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倪熊 到南园茶社去喝茶

摄影丨卡拉扬 鱼荷之爱,你没见过的妙趣荷塘

图文/ 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南园的地名有点含糊其辞,我家现在就住在南园,但是当时此南园非彼南园,我家住的南园是在苏州,而这里要说的是吴江同里。那天,吴江南社搞“回娘家”省亲聚会活动,一行人等,再度走进的同里的老街,走进了镇上的南园茶社。

说起来,南园茶社可是赫赫有名,有“江南第一茶楼”之称,始建于1889年的清朝,至今10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为古老却还依然仍在经营的茶馆。

南园茶社的东南两侧临河,两条河流在这交汇成“十字港口”。老底子,这里每天早上,水上舟楫争泊,市河为塞;街上百货辐辏,摩肩擦踵。这派繁荣在晨雾弥漫炊烟袅袅中隐隐约约忽隐忽现,被誉为同里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晓烟”。 北面临街,四开间的门面,六七间老屋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茶馆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以外,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中午饭店的时候,现在还可以点菜喝酒吃饭。楼下辅面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茶楼有个神奇的酒坛,存放在里面的酒口感非常香醇,客人一般都会点上一碗,尝后点赞“好喝!好酒!”。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吃吃喝喝,弹弹唱唱,说说讲讲,惬意舒适。

茶楼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清末的时候,同里镇上有个叫福安的,原来做小百货生意,夫妻俩苦心经营,小有积蓄。一天,他们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你家严重缺水,不管如何,应该换个沾‘水’字的生计,否则有不测之事。”于是,夫妻俩在十字河叉口的地段开了爿茶馆。但是不到一年,茶馆失火被烧,唯一抢出来的只有一只存放茶叶的锡铸罐子。事后,夫妻俩因财力不足,不能重建,没法再度开张。

里人顾达昌,年龄比“福安”老板稍大一些,原来是福安茶馆的老茶客。顾达昌因为常到王记熟食店吃烧肉,与店主极熟。店里有一只瓷盘,是店主花5斗米换来盛放切块酱肉的。这只瓷盘很特别,即使在大热天,酱肉盛放在盘里四五天也不会变质。后来熟食店因故关闭,顾达昌以5石米的价格买下这只盘子,再去上海,以50石米卖出,大大地赚了一笔钱。福安茶馆被烧之后,顾达昌就用这笔钱重建了福安茶馆,店名照旧,老板当然也就改姓了顾。旧店新开,顾老板定了新规矩,每逢大年初一,免费开放茶馆,新开的福安茶馆茶客满座,生意兴隆。

福安茶馆的第三代店主换了名叫全福的。全福有一个结拜兄弟,名孝发,给全福当二爷。全福很重情义,他让光棍孝发在茶馆里开一个菜馆,不计房租,不抽营利。孝发感激万分,把菜馆取名为“义昌福”,“义”是不忘哥老板的义气,且读音相似于“二”,巧妙地表示自己二爷的身份;“昌”字既指一个瓷盘重振茶馆的顾达昌,又讨昌盛吉利的口彩。“福”字指茶馆创始人“福安”和自己的大哥老板“全福”,又含福祉到来的意思。后来,全福缠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临死前请求孝发照顾妻子。孝发与嫂子日久生情,结为夫妻,茶馆菜馆依旧照开,生意更加兴隆。

南园茶楼卧于水上,临眺两侧市河,船只穿梭来往,驳岸随街曲折,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成员经常在这里会面,关心北方,发出南音。关于“南社”,陈去病阐释:“南者,对北而言,寓背向满清之意。”柳亚子的解释是:“反对北庭的旗帜。”又说:“乐操南音,不忘其归。”意思是一群南方的知识分子,发出南方的声音、南音。

历史上,从1909年至1922年,南社成员由最初的17人发展到3000余人,分布地域涵盖整个南方,并且在各地设有分社,如粤社、淮南社……鲁迅即属于越社。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南社发展成员的标准是必须在文艺领域有一技之长的,或善于吟诗作画,或工于书法篆刻。他们的集会名称是“雅集”。一群雅致的革命者,在同里一带以陈去病柳亚子等为组织者,纵酒、写诗、密谋、反抗……

1930年,陈去病病老返乡,常常独自来此饮茶,眺望北方,抚今追昔,无语神伤。一天,陈去病向茶社老板试探性提议,阿可以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老板顿悟,了然,点头称好。于是,福安茶社变成了默默纪念一群雅致的革命者的“南园茶社”。从此,南园茶社与退思园一起,代表同里,成为知识分子沉思“出走与回归,进与退,中心与边缘,显与隐,独善与兼济,立言与立功,个体之轻与时代之重”这些主题、难题时的情感对应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南园茶社其实还是“南社”的一个著名而隐秘的纪念碑——“南园茶社”一头一尾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南社”。这是陈去病的创意,也是因为他在同里,似乎明白,这与“富土”化身为“同里”是一个理儿,异曲同工之妙。

南园茶馆下摊的小菱湾又称作“渔人码头”,鱼行的南端泊满了渔船,从渔民那里收购来的水产实在是卖不完的,鱼行就用木桶把鱼货存放起来,再用冰块覆盖保鲜,用船运出去。每天的鲜鱼船来了又去,他们来自苏杭或上海一带,渔民们常年在那里停靠,晒网、补网、卖鱼货等的把那一带几乎变成了渔湾。同里祖祖辈辈沿袭着“两头茶水,当中湖水”习俗的渔民,至今仍变化不大,茶馆也是他们歇脚、编织渔网以及打听鱼讯的最佳去处。

现在,这些瓷盘、对匾、酒坛都成为了茶楼的镇店之宝,茶楼的盛久不衰,一方面是喜爱这茶楼的人们,但恐怕也和这些宝物大有关系。

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始建于清末,坐落于同里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晓烟"景致之中,堪称"江南第一茶楼"。

基本简介

南园茶楼卧于水上,临眺两侧市河,船只穿梭来往,驳岸随街曲折,水桥边边传来"鱼虾、莼菜、嫩藕"的叫卖声,岸边高大的榆树古槐,鹊鸦飞鸟憩于枝头,晨雾中的洞水影,村女戴着绣花包头,束镶边裙裾,发髻上扎着鲜艳的红头绳,于河埠浣衣洗涮 清晨,茶楼生意特别好,门庭若市,河滩头停满渔船,楼上楼下人声喧闹,热气腾腾,茶客们聚在茶楼,喝茶,聊天,吃点心,打听行市。楼面上放着十来张茶桌,茶杯、茶壶随意摆放,老人持壶相坐,有的还口衔一柄烟筒。当地渔民祖祖辈辈沿袭的"两头茶水,当中湖水"习俗,至今改变不大,茶楼还为他们解决了歇脚、漱洗、用餐诸多便利,故这里又被称作"渔人码头"。

有诗曰:

休愁到此食无鱼,十里周围大小湖;

茶座街头闲结网,渔舟浅载笑相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风茶俗(三)
重访南园茶社
同里听书
茶馆的那些店名
临涣古茶镇漫记
饮茶吟诗撰联,让人妙趣横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