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才子袁枚,与纪晓岚齐名,更洒脱随性,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

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点。意思是说,写文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一味模仿。

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首,是清代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博学多才的他,是乾隆四年的进士,曾在江宁等地任知县。清代中叶,最有影响力的诗人,非袁枚莫属。当时的他,久负盛名,引领诗坛长达五十年之久。 

袁枚与当时的纪晓岚齐名,人称南袁北纪。他的诗文,浑然天成,自成一派。他的散文娓娓道来,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记得小时候,我曾学过他的一篇《祭妹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袁枚看来,将性灵和学识完美融合,方为诗文创作之根本。写文章,追求真实、新颖,有活力,才能写出绝妙上好的佳作。此外,袁枚还有一个观点,非常独特。他认为,文章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不能一直躺在故纸堆里,不思进取。

一味地崇尚唐诗宋词,并不可取,时代改变了,文章也应该注入新的活力。这个观点,即使放到现代,也是非常正确的。由此可见,袁枚的眼光之独到,目光之长远。

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笔,诗文的构思立意,是否巧妙,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好比天生丽质的美人,不加修饰一样动人。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则来自于后天的努力,好比美人身上的衣裙、首饰,为之增光添彩。

窥一斑而见全貌,我们看一下袁枚的这首小诗,便能了解他的诗风,有多么清新自然。辞官后的他,居住在江宁的随园。有一次,他外出游玩,路遇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随心所欲地唱着歌儿。当牧童听到蝉鸣,停止歌唱,又打算捕蝉。

这一乡村偶遇,难得一见的童趣,让袁枚深有感触,于是写了这首《所见》。

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中的文字,朴实清新,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振意为振荡、回荡,诗中烘托牧童所唱歌声之洪亮悦耳。林樾,意为树木成荫,说明牧童所在的地点,为乡村的树林。

诗人描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所见,笔随心走,所到之处,情真意切。你看,夏日的乡村,树高林密,浓浓的树荫,遮住了骄阳,让人感觉无比凉爽。

不知谁家的牧童,骑着一头黄牛,缓缓走在林荫路上。这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唱起歌来,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诗人连用两个动词,骑,突出了牧童悠闲自得的神态。振,则烘托了他的唱歌的声音很大。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牧童形象,跃然纸上。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人生最难忘怀的记忆。烦恼是什么?忧愁是什么?在牧童心里,没有它们的概念。每日早出晚归,陪伴黄牛,看他吃草,为它寻找一片肥美的草地,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正因如此单纯,牧童才会情不自禁高歌一曲,旁若无人。这个可爱的孩子,完全沉醉在大自然里,让人羡慕。

短短二十字的小诗,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可见诗人功力深厚,于无声处见惊奇。诗人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牧童突然停止歌唱。为什么呢?急于知道答案的读者,跟随诗人的文字,继续往下看。

原来,牧童想要捕捉树上的知了,知了在鸣叫,于是他自己不再唱歌,从黄牛背上跳下来,安静地站在树下。诗的结尾,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告诉读者,这个牧童用什么样的办法捕捉鸣蝉,最后追到没有?他把无限空间留给读者,宛如画里的留白,更有韵味。

这首小诗,浑然天成,没有刻意的修辞,华丽的词句,仿佛画了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画。画中,行走的牧童,憨态可掬的黄牛,背景则是翠绿的乡间树林。如此美景,让人心醉。

诗人笔下的牧童,活灵活现,充满童趣,一动一静的动作,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读来忍不住会心一笑。看似无拘无束的他,在听到蝉的鸣叫时,欣喜万分,歌也不唱了,专心地凝视树上,真是有心的孩子。

袁枚的《随园诗话》,广为流传,给人启发。他总会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传递温暖与真情。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在他看来,关注百姓,比起帝王之家的风流韵事,更有意义。古往今来,民间的百姓,像杜甫诗中描述的石壕村里夫妻诀别的悲伤故事,比比皆是。百姓的泪水,可比当年洒在长生殿上的眼泪悲惨多了。

很多时候,迷茫中的我们,会因为他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如行路,缓缓而行,更有耐力。我们翻阅一本书,领悟了其中的要点和含义,作者所要传递的意思,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假如所有人都能像杨时那样尊敬老师,有程门立雪的执着信念,治世之道传天下,指日可待。

细心的袁枚,诗词中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视角,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笔下的青苔,乐观执着,勇敢而自强不息。常年生长于阴暗潮湿环境里的青苔,也和树叶一样渴望得到阳光的沐浴。无奈,被认为是最无私的阳光,也有所偏爱。

树荫里的青苔与阳光下的红叶,自有不同的风格,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从我得到阳光垂青的青苔,忍不住了,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很显然,袁枚以青苔自喻,他同情这个弱小的生命,不能生长在好的环境里。而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谁又会同情他呢?

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袁枚看得很清楚。他自知无力改变,又不愿委屈自己,于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在随园建好后,辞去官职。他喜欢金陵古都的风韵,于是,以三百金买下织造园,加以改造,为其取名随园,随园与隋园,读音相同,意义却完全不一样。

荒废的织造园,为康熙时期江宁织造隋大人所建,位于在小仓山的北面。据说,园内有荻草千株,桂花千畦,风光无比秀丽。引得金陵城内的百姓前来观赏游玩。不曾想,多年后,隋园内建筑倒塌,杂草丛生,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见开花。袁枚十分惋惜,于是买下此地。

经过袁枚的妙手改造,焕发了生机。他修补了围墙,根据地势高低修建屋舍,高处建了楼阁,紧邻长江,风景秀丽。低洼处,建了亭子,临溪傍水。溪水流过的地方,修建小桥。水深之处,有小船停泊。地势平坦、草木旺盛之处,修建了供观赏用的设施。园内的风景,因势利导,随心而建,因势取景。

关于随园的风景,袁枚曾在诗中有所记录,正如他的《杂兴诗》所描述的那样,游览随园,你会发现:随园的主人,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整日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的园林内,他哪里还有心思付出为官呢?

乐观豁达的袁枚,觉得独乐,不如大家一起快乐。你看,随园的四周没有围墙,每年花开时节,或者到了重要的节日,园内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难能可贵的是,袁枚从来不阻止,也不约束,任由大家自由往来游玩。更为有趣的是,他在随园的门上贴上一幅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随园建好之后,袁枚忍不住感叹,如果他继续为官,就没有自由,要是想来园子里居住,每个月最多只能来一次。要是没有官职,他天天都能住在这里。辞官,还是继续任职?袁枚想起苏轼说过的话,君子,何必非要做官?既为君子,不为官又有何不可呢?

权衡之下,本就对官场失望的袁枚,再无留恋之心,于是假称生病,辞去官职,搬到随园。陪伴他的,还有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可以想象,以后的日子,有多么轻松惬意。有美景怡情,更有亲人相陪怡心。恐怕连陶渊明也会羡慕吧。以官职换一个园子,古往今来,试问,还有谁有袁枚这样的魄力?

晚年的袁枚,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可见他对随园的热爱。洒脱随性如他,曾广收弟子,教授诗词,其中,女弟子犹多。由此可见,他的思维、见识之超前,远超同时代的诗人。

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乐观的袁枚,也是如此风趣幽默。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最有意境的诗歌,三言两语之间,让我们返回童年
袁枚的9首小诗,值得收藏!《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
022 所见 (清)袁枚
清代一诗人见到牧童欲捕蝉,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千古绝唱!
袁枚这首即兴创作的古诗,写出了我们都曾经经历过的趣味童年
清代袁枚一首写儿童的诗《所见》,却特别适合大人读,值得你我铭记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