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文史-韩愈(十一)
768年,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父亲去世后韩愈一直有哥嫂抚养。

哥哥韩会被当时的宰相元载认为是一个十分有修养和文学才华的学者,受到器重。被启用为起居舍人,专门记录皇帝上朝时的言行,议论,决策的人。元载因为曾协助代宗铲除当权宦官有功,深受皇帝的信任。于是大权在握的元载开始飞扬跋扈,骄纵傲慢。777年元载及党羽被逮捕赐死狱中,韩会受到牵连被贬到了韶州(今广东曲江)刺史,两年后韩会病逝。

韩愈的嫂夫人郑氏带着年仅十二岁的韩愈和侄子韩老成,从韶州回到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州),扶灵柩北归。好在郑氏出生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在培养弟弟韩愈和侄子韩老成时不遗余力。

782年,由于唐朝发生“五王之乱”,整个中原及北方战乱,韩家不得不迁居宣州(今安徽宣城)躲避战乱。身世飘零的的韩愈格外懂事,一心刻苦读书,手不释卷,有一次他把米饭吃完了,却忘了吃菜。

韩愈十三岁时即能写一手好文章,闻名乡里。786年,韩愈想去京城干谒名流,追求功名。他先是去投奔族兄韩弇,想通过族兄的关系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但是韩弇正追随浑瑊与北平王马燧在河中迎击吐蕃乱兵,韩愈扑了一场空。

787年,韩愈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不久之后又听到韩弇死于战乱的噩耗。族兄的去世使韩愈失去了留在长安的精神之柱,登时觉得前途茫茫,偌大的长安无所依附“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后来听说韩弇生前与北平王马燧交好,便想去造访,但马府的大门可不是随便可以进的啊。

一天韩愈在街上落寞独行,且听小吏开道:北平王驾到。韩愈来不及多想,跪到马前大喊:王爷故友韩弇幼弟韩愈叩见。马燧把韩愈带回府,经过交谈,非常赏识韩愈的学识和才华。就这样韩愈留在了马家与马燧的两个儿子一起学习,成为好友,情同兄弟。

接下来的几年,韩愈年年科举次次落第,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进士及第之后要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才能正式走上仕途。而这又连续考了三次均告以失败。给宰相的三封上书均石沉大海。

怀才不遇的韩愈在长安已经奔波了十年,终于愤愤而去,离开长安的韩愈去了洛阳,洛阳作为东都是另一个政治中心。

796年,韩愈终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手下当了观察推官,这段时间,汴州的贡试选拔由韩愈主持,韩愈利用这个机会,极力宣传自己的革新散文,同时帮助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士子,如孟郊,张籍,李翱等,与他们结下了终身友谊。

799年,董晋突然病逝。董晋非常器重韩愈,待他如子,所以董晋去世后,韩愈随同董晋的儿子们扶柩西行,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的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韩愈与董晋家人一直送到孟津渡过黄河才分别,准备返回到徐州的家中,路上听说妻子携家人南逃,韩愈又策马追赶,终于在一个渡口追上妻子,一家人到了徐州符离。

韩愈应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韩愈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韩愈的几次上谏都不被采纳,始终得不到重用。张建封虽然很欣赏韩愈,但始终觉得年轻人还缺少历练,不太务实。

800年,韩愈再次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还是没有中第。第二年,801年终于通过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不觉地,就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还是敲门有礼貌,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做了大官的韩愈,无论对方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少,他都能够真诚相待,推心置腹,发掘推荐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遗余力的为他们争取机会,与他们书信来往,当他们遇到坎坷时,鼓励他们也做诗文为他们鸣不平,许多人即把他作为知心朋友又向他执弟子之礼,将他敬为老师。其中有当时就非常有名的人,也有当时不被重视,后来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可见韩愈不流于俗的眼光。

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清远境内)县令。在阳山县令任上,韩愈惠政爱民,施行文明教化,深受百姓称道,甚至还吸引了从海南而来的年轻学子求学。

806年韩愈奉召回长安,808年,韩愈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去了洛阳。牛僧孺当时知道韩愈在洛阳,就携带文章来见韩愈,韩愈对他赞不绝口,一再鼓励。

为了提携牛僧儒,皇甫湜对牛僧儒说,青龙寺风景不错,明天可以去游览一下。

第二天,韩愈和皇甫湜一起来牛僧儒住处,写下了“韩愈,皇甫湜同访牛僧儒未遇”几个大字,贴在房门上离去。

此事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议论纷纷,觉得这牛僧孺决非等闲之辈,连韩大人都亲自去访他,此事当然也传到了主考官的耳朵里。 

后来,主考官在批阅卷纸时,一见到牛僧孺的考卷,禁不住连连称赞,想到了此人还是韩大人亲访过的才子。于是就给了牛僧孺满分,一代才子牛僧孺就这样高中了皇榜。

牛僧孺后来成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之后韩愈几次起起落落,屡次遭贬斥写下《进学解》这样的雄文,论述学以致用,写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至理名言。宰相武元衡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改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817年,宰相裴度率大军前去平定淮西之乱,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擒拿吴元济后,韩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裴度采用了韩愈的建议,王承宗果然摄于兵威,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这样河北一带不费一兵一卒被平定。韩愈随裴度回朝后,因功授职刑部侍郎。

819年宪宗派使者去凤翔法门寺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举国上下沉迷于一段佛骨,至百姓不务正业,劳民伤财。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这一年韩愈已年过五十,走在蓝田关口时,侄孙韩湘追来送别,他写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抒发当时十分沉痛的心情。

821年韩愈再次入朝任国子祭酒,镇州(今河北正定一带)节度使王武俊病死,王武俊的养子王庭凑杀了朝廷新任命的节度使田弘正,自任为节度使。

穆宗大怒派兵平定,但用兵一年毫无成效,将领牛元翼被困,只好赦免王庭凑,并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安抚谈判。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毫无惧色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韩愈说:“从安禄山史思明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韩愈又说:“田弘正归顺朝廷,他的子孙都被授予高官;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牛元翼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出,王庭凑也不追。

以一介书生平定叛乱,韩愈回朝后,转任吏部侍郎,不足一年升任京兆尹御史大夫。当时飞扬跋扈的神策军将士都收敛不少,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敢不收敛。此后韩愈仕途顺当,心情不错。有诗为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12月25日,韩愈在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
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被誉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近代曾国藩赞曰: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文学上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上篇:唐宋文史-孟郊(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生的时间顺序线 看完就明白了!
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人生足迹
《大唐王朝》之四十三:元和中兴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却因纵欲服食丹药而亡
韩愈——牛人,什么时候都是传说
韩愈简介 韩愈传 名人传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