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5分神作,华语影史巅峰,全员演技炸裂,40年仅此一部!

提及当代文学史,作家老舍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

他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且以“京味儿”著称。

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这样一个传说:

如果老舍不自杀,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轮不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人们之所以相信这一传说,是因为老舍在文学上的成就太巨大了。

老舍擅长以简练语言,将小人物置身于大环境中,两者激烈碰撞,借此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剧本《茶馆》,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让我们一起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茶馆》。

影片拍摄于1982年,曾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3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至今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好于99%的剧情片和历史片。


38年过去,该片至今是华语影坛的无法超越的艺术高峰,没有之一!
 
《茶馆》
The Teahouse
 

影片由北影厂出品,由北京人艺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们同台打造。
 
老舍先生的话剧创作发表于1957年,次年,北京人艺将这一剧本搬上话剧舞台。
 
此后的数十年间,《茶馆》的话剧几经雕琢,精益求精,在舞台上生动地诠释了老舍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表达,几十年来演出达700场,是我国历史上最热销的话剧。
 

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北京人艺的《茶馆》只出现了两个版本,分别是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主演的首版,和林兆华1999年导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主演的版本。
 
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版话剧《茶馆》

1979年,为了庆祝老舍诞辰八十周年,北京人艺再度上演《茶馆》话剧,当时首版主演的主要演员都是21年前的原班人马,这批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当时有的已经年近花甲,却在舞台上依旧演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北影厂的导演谢添有感于此,于是打定主意将《茶馆》移植到电影银幕,并且坚持邀请话剧舞台的演员出演电影,希望用一部电影来呈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记录下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出神入化的戏剧表演能力。
 

也因此,才有了这部全员老戏骨,从主角到配角演技炸裂的电影版《茶馆》。
 
尽管影片限于时长,对原著做了一定程度的精炼,简化了一些过场戏,比如人物之间重复的礼仪、客套语,删除一些次要人物,如卖福音书的、收电费的,但在艺术性上却丝毫不弱于舞台剧版本,而且因为有了电影语言的加入,电影得以展现更多舞台没法塑造的细节。
 

闲话休提,让我们正式进入故事。
 
公元1898年,戊戌年,腐败的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
 
外有列强步步紧逼,内有维新派变法失败遭镇压,紫禁城内外一片风雨飘摇。
 

正是在这种动荡时局下,北京城的一家大茶馆内,却依旧是一派“繁荣”景象。
 
茶馆名叫「裕泰茶馆」,掌柜的叫王利发。他为人精明能干,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间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作揖”,一直兢兢业业打理着茶馆,才有了如今的好局面。
 

某个秋日的早晨,茶馆内座无虚席,烟云缭绕,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
 
旧社会的茶馆不只是喝茶的场所,也是社交娱乐的所在。
 
茶馆内有人提笼架鸟,有人逗蝈蝈下棋,更多的人则得闲饮茶、谈天说地;
 

掌柜王利发虽然忙着招呼客人,但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偶尔有客人闲聊中谈到了朝堂大事,他会上前嘱咐一句:莫谈国事
 

遇到有唱着数来宝的街头艺人来乞讨,王利发也肯周济施舍,做人做事颇为仁义。
 

但遇到沉迷大烟的算命先生唐铁嘴,任他巧舌如簧,王利发也不待见他。
 

除了唐铁嘴之外,茶馆常来的客人还有几位:
 
落魄的旗人常四爷松二爷,他们仍以满清贵胄自居,可因不事生产而生活拮据。
 

两人每天都要来茶馆,但每次来又自带茶叶和点心,既要节省,但又不愿失了体面。
 
常四爷为人正义,有一腔爱国热血,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打过洋人,对时局不满,可有时也显得太过于直肠子;与之相比,朋友松二爷则为人圆滑胆小,他待人和气、彬彬有礼,整天无事可干,泡在茶馆里,把黄鸟当成精神的寄托。
 

常在雅座独坐的马五爷,他和洋人有关系吃洋饭,平时在附近无人敢招惹。
 

还有北卫门负责办案的侦缉宋恩子吴祥子,他们是旧社会的特务,因而常出入公共场所。
 

此外还有茶馆的房东秦二爷,他是京城有名的大财主,心怀实业救国的理想。
 

旧社会的一个大茶馆,同时也是一个微型小社会。
 
茶馆里看似繁荣升级的背后,却又隐约的露出了当时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穷苦老实的农民康六,迫于生计打算将女儿康顺子卖掉,于是到茶馆里找到了专门买卖人口的人贩子刘麻子
 

刘麻子为人贪婪且心狠手辣,知道康六家穷,反而故意压低价格,好从中抽取油水。
 
刘麻子给出十两银子的低价,就要把康六的闺女,卖给宫里的庞老太监做小妾。
 
康六有些犹豫,可刘麻子却道出了当时的现状:
 
在乡下,五斤白面就能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吧?
 

康六只好答应下来,没过多久,庞太监在仆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裕泰茶馆。
 
秦二爷是维新派的支持者,看不惯守旧派的庞太监,两人刚见面就夹枪带棒的互怼起来。
 

这时,茶馆外面又是一阵骚乱,清兵在抓捕维新派的余孽乱党。
 
心忧国家的常四爷看着眼前发生的“太监娶老婆、爱国者横遭逮捕”的乱象,忍不住道:
 
我看,这大清国是要完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议论恰好被附近坐着喝茶的宋恩子与吴祥子给听到了。
 
两人最擅长罗织罪名,也不听解释,当即将常四爷套上枷锁,同桌的松二爷也被逮捕。
 

这时,康六带着女儿康顺子进了茶馆,庞太监很满意,当即签字画就要带走女子。
 
康顺子看着面目丑陋的老太监,当即被吓晕过去,老太监立刻命人用水将其泼醒。
 


突然,邻座下棋的人放下棋子,对着对手说:
 
你完了!
 

这句棋盘上的戏语,却仿佛成了纷乱时局下的预言。
 
清王朝倒台,新的时代来临,可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没有好起来。
 
盘踞在各地的军阀们陷入混战,民不聊生的岁月,北京城内也变得一派萧条。
 

很多茶馆先后关了门,裕泰茶馆是硕果仅存的一家。掌柜王利发为了生存,将茶馆的后屋改成了公寓,茶馆里也摆上了时髦的留声机,院里住进了带着新观念的进步大学生。
 

顺应时代潮流,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声音,因为世界好像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茶馆老伙计李三正在和王利发的媳妇王淑芬一起紧张拾掇,准背明天吉时开张。
 

岁数已高的李三仍旧拖着长辫子,王淑芬忍不住数落他,可对方却反驳: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听着妻子与李三的斗嘴,王掌柜却心不在焉。
 

虽然茶馆即将重新开张,可他依然忧心忡忡。
 
大批逃荒的难民堵在门口,无良的巡警还趁机到茶馆来催缴军粮;
 

巡警还没打发走,又来了几名军装破烂的兵痞流氓,连威胁带恐吓,敲诈勒索王掌柜。
 
王利发把全部家当掏出,可兵们还不满意,一番搜刮后,连桌上的新桌布都不放过。
 

看着被祸害地一片狼藉的茶馆,王利发内心苦笑,此时算命的唐铁嘴居然找上门来。
 
王掌柜以为他又想来白吃白喝,结果唐铁嘴却今非昔比,不仅身穿绸缎服饰,还提出要在后院租一间房作为店铺,连大烟也不抽了,改吸“白面”了,趾高气扬地说:
 
这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呢。
 

越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唐铁嘴这坑蒙拐骗的本事就越有发挥的空间。
 
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世道越乱,唐铁嘴反而越活越好。
 
真是莫大的人间讽刺!
 

不久,茶馆的老顾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先后来祝贺王掌柜开业。
 
常四爷当年因为一句激愤之语而坐牢,清王朝灭亡后,开始自食其力,凭劳动吃饭。
 

与脚踏实地的常四爷不同,松二爷却依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宁肯自己饿着,也不能叫自己养的鸟给饿着!
 

正说着话,宋恩子与吴祥子也来到了茶馆。
 
虽然掌权的变了,但两人却依旧还是做着特务的老本行,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对于眼下的时局,两人毫无底线:
 
只要谁给饭吃,咱就给谁效力,洋人给饭,就给洋人效力。
 
新仇旧恨,让常四爷忍不住又要发作,松二爷胆小怕事,拽着常四爷离开茶馆。
 
宋、吴二人来茶馆,假借要查房的名义,实则是想要敲诈王利发,要他每月出“孝敬钱”。
 

待二人离开,人贩子刘麻子又来到了茶馆,嬉皮笑脸地说,待会要在茶馆里做生意。
 
不必猜,又是不知从哪里拐来的人丁,打算卖给某家大户。
 

恰在此时,一个中年妇女拉着个男孩走进茶馆,见茶馆里坐着人,便问此是否裕泰茶馆。
 
可刚一见到喝茶的客人满脸麻子,女人当即恼羞成怒,就指着刘麻子大骂起来。
 

原来,中年女人就是二十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
 
庞太监死后,他的家产都被侄子给夺走,康顺子无处可去,只好带着庞太监卖来的儿子康大力,寻到了裕泰茶馆,想要讨生活。
 
王利发的妻子得知康顺子的悲惨遭遇,当即决定收留康顺子母女在茶馆打杂。
 

刘麻子见状急忙逃出茶馆,可不一会儿又回到了茶馆,还带来了俩逃兵老陈和老林。
 
陈、林二人原是农民出身,后来军阀混战跟着打了几年仗,之后两人做了逃兵,将手里的枪卖掉,换了点钱,如今想娶个媳妇,于是找到了刘麻子。
 

可两人手里的钱不多,合起来只够买一个媳妇,因此支支吾吾地不好意思明说。
 
两人买一个老婆,这种生意居然也到王利发的茶馆里来谈判交易。
 

王掌柜看着这一切,他困惑极了。

不知道这个世道再乱下去会成什么样,而自己又该如何生存。

他只能艰难地维持着茶馆,在这个乱世中徘徊着、挣扎着。
 

转眼又三十年过去,解放前,王掌柜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
 
日本人被打跑了,按说百姓的好日子该来了,可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在北京城内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裕泰茶馆的生意愈发难做。
 

此时的王利发已经七十岁,儿子王大栓接班做了掌柜。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康顺子一直在茶馆内打杂讨生活,如今计划去西山,找自己参加八路军的儿子康大力。
 
这天,茶馆来了个穿着时髦打扮俗艳的女子,名叫小丁宝,自称是来应聘做茶馆女招待。
 

原来,王利发听人介绍说,如今茶馆要招揽顾客,必须得有女招待员。
 
王利发虽然认为此举不太刚才,可为了扭转茶馆的生意,只得勉强试一试。
 

介绍小丁宝来茶馆的人是以前的人贩子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他虽然不像父亲一样专门买卖人口,但却攀上了洋人的关系,专门做一些缺德事。
 
小丁宝只有17岁,然而小刘麻子介绍她来压根不是做什么女招待,而是当暗娼接客。
 

他甚至还堂而皇之地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
 

不久,小宋恩子和吴祥子也来到了茶馆。
 
他们和父亲一样也做了特务,并且继续敲诈勒索着王利发的茶馆。
 

更糟糕的是,小刘麻子居然带着宪兵队来到茶馆,提出要对茶馆进行修理改造。
 
话说得好听,其实是霸占王利发经营了一辈子的这间茶馆,将其改造成特务机关。
 

王利发的内心更绝望了,他送走了儿子一家,却不知道日子还能怎么过下去。
 
他想尽办法跟上时代,经历了千灾万难仍忘不了搞改良,可到底是——

动脑筋白费力,胳臂拧不过大腿。

最 终,他和他的茶馆在风雨飘摇中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恰在这时,茶馆内来了两个与王利发相识了五十多年的老朋友。
 
一位是半生坎坷的常四爷,一位是一心办实业救国却没能成功的房东秦二爷。
 

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二爷的工厂也被霸占,两人衣衫褴褛,再不见年轻时的模样。
 
三人回忆起茶馆里的往事,彼此聊起了这些年的辛酸,先是大笑,接着就笑出了眼泪。
 

他们满腹愤懑,却无处倾诉,常四爷随即掏出一叠刚捡来的纸钱洒向空中:
 
让我们自己祭奠祭奠自己吧!
 
三个老人挪动着老态龙钟的脚步,按过去的规矩吆喝着,那些抛撒的白色纸钱,纷纷扬扬,无声无息的飘落下来。在含着泪的惨笑声中,三人祭奠着自己,也祭奠着那个必将逝去的旧社会。
 

当两位老友告别,空荡荡的茶馆只剩王利发一个人。
 
他愣了片刻,俯身捡起几个纸钱,再次抛向天空,然后拿起腰带,走向后院。
 
他想找一个挂腰带自尽的地方,他是那样松弛,那样安静……
 

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电影,这部《茶馆》无疑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艺术杰作。
 
影片的成功来自于两方面,一则是老舍原著的魅力。

原著虽然是发生在一座小小茶馆内,却称得上是鸿篇巨制。时代跨度几十年,光是主要角色就多达十几位,且涵盖了青年、中年、老年这三个阶段,围绕着一个小茶馆的兴衰,侧面展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
 

而另一方面,得益于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的数十年打磨,片中的所有演员都与角色融为一体,从台词、表演到走位、调度,方方面面都无可挑剔,改编上更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精髓,将话剧中的乱世背景放大,虽然人物众多却繁而不乱,两个小时的剧情没有一处废戏废台词。
 

影片在改编方面显露出创作者的很多巧思,比如:原话剧是三幕剧,电影每一幕开场都是有大傻杨的数来宝作为开场,每段快板词的内容也做了处理以便与画面内容融为一体,交代了时代变迁与故事的转折。
 

镜头调度方面,电影相比于话剧舞台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镜头和蒙太奇来强化故事氛围与人物情愫。比如:在宋恩子向庞太监请安的戏中,影片的镜头机位是放在桌子底下,使观众只看到庞太监的脚,从而表现宋的卑躬屈膝。
 

而且电影几乎都是长镜头,但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各司其职,即使只是作为背景,也都没有因为没有镜头而松懈。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使之连续感和戏剧性很强烈。
 

道具布景方面,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烟火气得到了细致展现,从服装、道具、旗人都辫子、大道街道、枯木门楼、小到一盏小茶,都蕴含着百倍的用心,每一处细节都仿佛能令观众穿越时空,扎扎实实地还原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中国式的熟人社会。
 

此外还有影片空前绝后的主演班底,片中随便一位演员,都是绝对的表演艺术大师。

饰演王利发的于是之老爷子,是中国戏剧届的元老级人物,也是北京人艺话剧院的院长。饰演常四爷的郑榕是86版《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松二爷的扮演者黄宗洛是横跨电影与戏剧界的表演艺术家,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饰演庞太监的童超早在五十年代就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了杨子荣而成名,刘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诚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达的父亲……
 

不仅主角是大咖,片中的配角也堪称亮瞎眼。在拍摄茶馆中人议论维新失败的戏时,谢添特意邀请了“故事老人”孙敬修、戏曲研究家曹孟浪、书画家何康理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知名人士当群演,这三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足有二百九十多岁。
 

片中打酱油的喝茶客人中有朱旭,此外还有连台词都没有一句的演员李光复
 

总的来看,这部《茶馆》能够成为华语影坛当之无愧的神作,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很多人都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茶馆》的魅力正在于此。
 

透过这间小小的茶馆,看到的是世间百态,看到的是穷苦困顿的底层人民,看到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看到的是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
 
整部电影如行云流水,每个人物都可圈可点,精彩的对白,传神的动作、眼神,很容易就把观众代入戏中。毕竟在那个年代,演艺工作者追求的还是表演艺术,而不像现在,演艺人员算计的是每部戏自己能多赚几个铜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舍《茶馆》
演出700多场,农民卖女儿、太监买老婆,老舍:茶馆这是个小社会
[名作简述]乱世人不如太平犬,读完这个故事,请珍惜现在
老舍与《茶馆》
【原创】内蒙古|佚名:读《茶馆》后记
鸟笼 葫芦 核桃 铁球 折扇--《茶馆》里的北京玩儿︱重温话剧电影《茶馆》下︱免费领取云资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