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争鸣 | 醒醒吧,做抗癌创新药的人们!—— 对CFDA加强临床试验真实性监管核查的点赞

笔者并不关心疫苗获批经历,倒是该文最后一段内容引发笔者对国内创新药的思考。利用周末闲暇时光,依然笔耕不辍写下此篇随笔以飨众人。

这篇文章是这么说的:

有质疑的声音总不是什么坏事儿。从当前国内舆论来看,如果审批轻易通过了,到时候哪怕有一点不良反应,还是会被人喷,而且(极有可能)和质疑怎么不尽快通过审批的是同一拨人儿。

说到底,这10年等待值不值得,看以后打疫苗的最终效果。但,HPV疫苗还是要打。

举个例子:最近的研究显示FDA近10年来批准的抗癌药,74%是无效的,既没有延长生存期,也没有改善生活质量。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FDA在批准药物时,并没有等到最终的生存期临床数据出来,此种虽然冒着药品无效的风险,但可以让一些急需新药的患者有生存的希望,这个本身就是不同国家的风险与获益权衡的结果。

这些药基本上都是每年治疗费用10万~100万美元,但因为有钱,能支付,哪怕是没那么大的把握,一样可以使用。但是,同样的费用,在我国对病人就是倾家荡产,你敢轻易批准吗?印度也是穷国,虽然也采用了较宽的标准,但印度的制药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不能类比。

其次,审批环境不同,如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后药品的评价体系比较完善,完全可以通过上市后的临床研究数据收集、评价等继续对药品进行监控,发现风险与收益的评价结果不理想即可勒令退市,而中国正在建立有效的上市后评价体系,所以只能“严出”。

首先,笔者对国家局关于“有质疑的声音总不是什么坏事儿”的表态深表欣悦。CFDA的改革已近1年时间,其大刀阔斧之力度、矢志不移之决心,可谓30年未有之巨变。更令人欣慰的是:每项改革举措均能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建议,这种集思广益、从善如流的工作作风也是CFDA自成立以来鲜有之格局与变化。从每每重要《公告》发布时间不是周五、就是午夜来看,诸位领导也是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工作着、思考着,这些无不让广大业内同仁看到了祖国制药产业的希望与曙光!

其次,文中给出一条消息称“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国FDA近10年来批准的一类抗癌新药74%为安全无效”。经查,这个结论的最初报道在2014年11月(http://news.yaozh.com/archive/5218.html)。FDA的考虑是,对于癌症患者,索性“死马当活马医”、让那些有钱人花大价钱“先尝鲜”,即便安全无效,也可给这部分人幻想与憧憬,最终可“无怨无悔”地离开人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FDA允许原研企业可不待临床有效性数据的最终出炉就用于临床。在美国那个国度、FDA的这种作法也许可被理解。

但CFDA在文中明确表态:鉴于我国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情况,不会效仿FDA在没有确凿临床数据的前提下批准某新药上市,并坦诚“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上市后再评价体系”,故对企业的新药申报只能采取“严出”的举措。

与之呼应的是:近2个月来CFDA颁布了大量关于加强临床试验真实性监管核查的通告。这是自去年下半年起再次告诫制药研发界:不要再抱有幻想,原来那种“临床试验(包括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没有失败”的潜规则将一去不复返了。在此,为CFDA这种“即使FDA批准、到了中国也不见得批准的”的担当和勇气点赞!

由此,本人联想到国内如火如荼的创新药研发现状,想借此文劝慰其中依然迷恋于“研发一类抗癌新药”的科学家们(包括企业老板、地方科委、风投、资本运作等),若在国内申报,请今后务必抛弃天真幻想,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研制出一个真正能够有抗癌效果的一类新药制剂,而非一个“使患者奄奄一息多活儿1~2个月,类似于安慰剂的,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药物”。如研制的结果是后者,建议您直接去FDA申报吧,别再骚扰CFDA属下的CDE了,呵呵~~

恕直言:在美国那样的一个环境下,研发界“鼓捣”出来的一类抗癌新药都74%无效,鉴于我国目前制药技术水平,即便有大量“海归”投身其中,可能有质的改变么?所以,各位“还在路上、且恨不得永远在路上”的研发者和投资人,如确实觉得前途渺茫,就不要再心知肚明地硬撑下去了,索性“壮士断腕”;实在不行、“壮士断臂”吧!否则,有朝一日,当您“想断都没有可断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文中还提到了“制药业已成为该国名片的印度”,说明我们的CFDA已切身感受到这个“后起之秀”近些年所取得的咄咄逼人成就,真心希望咱们的CFDA能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甚至放下身段去该国药监局考察取经。在刚刚出炉的“2016全球制药公司50强榜单”中,印度太阳药业再次入围,以年销售额45亿美金的骄人战绩位列第31位,我国没有企业入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太阳药业是仅依靠制造高品质仿制药入围的企业,其最大品种甲磺酸伊马替尼制剂的销售额仅1.96亿美金。

5年前,在该公司任职的一位印度友人与笔者交流如下:现阶段我们认为做创新药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只做仿制药,目标是将所有适应症、所有剂型的仿制药质量均做到与原研药一致,让我们印度13亿人口吃上价廉物美的仿制药,持续至少20年后我们才会考虑创新药,即效仿以色列梯瓦公司的成功之路;倘若患者遭遇无药可用的疾病时,我们就劝说对方“啥也别吃了、练瑜伽”,你们中国人可以“练气功”。听罢,笔者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是与我国古人倡导的无为而治同出一辙么。

但即便如此,笔者猜想一定会有少数国内土豪企业鄙视本人目光短浅、缺乏进取精神,叫嚣着“本公司钱多人多,不干创新药干啥啊?”,倘若如此,那就请您再停留几分钟看看《密谋 · 中国的1类新药研发有多牛逼?》、《谢沐风:仿制药乃行业基石、国家根本——读“华海杜军专访“有感两篇文章也许就会豁然开朗了……

以上均为一家之言、难免有偏颇狭隘之处,各位看官听过算过,千万别当真!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

作者简介

谢沐风,1990~1995,五年制日语药学本科;1995~1998年,药物分析专业硕士;1998年~至今,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2003.8 ~ 2004.2,赴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即日本中检所)进修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
中美创新药品IND双申报|写意报告
肿瘤克星患者福音!中国制造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凭什么冲出世界?
80%中国临床数据不真实,是信达生物被拒的“力证”还是“托词”?
|必推|ASCO启示录:有创新药好, 有开明思想和渠道更好
健康传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