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留学生被男友暴打致死事件中看“关系”

前情

该新闻中被害者毕希熙是位留学生,在酒吧认识了男友马修斯,确定关系后同居。据邻居反映,同居期间房租和其他生活费都是女方支付,且给男友买了一辆车,但跆拳道黑带并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马修斯却经常殴打她。

据报道,马修斯看到毕希熙手机上一个约会网站信息后,抱怨毕不关心自己,于是开始争吵,两人拳脚相向,马修斯在毕睡着后仍继续殴打,最终致其死亡。

社会各界对该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以下是怀众心理咨询中心部分咨询师对此事件的简单分析。


付衍清

打是亲骂是爱?亲密与家暴的界限应分清!

不清楚案件的具体进展,然而从报道来看,受害者多次经历家暴却没有足够的警惕性采取分手或报警的行为,也是导致被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暴力本身就是种很难界定的暴力,中国自古传言:打是亲骂是爱,床头打架床尾和,都很容易让人混淆亲密冲突与家暴的界限。

虽然受害者15岁就上牛津,懂四国语言,有良好的教养,但仅就遭遇多次家暴没有采取措施这点而言,确实法律意识不强,或者在心理上还不足以懂得保护自己。受害者遭遇暴力却没有明确表示防护自己界限的时候,往往会被加害者误读为一种“允许”,即允许自己继续暴力行为。除此之外,受害者也许想要采取措施却害怕对方威胁,或者对对方仍然心存爱意和侥幸的幻想等等,也是家暴案例中常见的状况,但是加害者的心理往往已经超出正常状况,他们采取的暴行往往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升级,以达到全面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家暴所反应出的是失控的权力追求,对他人精神或身体的恶意侵犯,这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或者不可外扬的家丑,同时也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刘芳芳

你内在拥有的,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是难过的。但并不吃惊,因为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这么多年,类似的案例也见了不少。虽说没有严重到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本质上内涵上都是一样的。

一个女生,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外在条件,看起来不缺钱,不缺智商,可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段关系中,女生失去了自我和独立,据新闻里说,本来外向开朗的她,在进入关系以后,变得安静和退缩。在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中,她选择了忍受和沉默的方式。我猜测,或者是她认同了男友对她的评价和行为,认为自己就是该被这样对待;或者就是她在关系中有得到另外的她特别在意的好处,比如甜言蜜语的温存或者从小一直缺失的某种感觉,为了这种感觉她愿意忍受暴力行为。

所以,当一个人内在的某些部分是缺失的,她会变得无力,会渴望依附别人。当一个人开始依附别人,就很容易在关系中迷失,很容易被控制却无法自拔。

一个成年人应该是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的,受到伤害时其实有很多途径可以停止和避免。但她没有,一次又一次地让暴行升级,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说明她并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虽然在年龄上是个成年人,也拥有很多的知识,但内在某些部分的贫乏或缺失,却让外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蔡璇青

不要幻想自己能够改变施虐者

看到这则报道,第一感觉就是:  为什么不早点离开他,被虐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在一段关系中,一旦你发现对方是一个虐待者,果断的离开他! 哪怕他富有,聪明风趣,幽默帅气,但若常常对你呼来喝去,大吼大叫,恶言相向,诋毁你的品性,信誓旦旦却言而无信,故意歪曲事实,撒谎或者摆布别人等,这些都可能是将来出现身体虐待的预警信号,如若开始动手打人的就更不用说了,离开他!不要指望你可以温暖他,能够改变他。(当然这个“他”也有可能是“她”)

对于施虐者,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无法控制愤怒的情绪,会冲动做出伤害别人的事,事后又后悔内疚忏悔的,你可能病了,自己后悔内疚没有用,你最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求助专业的心理机构做心理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李颖

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成年关系中重复幼时关系

在整个事件中,有两点让人疑惑,第一,以毕的家世学识,为什么要找一个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男朋友,并且在生活上养着他?看起来似乎毕是以一种卑微或者示好的姿态来维系关系,这个行为与其解释为“太爱对方”,还不如说她内心有一种恐惧,害怕对方离开。

第二,为何要在交往期间多次忍受对方的暴力行为?拒邻居的反馈,似乎毕在不断用某些行为或者言语刺激对方,让对方忍无可忍对其施暴。有一种现在叫“强迫性重复”,说的是人会无意识做一些事,来重复体验早年生活中的某些感受,比如小时候被暴力对待过,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爱,成年后就会制造某些事端来让自己重复体验类似熟悉的感受。

总的来说,毕看起来就像一个苦苦追寻爱的孩子,可是她却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去爱别人,以及如何分辨和维系一份相对平等的关系。

陈莹

挨打=被爱?NO!走出错误认知!

被家暴和长期忍受暴力对待的事例无论国内国外都不少见,如新闻中的毕某。我们平常人很难理解受虐者的心理:她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伤害既不想到求助,又不选择逃离呢?

今天我只从一个可能的侧面去感受受虐者的心理:

中国父母管教孩子尤其是打孩子时会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让你知道你错了,这样你才长记性(记住这个错)!于是,孩子明白,都是我的错,我挨打是应该的,爸妈打我是为我好,他们打我其实是爱我!

挨打=被爱

这种对爱扭曲的认知就这样被父母和更多的伪善人士(身边人在父母打孩子时对孩子说,不要埋冤父母,他们是爱你的,为你好才打你)植入我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就认定被打是在被爱着。

当然,我们并不会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这个认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而且受虐者的心理千差万别,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每当看到这类停留在受虐者的身份上不反抗也不逃离的,感觉他们有种对被爱的依恋的渴望,哪怕那已经不是爱而是伤害!

郑晖

容纳自己内在的“不好”,在关系中做到“我好,你也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脚本,所有的脚本运作的结果只是为了重新体验早年确认的心理地位。人际沟通分析认为有四种心理地位(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在本案例中,双方在争执时的心理地位是想极力的需要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即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地位里,双方都漠视了对方,并且将内在的自己的“不好”投射给了对方。只是男友擅长“身体格斗”,女友擅长“言语格斗”,而“言语格斗”造成的伤害更大的刺激了“身体格斗”的升级以便“控制”女友,只是这样的“控制”是失控的,因为完全的被“我好,你不好”所驱动,所以造成了悲剧。争吵中的个体只有能够“容纳”自己内在的“不好”,才能更少的看到对方身上的“不好”。

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充当一个“容器”帮助个案去面对“不好”,直到个案发现“不好”也是自己的资源,这样个案“我好”的部分就真的得到提升,人格得到成长。

编后语

新闻总会过去,过几天就会被新的事件覆盖,也许没人会再记得。我想,新闻的真正意义不会仅仅只是传播资讯,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让过去过去,未来只会更糟糕。

编辑:张丽娟

审稿:刘芳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成功挽回丈夫的女人,都是怎么做的?
想要被爱又怕伤害?感情中不快乐的人,大多输在了这一点
为什么越忠诚的伴侣,越危险?
伊能静说“作”=“爱” 你认同吗
【心理学科】隐性自卑者:看似傲娇自信,内心却无比自卑
“总感觉男友不顾及我的感受”,挽回的你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