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大多数原生家庭的教养策略,塑造了孩子的“胆怯”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田中茂树所写。作者选取29个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场景,覆盖育儿过程中的辛苦时刻,贯穿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难管时期,帮助父母解决亲子沟通难题。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战胜胆怯?”


恐怖的白大褂』 
 
对小孩子来说,除了爸爸的袜子,没有什么比白大褂更恐怖的了。
 
一个叫小丽的年轻妈妈,她有一个4岁的儿子,患有慢性鼻炎。
 
没办法,小丽只能经常带他去医院看耳鼻喉科。
 
可是,由于去的次数太多,儿子知道医院是做什么的了。
 
尤其当他看到“白大褂”的时候,立刻能吓得哭出声来。
 
小丽其实非常理解儿子。因为鼻子和喉咙的检查项目,做起来还是比较难受。
 
虽然小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他拿好吃的,带上玩具,看手机里的动画片,但都没什么用。
 
儿子可能上一秒还在专心看动画,下一秒听到医生叫他名字后,立刻就开始抽泣起来。直到进了医生的诊室,孩子的情绪一下就崩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条件反射。
 
小孩子看到白大褂,联想到过去难受的检查经历,就会产生畏惧情绪。
 
这跟大人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个意思,没什么区别。
 
只是,大人多少能够用点理性思维,小孩子却无法控制情绪。
 
但是,有一天,小丽突然发现,儿子居然不再怕白大褂和医院了。
 
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成长的阶段 
 
原来有一次是小丽的丈夫带儿子去的医院。
 
儿童医院每天看病的家庭很多,即便挂了号,也要等好久才能轮到自己。
 
在等待的过程中,爸爸没有给他吃东西,没有给他玩玩具,也没有给他看动画片,只带他做了一件事:扫楼。
 
啥意思呢?
 
他拉着孩子的手从医院的第一层一直巡视到了最高层。
 
他们每到一层,爸爸会提前在那些门全开的,或者门半开的病房门口,看医生给其它小孩子看病。
 
他会选择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给儿子讲解这个孩子在治疗什么,以及让儿子观察那个孩子的表情和状态。
 
爸爸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他建立一两个意识:“看病的孩子很多,你并不特殊”;“看病的孩子,大多不哭不闹”。
 
经过这样一次“开阔视野”的经历后,儿子对“白大褂”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听到护士叫他的名字时,还没等小丽和他说,他自己就走去诊查室了。诊查的时候,孩子也主动张大嘴巴让医生检查。医生和护士都夸奖说:“今天好棒啊!” 

 
沟通的门道

 
当然了,在复盘孩子变化的过程中,小丽发现,孩子爸爸还做了另外一件事。
 
之前,在孩子哭闹时,小丽总是说:“不要哭,不要闹,再闹我打你啦!”或者“没事,忍一下就好了,哭什么?!”
 
但孩子爸爸不是这么说的。
 
他跟孩子沟通的话术是:“有点疼哈?其他小朋友在检查时也都是这么疼哦。”“马上就好了,你做得真棒啊!”“谢谢医生,阿姨说你的身体棒棒的,跟阿姨再见。”
 
对比这两种话术,小丽用的是说教型话术,而爸爸用的则是鼓励型话术。
 
这两种话术有什么不同呢?
 
前者其实会更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后者则可以让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觉;前者在制造孩子和医生之间的对立,后者在融洽孩子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前者在批评孩子的行为,后者在鼓励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做。
 
所以,简单一个话术,就让家长、医生和孩子站在了一起,共同面对困难。
 
孩子也在这样的帮助下,完成了智识的升级。
 
总结一下,家长在抱怨孩子胆怯的时候,你要先问问自己是否也有胆怯的时候?如果有,你就不要责怪孩子,年龄不一样,你们胆怯的东西不一样。想让孩子勇敢,你得先勇敢起来。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泪目!一位父亲写给医生女儿的一封信
“贾立群B超”炼成记(《光明日报》)(李琭璐)
可怕的牙齿
孩子不愿意去医院,该不该说“去医院后,爸爸给你买玩具”的话?
2岁男童患感冒,结果死在母亲怀里,家属:没有一个医生给他看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