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关如何读书的几点分享

有关“如何读书”这一话题的文章已经被很多人写过,大多都是以 How to Read a Book 为核心内容展开来谈,因为这本书已经很详细地把读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说的很清楚了 -- 苦口婆心到让你觉得啰嗦。

How to Read a Book 中提到会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有一个误区,会自然的以读了多少本书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我们也有“饱读诗书”这样的表达。然而读得多不代表读的好, 会读书比读了多少书重要的多,否则的话很容易就变成让别人的思想在我们的脑袋里运转,到头来读成了书呆子。

Montaigne speaks of “an abecedarian ignorance that precedes knowledge, and a doctoral ignorance that comes after it.” The first is the ignorance of those who, not knowing their ABC’s, cannot read at all. The second is the ignorance of those who have misread many books. They are, as Alexander Pope rightly calls them, bookful blockheads, ignorantly rea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literate ignoramuses who have read too widely and not well. The Greeks had a name for such a mixture of learning and folly which might be applied to the bookish but poorly read of all ages. They are all sophomores.

书中的这段话大概是说不读书和读了太多的书(read too widely and not well)都是一种愚蠢,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大前研一说的“不思考而又有见解”的人。郝明义在《越读者》中甚至提到要少读一点书,他的理由之一是读的少但是读的更精,他引用了李光地和朱光潜的话:

这一点,李光地说得最有意思:“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

朱光潜在这方面也说得很透:“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理由之二是“人生本来就不只阅读”,他用笛卡尔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并且引用了叔本华的话:

叔本华说:“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寻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因此,他说:“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藉此养精蓄锐,休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论读书》)

那么什么叫会读书呢?How to Read a Book 中提到读书有四个levels: 可以认识书上的字,知道这个句子说的什么意思是elemetary级别,小学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的基本内容,快速定位信息是inspectional reading -- 我们的阅读考试主要考的就是这个能力。

然而这两个阶段都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阅读,碰到一本好书,如果只是读到了level 2的话就白瞎了,我们需要analytical reading,去带着问题读书,在读懂的情况下和作者交谈。这个过程极其烧脑,这个阶段的阅读是主动的,和写作一样,需要我们绞尽脑汁。若是没有这种感受,很有可能是我们不会读书,自己也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在了解到会读书比读很多书重要,和读书是一件很烧脑的活动后,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提到的一些他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我把这些内容整理,结合 How to Read a Book 和《越读者》中的内容以及我的个人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1. 阅读的分类

刘未鹏在《暗时间》第33页说(略有删减):

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一类是思维的。(当然,第三类,就是娱乐的,不做讨论。) 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阅读培养思维的,譬如《你的灯亮着吗?》、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别做正常的傻瓜》... 因为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都用得上。并且,反之如果思维没有培养好的话,学习东西也容易走错方向或事倍功半。

How to Read a Book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讲Pigeonholing a book, 不同类别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并且着重的提到了两类: Practival vs. Theoretical books.

We must pass from knowing what is the case to knowing what to do about it if we wish to get somewhere. Thi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ing that and knowing how. Theoretical books teach you that something is the case. Practical books teach you how to do something you want to do or think you should do.

这一点和刘未鹏简单粗暴的把书分为“知识的”和“思维的”是一个道理。心理学和思维类的书籍是“元知识”,他是帮助我们了解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作的思路比单纯地去做这件事情更有指导意义 -- 这种方法有用吗?《暗时间》这本书就是一个成果展示。

2. 如何选书?

阅读之前要对一本书的质量作出大致的评估,How to Read a Book 也提到评估的重要性: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花功夫去读的,花点时间做inspectioanal reading是值得的。评估一本书基本上就几个线索:

看出版社、版次,看作者,看封面的blurb

看目录和简介, 章节标题,每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或者首段和尾段的关键句)

看Amazon,Goodread上的评价

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做足功课是对我们自己的时间负责,但是这里要做的一个提醒是:别怕读到“坏”书。选书的技能是通过在读书的过程中提高的,如果读的书很少的话很难去对比判断。如果怕读到坏书,很简单的一招可以解决,那就是读经典。很同意刘未鹏说“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乃至根本没价值。”

卡尔维诺在Why Read the Classic中已经把为什么要读经典说的很清楚了,至于如何选择经典,可以去网上做做功课。

Why Read the Classics节选

http://t.cn/hee4Ph

3. 如何安排阅读时间?

关于阅读时间的安排,《暗时间》和《越读者》中提到到一个共同观点是:大块阅读+碎片阅读。

用大块的时间来阅读更有利于我们“沉浸”进去,达到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郝明义在《越读者》分享说他每天没有固定的1-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保持专注,有些内容读地断断续续的话就容易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

除了利用大块的时间,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也就是《奇特的一生》中所说的“时间下脚料”。我们可以利用等车坐车排队的时间来读一些报刊杂志,例如 The Economist, Espresso, News Digest 这种Bite-size app (这样的app有2个就足够了),可以浏览一些微博微信上的新闻(不要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我们也可以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进行思考,这种感觉就像是名侦探柯南中演的一样,某人的一句话,看到了某样东西就突然破了案 -- 利用碎片时间来思考,既可以培养我们的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也帮助我们整理消化我们吸收的知识。

对于读英文原版书,我的建议是如果这本书可以读得懂70%左右,那么遇到不认识的词,不懂的句子,先标记一下就好,不要停下来纠结。因为一来这样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少了很多趣味;二来会容易产生挫败感,继而放弃阅读。先一口气读下去,读完这一个章节,有些不清楚的地方可能就清楚了。对于一些生字词,回头再专门查一下即可。

4. 有选择地读

很多人觉得我读书速度很快,其实我只是有选择的阅读。这里的选择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

我目前读大多中文书的感受也是这样,市面上的畅销书一天读一本是很正常的速度,而且是应该有的速度。不是一字一字地去读才是读地认真,也不是非要按照作者设计的顺序来读。那这样下去会不会造成“读完了什么都不记得了”这种情况呢?位了避免这种结果,我们除了要记笔记标记,用自己的话总结之外,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果读完了这本书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以回答一些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刘未鹏提到的这些问题是:

1) 问题是什么? 2) 方案是什么?3)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1) 现象是什么?2)解释什么? 3)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 4)例子是什么?

How to Read a Book中提到了active reading的核心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有这样四个问题:

  • What is the book about as a whole? 这本书讲的是啥?

  • What is being said in detail, and how?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进行论述的?

  • Is the book ture, in whole or part? 在回答了上面两个问题后,要对内容进行判断,看它说的靠不靠谱。

  • What of it?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有啥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切勿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书,这是对时间的浪费,是极其低效的阅读方式 -- 读英文原版书也是这样,切勿逐字的读,要讲究节奏。注意在阅读中要选择性地过滤掉不想干的废话 -- 可能是作者写high了;对于一些冗余的例子也可以过滤掉(前提是已经觉得印象够深刻了这些例子完全可以不看。)

5. 做读书笔记

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这个习惯是2007年才养成的,发现受益极大)。有了Evernote之类的工具来管理笔记,非常便于回顾,加深理解。很多时候,仅仅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就能够极大地加深印象和理解。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也是常常相关的)。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How to Read a Book 中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做笔记,在读的过程中勾勾画画,在书的空白页做思维导图和索引来帮助我们从了解章节之间的联系,有全局观。用自己的话来重新叙述是判断自己是否读懂的最简单的方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极有可能是我们没有读懂。不仅是要去做总结,还要能够把阅读的内容和我们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书的内容,也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读: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那么如何让读书更有意义?
我是如何做到1个月读完35本书的?【方法篇】
高效笔记十法
十大高效笔记法 怎样做笔记又快又好
读过的书,怎么才能不忘?
读书没目的?读完就忘?——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