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眼中的孩子VS.咨询师眼中的孩子




    ·
儿童青少年成长


欢迎来到怀众心理·儿童青少年成长专栏。我们成立于2004年,有一支优秀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团队。

咨询师们常年在一线帮助心理受困的孩子们,问题包含:休学、厌学、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人际交往、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恐惧等)、自残、自杀、重大创伤处理等。

儿童青少年成长专栏将定期推出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科普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我们常听父母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爱玩、懒,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我能做的都做了,管不了他了之类的话。

我在心理咨询中心多年,遇到各类家庭因为各类问题来咨询。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最容易让每个家庭成员着急上火的。

有的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咨询,咨询结束后,父母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有的父母表示:我真没想到我的孩子能在咨询室里待那么久,我以为他会把咨询师大骂一通,不到五分钟就要出来。

有的父母表示:我真不知道他原来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愿意通过咨询师分享给父母自己的秘密),看来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我的孩子。

有的父母则表示:原来我忽视了这件事情,我没想到这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也有的父母直呼,我真的太后悔没有早点来咨询,让孩子走了那么多弯路。

当然偶尔也有父母会有情绪,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咨询师“抢”走了,咨询师才是孩子的理想妈妈,而自己被替代了。

所以咨询师眼中的孩子实际上跟父母眼中的孩子大有不同,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01

身份不同,角色自然也就不同

在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书还没有被取消的时候,每年来怀众参加培训的学员都非常多,其中不乏妈妈群体。

妈妈们对考证这件事情倒是无所谓,更多的部分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一些心理咨询的技能,这样好用在孩子身上,更理解孩子,促进亲子关系。

这样的初心确实没有错,但是实践起来,发现给孩子咨询这件事不仅效果甚微,反而有点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很简单,身份不同,角色自然也就不同。哪怕作为妈妈的你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

1、父母无法保持中立,孩子也很难坦诚相见


如果父母作为咨询师给孩子咨询,哪怕孩子足够坦诚,先坐不住的都会是父母。

面对孩子的情绪、孩子暴露的问题,父母首先感受到的肯定都是担心、焦虑、疑惑甚至愤怒,因为长期的家庭相处,很容易让父母被卷入到曾经的事件和情绪中,跟孩子保持中立的关系非常困难。

而孩子因为畏惧父母,也很难建立除亲子关系之外其他的信任关系。

要么心理咨询现场变成战场,要么就避重就轻。

2、角色转换太难

咨询师出了咨询室,跟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再有交集,但是作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抬头不见低头见,要做好咨询师和父母的角色转换太难。

没有人喜欢无时无刻成为咨询师,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被当成来访者。

所以那些试图通过学习咨询技术来探析孩子内心的家长,实际上选了一条难走又曲折的路。

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直接去做心理成长,跟孩子保持信任、尊重、坦诚的亲子关系。

3、费用的问题

心理咨询是需要收费的,因为咨询的设置,如果出现临时取消、迟到等都要按约定付费。所以心理咨询就是建立在金钱交易上的一项专业的服务。

咨询师收了费,就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这是他的义务,也是决定他未来职业发展走向的关键环节。

如果咨询师专业地提供服务,能够获得好的口碑,如果他懈怠于咨询,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影响。

这个跟父母给孩子咨询完全是两码事。

02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1、永远保持探索和好奇。


心理咨询师对待自己的来访者,一定是保持探索和好奇。当孩子发生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或者家人觉得不对的行为时,咨询师并不是协助家长批评指责孩子。

所以父母不要试探让咨询师站队,跟着自己一起搞定孩子,这么做无疑是给孩子复刻一个父母,这样的角色并不是咨询师的角色。

相反,咨询师会努力去理解孩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孩子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如果选择其他的方式会发生什么等等。

在这样的充分理解和探讨中,去跟孩子一起探索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2、发现更多问题和值得改善的地方。

在某次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中,我们收集到的答案就反映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没有优点,有的父母对孩子一无所知,有的父母对孩子充满厌恶...当然还有其他各种状况频发。

实际上,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师,他们的工作对象并不仅仅是孩子个体,而是孩子背后的整个家庭。

所以大部分时候,儿童青少年咨询也会邀请父母参与。

心理咨询的另一个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发现资源。从孩子自身,以及从家庭中发现对孩子有利的资源,所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需要父母的协助。

但是父母身在其中,是很难看出这些资源和问题的。

3、专业之所以被称为专业,就是因为它很专业。
也有不少家长向我求助时表达,他们非常费解,为什么自己做了那么多,孩子依旧没有感觉。


比如他们去看积极倾听关注的书籍、去看如何理解青少年的书籍,也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给予了孩子很多的允许,但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依旧不为所动。

如果把心理咨询等同于积极倾听关注、完全允许,那就大错特错了。

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也充分渗透在咨询师身上。

除了长时间专业学习的部分,咨询师还需要做足够的自我清理,尽量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容器、管道”的位置上。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终生的学习。

03

咨询师的眼中没有“坏”孩子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中会本能地给孩子贴标签,譬如坏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标签。

而作为父母的群体更容易被情绪牵动,而迁怒于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的时候。

甚至有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坏的。


在咨询师的眼中,没有坏孩子这个标签。

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他们自有形成的规律,找到规律,找到问题的根源,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能解决。

作为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在承担家庭的问题,当看到问题背后的根源,你会发现孩子有多“坏”,背后就藏着多少心疼。


所以父母常常感叹孩子的表现总与自己的付出背道而驰,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亲子关系的小诗,分享给大家: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

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牵着蜗牛去散步》文/张文亮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情绪化严重怎么办?
马上要中考了,心理咨询师能尽快治好我的孩子吗?丨生命问答
【督导感悟】(十):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
青春期的秘密|2022年值得家长收藏的好文
张海音手把手教你避开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大坑
心理咨询师课程笔记之八 20160320 发展心理学(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