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日历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戍楼更鼓响起后,宵禁开始阻断人们出行,边塞的秋天一只孤雁发出啼鸣声。

露水从今夜变得透白,月儿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出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这是诗圣杜甫的一首白露诗。
如果说写中秋,没有人能超过苏轼的话,那么写白露就没有超过杜甫的。
杜甫除了这句杜绝千古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一首《白露》诗,将秋之白露时节的美丽写到了极致。
《白露》诗另有篇章单独讲解,今天就单独来欣赏这首具有诗史般性质的“白露”诗。
题目,“月夜”二字,千古的离别之情,便已跃然纸上。月夜怀人,已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舍弟,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还有舍妹,舍下也都是一样。
这首诗歌紧紧围绕“月夜忆舍弟”展开叙述,将一幅战火纷飞的安史之乱画卷徐徐展开。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特殊年代诗歌记录下的史料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的好题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乱世中的诗人,在这样一个白露渐凉的月夜,记录下自己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为了解安史之乱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一个“断”字,一个“边”字,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有家不能回,只能寄寓秦州边塞,正如断肠人在天涯一样。
正因为“戍鼓声”和“孤雁声”,这二声同时唤起了诗人流落天涯,孤蓬万里的孤独感。
在异乡仰望星空,更容易撩动思念亲人之情。“戍鼓声”,还暗示着战争的存在,点明诗人正身处安史之乱的特殊时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是月夜忆舍弟发生的基础时间和空间。离开了这个,下面这句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无从谈起,理解起来也就不够深刻。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个白露时节,想必是杜甫最难以忘怀的一个节气之夜了。具体时间为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此时杜甫逃亡在甘肃秦州。安史之乱已经爆发,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也正分散在这一带,万里逃亡。
所以,这个白露,是历史的一个特殊节点。杜甫国破家亡之时,对于白露节气的描绘不再是欣喜,而是带着深深的沉重感、悲痛感。
这样的白露,是那样寒冷,令人心伤,催人心肝。
诗人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踏秋赏月,这才是和平时期节气的景象,可是由于安史之乱,这个美丽的踏秋节气,也只能在异乡仰望故乡了。
故乡,在战争下会变得怎么样了呢?这是诗人内心发出的深深忧虑。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个“有”字,一个“无”字,很好地表达了人在家不在的悲痛。
弟弟们虽在,也都在逃亡,没有家可以去打听弟弟们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对于亲人的挂念与担忧,也对战争发出声声控诉。打仗让兄弟分散,让人们有家不能回。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个“长”字,一个“未”字,表现了安史之乱时间之长,战火燃烧之广,亲友联系之艰难。正因为战乱,音书才会显得格外重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寄出的岂止是书信,还是对生死未卜的亲人一份深深的挂念。
诗圣杜甫走到了一个盛唐走向衰落的历史节点,借助一个小小的白露节气,为我们留下了这一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壮丽史诗,成为今人遥望当时烽烟岁月的一份珍贵资料。
在逆境中的诗人,仍然能够勇敢向前,关注现实,用手中的笔书写历史与个人的永恒悲怆。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初中 | 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月夜忆舍弟》: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将亲情写到极致的诗?
月明之夜,杜甫写下大唐最感人的诗,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