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央大街步行街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概况

中央大街是东北的商业一条街,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沿袭至今。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

中央大街步行街夜景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 中央大街历时十个月的综合整治改造后,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谓。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马路方石路宽10.8米。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约1平方公里,东起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西侧建筑红线,西至通江街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东侧建筑红线,南起尚志大街至通江街路段北侧建筑红线,北至尚志大街至通江街 路段南侧建筑红线的区域和防洪纪念塔广场区域。

街区内共有休闲区17个,停车场18个,欧式古典路灯152盏,草坪绿地14处,约2600平方米,各类雕塑小品5个,喷泉3处。设监控中心1个,全街区共设置30个摄像头,实行全覆盖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标志性街道,同时也是老街、名街、步行街、保护街道、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和公众文化街。

折叠 编辑本段 建筑风格

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主街17栋。

文艺复兴风格

中央大街57号(皇宝珠宝)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局部开洞 。顶部冠以圆形穹顶。建筑檐口装饰复杂。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87号(哈尔滨市江沿小学校)

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首层以连续的腰线分割,墙面采用仿块石砌筑,二层为对方额高窗,窗口上有石膏花饰,与一层的大玻璃窗相对应。檐上做间断的女儿墙,上面饰以巴洛克式浮雕,建筑顶部的转角突出。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20号(教育书店)

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洋行,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有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是市Ⅰ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

原为俄籍犹太人И.А.卡斯普经营的旅馆。始建于1906年,经两期建设,1913年全面竣工。设计师为С.А.维萨恩。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L形。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终点广场(防洪纪念塔)

中央大街终点广场,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人民在1957年战胜特大洪水袭击。1957年哈尔滨市在特大洪水威胁中,水位超过1932年洪峰0.58米。防洪纪念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13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标志。塔身浮雕描绘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折衷主义风格

中央大街92号(杰西卡)

原为伊格莱维纤商店。建成于1921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该建筑物底层为仿石基座,采用落地窗,二、三层窗口形式复杂多样,主入口上部两侧设高大的爱奥尼柱式。哈尔滨Ⅲ类保护建筑。

欧式风情风格

中央大街虽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1896-1898诞生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延伸……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哈尔滨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是900年前女真人完颜氏家族崛起之地。中东铁路铺设,铁路工程局所需的筑路机械和材料,从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伊曼起程,上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抵哈尔滨。中央大街北头防洪纪念塔以西,便是当年的卸货场地。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了一条泥泞的土道,形成了一条街。这街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更名前被称为中国大街)。

1899-1901成长

中东铁路工程的加速,聚集此地的劳工日益增多,中东铁路工程局将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居民和劳工,沿路两侧筑屋安家,并命名为"中国大街",其寓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到了1900年"中国大街"已具雏形。

1902-1924繁荣

1902年开始,这里大兴土木,街两侧遍布建筑工地。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洋行店铺,重楼叠宇,路标、牌匾多用俄文,他们所经营的也尽是洋货。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哈尔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很多,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有名声。在这条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

1925-1930回归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

1931-1944屈辱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被日本侵略。1932年,这里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溃决了,洪水冲进街市。《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

1945-1957曙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举行。 中央大街面包石上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士兵;走过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开垦北大荒的战士;扭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1957年哈尔滨又一次发生了洪水,水位高出历史最高值24厘米。在这次防汛斗争中,哈市沿江筑成了全长达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长堤。

为纪念这次战胜洪水,修建了一座刻有"塔镇江天"字样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对战胜洪水的丰功伟绩永志不忘。由此向南即是闻名遐迩中央大街,北面隔江是风光秀丽的太阳岛。1966年起"文革岁月"时,它一度被改成为"反修大道",直到1976年又恢复"中央大街"之名。

1986-1998骄傲

中央大街于1986年经由哈尔滨市政府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后,百年的老街建筑通过大规模的修复。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仍保持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罗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

1999-2006辉煌

中央大街如今已成为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众文化街。

冰雕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江游之七: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中央大街欧式建筑
[转载]哈尔滨中央大街
图说中央大街
一路向北,追光北极之一 哈尔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