年代以前,东晋第二代书家开始崛起,座次是王羲之书法不如庾翼、郗愔。
到4世纪40年代初,王羲之书名始盛,朝野人士纷纷效法王羲之书法,甚至处于鼎盛阶段的庾氏家族子弟也“皆学逸少书”。书名在王羲之之上的庾翼虽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但也无法阻挡王羲之书法的迅速传播。
到公元345年,庾翼去世,东晋书坛由王羲之独领风骚了。
简言之,东晋书期的书风,其实就是王羲之书风,或者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东晋书风的标志。那么,王羲之“今体”书法的共性特征就是了解当时书风的门径,王羲之“今体”书法的共性特征如图:

(王羲之“今体”书法的四大特征)
再深入考察,王羲之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和技巧来变革锺繇的正书、行书和张芝的草书的“古形”的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点:
1、用笔简练明快。
比如正书,锺繇所写正书,犹用翻挑,即所谓的“翻笔”(这其实是隶书的遗留),而王羲之用笔已经大大简化,采用“一拓直下”的笔法,发挥了折笔和侧锋,用笔明快,写法简便,如《来禽帖》:

(《来禽帖》拓本)
这样的用笔,在锺繇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篆、隶的影响巨大,中锋用笔的余势仍在,而王羲之创造性地将折笔和侧锋用于楷书,这样的简洁用笔,使笔法变得简洁明快,这其实是王羲之“今体”书法迅速风行的原因之一
2、结体欹侧
王书“今体”的结构,一改过去的“横斜”而为“斜划紧结”,从而剔除了“锺张”书法结构上的隶意,这是王羲之在书法体态上的一大贡献。特别是,王羲之的“今草”,不仅结构“紧结”,而且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字态欹侧,富有顾盼的情调。实际上,这种改造,使王书在结体上形态丰富起来,一改篆、隶的均匀、单一、整齐之态。

(《兰亭集序》局部)
3、纵引笔势的扩张
王羲之之前,章草以横向的笔势为主导,连笔仅在字内。王羲之写今草,用笔更加简捷,方便笔势乘着运笔速度的纵快而扩展。
进而,运笔速度的快捷和笔势的纵引,必然进一步简省笔画,导致草书的形态发生变化

(王羲之《疾患帖》局部)
由于王羲之扩张了笔画,纵快飞移的笔势勾连于字与字之间(而不是单字各部件之间),笔锋不再是被动地依循每个字的草法结构所设定的路线而运行,从而突破了以往草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组合关系发生了变异的“情节”,出现了一种大于“单字结构”的“字群结构”,草书的连绵情调更加浓郁。
在东晋中期,经过王羲之相辅相承的“整合”取得了“俱变古形”的成功,因而将正书、行书、草书的形态推进到“今妍”的境界。

三、东晋后期书风——王献之阶段

东晋后期的公元4世纪70年代,第三代书家都成长起来。
王羲之书法炽盛之后,书风“今妍”之势仍在发展,其代表作品有王徽之行书《新月帖》、王献之楷书《廿九日帖》以及王珣行书《伯远帖》传世,如图:

(王献之《廿九帖》)

(王珣《伯远帖》)
结体都是“斜划紧结”式的“欹侧”,比较之下,上面提到的王羲之《来禽帖》则显得“古质”得多。
羊欣评价王献之书法“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献之胜过父亲之处,就在于笔体的“媚趣”,这也是东晋后期书风比于中期书风更加新妍之所在。
王献之的行草书最有特色。行草是一种“边缘性”的体势,乃行书掺杂草法而生。王羲之的书迹中已见行草体势,如《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得示帖》《四月廿三日帖》皆是如此。

(王羲之《丧乱帖》)
但王羲之的行草体势,没有王献之的体势“宏逸”,将行草笔势的连属纵引为“一笔书”的风流样式,始于王献之。
简言之:王献之书法的“妍媚”和“逸气”,完全可以视为东晋后期书风的特征。
总结一下:
东晋书风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代表书家分别是王廙、王羲之、王献之,他们都出自琅邪王氏。其中真正变革书风者,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特别是王羲之的变制“今体”,是魏晋新书风发展的里程碑,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谱》的原文与释文
書法流派、风格暨名作赏析
晋尚韵——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实践和理论
王献之的书法超越王羲之了吗?
书圣赋
学书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