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古钱币的锈色与坑口的联系?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工工艺水平日渐提升,古钱币的复制也越来越容易,造假现象越来越多,以前造价的古钱币以高档钱币为主,如今也迅速扩大到中低档钱币。文瀚乐拍曾经见过有些加工企业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大量仿制古代钱币,助长了伪造之风,对于初涉古钱的泉友们来说,掌握基本的古币鉴定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就来简单说说古钱币的锈色与坑口之间的联系?

锈色的来源

通常古代钱币的坑口,指的是钱币的出土区位,相同的钱币出土区域不同,其受到自然氧化锈蚀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锈色、包浆会有很大的区别。锈色和包浆是古钱坑口判断的主要依据。铜锈是铜在氧气、水分、土壤等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古钱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表面都会生成色泽不同、厚薄不一的铜锈。

对铜锈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部分,其中内在因素显得尤为关键,古钱的材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出土后的品相。

举个例子,战国时期燕国的部分刀布币,出土时容易腐蚀起灰皮,是由于币材的青铜中铅含量较高,属于铅青铜。而北宋靖康钱,出土时常被腐蚀得凹凸不平,甚至布满蛀孔,这便是由于其钱体铜质杂质较多,内部结构容易被腐蚀破坏的缘故。盛唐“开元通宝”和明初“洪武通宝”则大多铜质坚密,声音清脆,这便体现出其币材质量好、纯度高。

酸碱的影响

生坑中的古钱,受土中酸碱性及水分、气候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锈蚀反应。通常我们按土壤的酸碱性将土壤分为三类: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

若古钱埋藏于碱性土壤中与还原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生成锈色多呈大红色或深红色,俗称朱砂锈、枣皮红。

中性土壤性状稳定,古钱埋藏于其中不容易生锈,因此出土的货币保存完好。倘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货币埋藏于中性土壤中,铜质中的锡成份易由内向外析出,产生二氧化锡,表面形成银灰色的皮壳,也就是常说的“水银古”。

南方地区很多地区土壤呈酸性,雨水充足,气候较潮湿,因此出土的古钱,铜锈较重,锈色鲜艳,常出现蓝、绿、红混合的五彩锈。

北方大部分地区土壤呈碱性,加上气候干燥,雨水少,土壤对钱币的腐蚀性较小,许多出土钱币仅在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锈层,犹如薄纱状覆盖,许多钱币埋藏千年,出土时未经清理仍然保留钱币原有的铜光。

需要注意的是,钱币在埋入泥土前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流通,表面先形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后埋入地下生成一层碱式碳酸铜覆盖在表面,因此自然生成的铜锈下面都会有一层过渡层,且锈色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水坑钱币

从江河里捞出或从含有丰富地下水的土壤里出土的的钱币我们称之为“水坑钱币”。水坑钱币的特征是薄、锈,保存的状态比较好。正所谓“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水坑出土的古钱币,通常都有浮起的锈,或是向上向下的锈,类似水印。虽然水坑钱币都有锈,但是它的铸造痕迹都保留的较为完好。

也许,你还会听到“沙坑”、“灰坑”、“淤泥坑”等等这些称呼。其实这些古钱币的坑口划分的就比较细致,但也都脱离不了生坑和水坑的关系,就是隶属于这两个大的坑口内。比如沙坑钱币有生坑的也有水坑的,因为沙土比较多的地方所出的钱币,也是生坑钱币,而河沙里所出的便是水坑钱币。而灰坑则是生坑钱币里的一个细分。淤泥坑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属于水坑钱币的,因为没有水为主要前提下是不可能存在淤泥的。

古钱币的锈色与坑口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文瀚乐拍看来,对于古代钱币坑口的研究,同样也是钱币收藏研究过程中,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于后续购买生坑钱币,也会产生很大的协助作用,进而发现古币收藏背后真正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钱的坑口与鉴定
怎样从坑口和锈色辨别古钱币
古钱币鉴定中各种锈色有哪些特征
了解包浆、辨别赝品(中)
欣赏:古钱的著名坑口!
烨赫华翰谈古钱币的识锈辩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