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读原版书?


文 / Mia

公众号“ 凡间女子的生活天地”

为什么读原版书?


我自认没有很高的境界,故认为读书一定是有目的的:学点知识,长点心智,明白点人事,每天进步一点点。

读原版书的目的也非常简单:以上目的 + 提升英语能力。

对我而言,读书的过程也很简单: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确定读书目的,以能够满足该目的的方式坚持读自己想读及需要的书。 

我读原版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 读一手材料

  • 培养语感

  • 提高英语材料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速度

  • 提高翻译能力

这几个目的总结到一起就是:我希望能够像读中文一样顺畅地读英文,而这个目的主要是根据我的工作需求确定的。通过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英文材料,提高快速正确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提取出主干和逻辑的能力,从而更有效率地工作。

因此,我在读原版书时,侧重于获取书中信息并关注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式;遇到有感触的句子,会想一想怎么用中文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对某些地方百思不得如何表达的话,也会找来译本看一看,看到好的翻译会分析和学习(但切忌对照英文和译本读书,这样很容易沦为一种“看”的行为,省去自己“费劲”的过程,收效往往甚微)。

可能很少人跟我的目的相同,那么从自身情况和需求出发,读书目的和过程也是因人而异:

  • 有写作需求的人,可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好的表达和用法,并进行仿写,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手拈来;也可写一写英文读书摘要,总结书中信息;

  • 有听力需求的话,可在读书之前或之后听一听音频;

  • 有记单词需求的话,可比他人多记一些单词;

  • 有口语需求的话,可试着自言自语一番,告诉“他人”你最近的读书感受和心得;也可跟着音频模仿朗读和发音

  • ……

总而言之,一本书有无数的用法,就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了。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并能最大化收效的阅读方法,把书读厚,发挥出书的最大效用和价值。

如何坚持读?


有过跑步减脂经历的人都知道,刚开始跑无比痛苦,连一公里都会在心里不停默念:怎么这么远?跑完一个月,怎么一点效果也没有?这么痛苦,还怎么坚持下来。想一想,就这么放弃么,继续拖着一身脂肪吃吃喝喝,舒舒服服躺着么?

但是,就这么放弃掌控自己身体的自由实在太不甘心。继续跑着,日复一日,坚持跑下来,就这么几个月下来,不知不觉,跑十公里也能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一不留神还能跑个半马,原本减脂的目标完成之后又有了新的目标:将锻炼身体当做一辈子的事情,人生还有五十年,保重好身体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


读原版书也是如此,刚开始读痛苦至极,似乎每句话都有三两个不认识的单词,每段都有几个语法点在头脑里只有模糊不清的印象,意思都读不明白,更不用说欣赏到作者语言之美妙和写作手法之独到了。想一想,就这么放弃么,继续过着刷段子看剧的舒适生活?

但是,就这么丢弃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实在太不甘心。继续读着,日复一日,坚持读下来,就这么几个月下来,不知不觉,即使很少查词,读虚构图书也能顺畅读到心痛流泪的时候,读非虚构图书也能感受到作者逻辑之慎密,一个新世界慢慢在眼前呈现:原来外文原版并不晦涩难懂,习惯读外文内容,就可以选择一手资源,而不必苦等别人翻译出来,而且一手资源总是好过二手资源(我这算自砸饭碗么?)。在这个层面上,有选择即自由。

说到选择,上面说到吃吃喝喝躺躺,刷段子看剧,我真心觉得做这些事情确实轻松舒适,特别是费了一天脑,闲下来只想看点不需要用脑的东西。如今也会这样,只是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不同了而已。这些属于个人选择,只要不妨碍和伤害到任何人,就不应被人随意评判。这些选择的评判人只能是自己。


而做出选择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无论做任何事,别失去主动掌控权。看剧也好,看书也好,都属于个人选择。在想看剧的时候,能尽情地享受看剧的乐趣和身心放松的愉悦,而无需担心打断已做好的计划,这叫掌控:一个原本就打算通宵追剧的人,快快乐乐地熬夜追完一部剧之后,心满意足,这叫掌控;一个原本制定了第二天早起跑步计划且还需精力充沛学习/工作 n 小时的人,只想看一集剧就早睡,却一不留神看了个通宵,搞砸了第二天的计划,这叫失去掌控。

大脑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的特点。也就是说,大脑趋向于做习惯做的事情。在某些方面,“跟着感觉走”是个很危险的观念,意味着人放弃了对大脑的自主掌控权,甘心做大脑的奴隶。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这样回答一位读者“娱乐时间总是比学习时间多”的留言:

看美剧,看娱乐新闻,这些都是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换句话说,这些节目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攫取你的注意力的。但真正有价值的,恐怕是那些并不容易的,并且需要你主动控制自己注意力的事情。

比如看一本专业书籍,集中精力练习乐器,每天花时间坐享,这些都是你需要刻意锻炼的注意力。只有这样的注意力,才能给你带来回报。

其实这个判断标准非常简单,你只需要看看自己在使用注意力的时候费不费力气,就能知道自己是在主动集中注意力,还是在被动地关注某一个事情。


鉴于大脑的这种机制,我们怎样才能不“费力”地做“痛苦”的事呢?

诀窍倒是有:把做让你痛苦的事情变成习惯。

询问类似“如何坚持读书”这样一个问题,很少读书的人可能会说:坚持不下来,太痛苦了,看两页就犯困;而真正爱读书的人会说:读书就如同吃饭睡觉,哪需要坚持呢?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只不过,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痛苦的经历无可避免。不费力只是相对习惯之后而言。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这个无可避免的痛苦就是印证成长的痕迹。


若说培养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就我个人经验来看,100 天足矣。


我在去年跑步的时候,记录过自己的跑步历程和体重变化,从二月份到六月份历时四个月的时间,我已完成目标并习惯跑步:




在读原版书方面,虽这几年一直断断续续读,但因过于随心所欲而收效甚微:有时候好几天都忘记看,隔几天再翻来看似乎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一个月读完一本就属于速度快的了(之前读 Lean In,薄薄的一本,我读了一个多月才读完)。后在九月份参加读书群,和一帮人一起按计划读书,才把这种散漫的读书态度给扭转过来。从九月份到十二月份,差不多也是四个月,加上手头正在读的,我一共读了七本书。在不到四个月的规律阅读之后,我已算勉强跨过痛苦的阶段,将读原版书变为一种日常习惯了。

最近四个月读的书

下一个阶段,我的目标是写 100 篇文章。不求文章质量有多好,文笔有多优美,内容有多丰富,排版有多漂亮,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认认真真写就够了。


一点总结

2016 年还有不到 10 天就结束了,想一想,我似乎还没有正儿八经写过年终总结。以前只是被日子赶着,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常生活,仿佛并没有什么可记录和总结的。最近两年开始尽量规律地生活,认真而耐心地做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于是很多时候有了想写东西的念头,也有了可写的东西。我在 10 月份的《规律生活中自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这篇文章中写道:

作为学生的时代,也许有诸多不如意,但甚少有如今作为成人的无聊和空虚,正因为规律生活自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都是日日重复,不同的是,以前我们是在"创造"生活,如今只是在"过"生活而已。

多思考,多学习,才能回归“创造性”生活。

最近四个月密集地阅读原版书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点个人经验:

首先,因笔记花费太多时间导致读书无法进行下去,那么便可改变策略,暂时不做笔记,认真将书读下去并学习他人的笔记,也能有很大的收获。笔记也好,讨论也好,都是服务于读书的,如若因为辅助手段上的压力而放弃读书,岂不是本末倒置?

在没有做笔记的思路时, 就好好读书和思考,用输出倒逼输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在阅读初期,反倒容易将读书这件事逼上绝路。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别太纠结;在有思路的时候,莫要犯懒。一直读下去,不可能没有一点写的想法和欲望的。

其次,跟不上制定的计划怎么办?我们要先知道一个事实:读书和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囫囵吞枣读两本,不如认认真真读一本,而读和不读的差距是 100%。别放弃,大不了一个月就读这一本书,或者读半本,下个月再读半本,坚持读完,获取完整的故事或完整的逻辑,好过于搁置 n 本未读完的书。

最后, 遇到突发事件导致可能无法读下去怎么办?分析自己面临的情况,想出解决办法,避免中断“正在做的这件事”。

我在跑步初期因方法不对导致膝盖受伤,跑起来的时候膝盖会隐隐作痛,但正常走路没有任何影响。于是,为了不中断跑步这件事,我就改为快走。半个多月之后,又继续开始跑步。因没有中断,所以才能坚持下来。在习惯养成的 100 天里,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坚持,用各种能想到的方法坚持。




培养读原版书习惯期间,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11 月份的时候,工作特别忙,占用了一部分的业余时间。忙完工作和宝宝,每天翻看几页基本就到睡觉时间。我起初略有些焦躁,一度认为可能读不下去,想着要不要中断本月的读书计划,等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再继续。后来再想一想就释然了,与其中断,还不如就按自己时间多少读下去,有时间就多读几页,没有时间就少读几页。于是,那个月我只读了一本书,但同样收获满满。

有感而发

这个感想是因 Eric 的一篇文章而发。他在上个月举办了“读书漂流瓶”的活动,为十位陌生人送十本他们想读的书,读完之后,再传给其他想读这本书的人。一个月之后的《碎碎念写故事和讲故事的人》这篇文章里,他说:

不出意料的是,收到这 10 本书的朋友只有 3 位告诉我“书收到了,谢谢”之类的,还收到说“我最近要考研,无法读书”,还有人说不知道这个活动怎么进行...

这让我想到一句据说是 Oscar Wilde 的话:No good deed goes unpunished. 做好事难,费心费力。 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活动变得更像是一个任务。不好玩

这个“不出意料”,读来让我感到有点心痛。Eric 就像一个孤勇的实验者,抱着一颗必败之心和一点点期望做了一项实验。就像他说的,参加这个活动需要点勇气和有趣,而举办活动则需要更多的勇气。如若是我,看到这样的结果,应该会非常非常难过。

个人习惯,喜欢在书中写写画画。有时候会做笔记,总结书中要点或写下当时看书时的感受和心境,适合在重读时发现思想的变化;有时候会想起自己的经历,写下非常个人化的观点;看原版书兴起之时,还会职业病发作,在旁边翻译一两句;看儿童文学,会想到女儿将来说不定也会读到这本书,于是在空白处写封信,算作给女儿的“小惊喜”……这样的书,就像专属于我的个人用品,是无论如何也不便分享的。

于是,每每遇到好书,更喜欢再买一本送给朋友,而不愿把自己的书借出去。从中学到现在,送过朋友一些我喜欢的书,有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朋友有没有读;也有些时候,朋友读过之后会同我讨论,无论我俩对书的看法是否一致,这种互动体验都令人无比欣喜。

我喜欢分享,认真想一想,也愿意像新世相或 Eric 这样,给陌生人送书。与远方的陌生人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应该是件有趣而美妙的事情,但我的前提是知道那个人会好好地看我认知的这本“好书”,或者至少翻一翻。如果可能,能得知对方的一点点感受就更好了。所以,虽愿意但可能不会去这样做,因为要承受的失望太大了。

虽然 Eric 的送书活动结果不理想,但从他的文字我猜想,除了失望和投入实验“经费”,他自己可能觉得并无甚其他损失。真正损失的,其实应该是虽获得了赠书却束之高阁的人吧。

朴素而正确的道理我们知道得太多,但少了践行,就只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践行的道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为什么建议读原版外文书,而非译本?

阅读英文原版书需要什么水平?


【读书群2017招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绎东:曾经爬过的Life Hack 的坑
“付费拆书稿的读写术”之一
【正在回答NO.2】看完书就忘了怎么办?
我读英文原版书的3个小习惯
叶圣陶15条语录,如何养成读书写作的好习惯
学生最应该养成的六个好的学习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