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体强直:葛根汤 大小续命汤 有伤阴亡血之弊?| 唱医雅言痓病门阐释(新书福利大放送)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唱医雅言》痓病门原文

1

痓病证,风寒湿,

风伤太阳筋牵急,

无汗者,乃刚痓,

葛根汤儿为第一。

葛根汤,有威灵,

甘草麻黄桂枝生,

赤白芍,采葛根,

管教一服病自轻。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圣济总录》:“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

《杂病源流犀烛》:“痉者,筋项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弓反张。”二者虽各有症状,其源则由血气内虚,痰涎壅盛。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功能发散风寒,舒筋止痉。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

方中桂枝汤解肌发汗,和营卫,麻黄开表发汗,葛根解肌发汗,起阳气升津液,以缓筋急。

陈治生

2

痓强证,身反张,

口噤头遥面红光,

若有汗,柔痉当,

去麻加桂葛根汤。

葛根汤,有威灵,

甘草葛根桂枝生,

去麻黄,添桂心,

姜枣为引病自轻。

这节是说柔痓的治疗,用葛根汤去麻黄加桂心汤,即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陈治生

3

痓强证,颈项硬,

足弹手舞口又噤,

刚柔痉,有总论,

请用加减小续命。

续命汤,草芎苓,

防风防己芍桂参,

大附子,银杏仁,

刚加麻黄柔桂临。

刚柔不明显的痉症,用《千金方》的小续命汤,偏于刚则加麻黄,偏于柔则加桂枝,刚柔痉之别在于有汗无汗。

陈治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素问·气厥论》

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日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复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清代名医 张璐 按

《脉经》云:痉家脉伏,直上下行。痉家有灸疮者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音殊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蚧齿,可与大承气汤

合上十一条推之,则痉病之属表者,宜用桂枝、葛根。属里者,可用承气,是为邪实者设也。若首二条之葛根桂枝,所不待言。第三条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桂枝附子汤。四条,真武汤。五条,附子汤。六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七条,未发汗前,桂枝加附子汤;发其汗已,其脉如蛇,甘草附子汤。八条,干姜附子汤。九条是统言痉病之脉,无证可验,不得拟方。第十条言痉病之不宜用灸,灸则艾火助虐。切辛烈,概不可施,所以难治。惟腹胀便秘者,庶可行下夺一法。虚者可用炙草汤。其脉经云一条与第九条不异,演文无疑。

按痉病与《金匮》开卷第一证治,论证最详,而方证最略,以其证最危逆,难于造次也。观其论中,惟出太阳明明邪实三方,不及三阴虛证之治者,以痉病之脉,皆弦劲伏匿,证多反张厥逆,是难议攻发,易于温散也,若不通篇体会,乌知先圣立言之旨。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盖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痉;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清代名医 张璐 按

自仲景之后,惟陈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未有善者。

曰:气血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有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则为拘为挛,而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

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不当下而下也,汗下既误,即因误治而成痉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此陈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后人疑惑,用持两端。

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此千古不明之疑窦,不可不为辨察,故列陈子之论于前,以资后学之印证。痉证甚多,而人多不识者,在不明其故,而鲜有察之者耳。

盖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观仲景以汗下为言,谓其误治亡阴,所以然也,予因类推,则常见有不因误治,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小儿之有此者,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

故治此者,必当先以气血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邪微者,通不必治邪。盖此证之所急者在元气,元气复而血脉行,则微邪自不能留,何足虑哉。

奈何今人但见此证,必各分门类,而悉从风治,不知外感之风,客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只宜滋补。矧此数者,总由内证,本无外邪,既以伤精败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风痰,难乎免矣。故予详笔于此,以明痉证之要。

中医学苑微店   开业六折酬宾

陆续更新中……

01

张锡纯医学全书

前有张仲景 后有张锡纯

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字寿甫,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秋,祖籍山东诸城,祖上于明代时迁居河北盐山县边务乡。张锡纯家为儒医之家,少时饱读经史,后遵父命习医,上至《内经》《伤寒》,下至名医诸家无不遍览。后教书乡里,科举不第,遂转而攻医。时西学渐入,张氏开始接触西洋医学,潜心研读十余载,为人诊治药效非凡,沉疴痼疾常能药到病除,渐闻名于乡里。辛亥革命后,受聘从军,任军医之职。1918年,奉天设立达中医院,张氏被聘为院长。张锡纯晚年携亲眷至天津,开业行医。张氏在其行医生涯中主张中西医应取长补短,相互汇参,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刊行,在医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张氏亦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

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刊行以来深受医学界广大读者的推崇,后经奉天章福记书局多次刊行,畅销海内外,为近代以来中医界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该书又经河北人民出版社点校、整理出版,加入了张氏后人保存的张氏遗稿。近年来各医家又多次对该书进行整理、完善,使张氏的学术思想在医学界广为传播。

学宗经典,自创新方

张锡纯潜心研读《内经》《本经》《伤寒杂病论》等秦汉经典及其他历代先贤医籍,吸取其精华,“瀹我灵性,益我神智,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扩充之、变化之、引申触长之”(《前三期合编·自序》),而自创新方。故“书中诸方,除古方数首之外,其余一百六十余方,皆系拙拟。此非矜奇立异,欲与古人争胜也。诚以医者以挽回人命,为孜孜当尽之天职,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迨拟出用之有效,且屡次用之,皆能随手奏效,则其方即不忍抛弃,而详为录存。是此一百六十余方,皆迫于孜孜挽回人命之热忱,而日积月累以成卷帙者也”(《前三期合编·例言》)。这表明,张氏所创新方皆源自临证实践。更难能可贵的是,张锡纯不藏私,每首新方皆分述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剂量用法及方药分析,且多数方论附有相关医案。如此一来,读者更加容易活学活用。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第一人

自西医东渐,打破了华夏大地中医“一统天下”之局面。中医界面临西医学的兴起,“维新派”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倡导中西医汇通,张锡纯为其一。有学者评价说:“能融贯中西,汇通新旧,以求医学之尽善尽美,而无偏私之见存于其中者,则余于张君寿甫之《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盛泽王镜泉登《绍兴医报》论《衷中参西录》为医家必读之书)张锡纯在回顾他对西医学的认识过程时说:“自幼承家学渊源,医学与读书并重。是以自成童时即留心医学,弱冠后即为人诊病疏方。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后又十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浑含,有赖后人阐发耳。”(《第五期·第一卷·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张氏在客观分析中西医各有所长与所短,并倡导应优势互补时说:“自西药之入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浼,遂至互相牴牾,终难沟通。愚才不敏,而生平用药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初无畛域之见存于其间。故拙著之书,以衷中参西为名也。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第五期·第二卷·论中西之药原宜相助为理》)他还说:“夫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在中医不妨取西医之所长(如实验器械化学等),以补中医之所短;在西医尤当精研气化(如脏腑各有性情及手足六经分治主六气等),视中医深奥之理原为形上之道,而非空谈无实际也。”(《第五期·第一卷》)“盖中、西医学原可相助为理,而不宜偏废,吾国果欲医学之振兴,固非沟通中、西不可也。”(《第五期·第六卷·论痢证治法》)综上所述,张锡纯当年审时度势,衷中参西之理念至今也没有过时,并且对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锡纯所在时代,西医对霍乱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张锡纯发明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用药有朱砂、冰片、薄荷冰、粉甘草,他认为此方治霍乱无论寒热,均可应用。随后,张锡纯又制有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及一切痧证,平素口含化服,能防一切疠疫传染”。此方流传一时,如沈阳某煤矿发生霍乱:“有工人病者按原数服药40丸,病愈强半,又急续服40丸,遂脱然痊愈。后有病者数人,皆服药80丸。中有至剧者一人,一次服药120丸,均完全治愈。”

这两种方药的药味及制法均系衷中参西的成果,经济简便,效果又在单独用中药或西药之上。1919〜1920年,曾在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治愈数万人。

提倡传统內练法

吴云波先生指出:“张锡纯提倡医家力行‘內练、内修’的静坐气功,认为这是‘领悟脏腑经络之功能和人体内气化作用’的捷径,他由此得出这样的认识:‘內练内修’的佛、道气功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

张锡纯在“论哲学与医学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哲学实为医学之本源,医学即为哲学之究竟。”他说:“是其人必先有明哲之天资,及明哲之学问,而后能保其身也。而此明哲保身之天资学问,在修士原为养生之道。此修士之养生,所以名为哲学也。”又说:“诚以静坐之功,原为哲学之起点。”

在这方面,张锡纯有不少具体的观点,如:“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辨药物之繁啧。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藉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 ”

张锡纯认为,为把握中医所指的人体之“本”,是有赖于內练法之熟稔的。如,怎样才能体察到中医脏腑的存在?他说:“当其内视功深之候,约皆能洞见脏腑,朗若掣电;深究性命,妙能悟真。”

张锡纯认为,把握哲学便能洞悉中医的实质,由此,可极大地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他说:“拙著医书中多论及哲学,非以鸣高也,实欲医者兼研究哲学,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也。”

本次点校、编著采用“奉天章福记书局民国二十年印行版本”为底本、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本”为对校本。本丛书共分《张锡纯医方精粹》《张锡纯医论医案撮要》《张锡纯经方讲习录》《张锡纯医书拾遗》、《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五册,分别从方剂、医论医案、经方、遗稿、内科经验等方面入手进行整理,以方便读者携带和研读。

限于编校者的学识,书中难免有错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17年2月

▲ 购书二维码

02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针灸讲稿9种:一、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二、梁慕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三、谭志光《针灸问答》。四、杨医亚针灸讲义,包括《针科学讲义》《中国灸科学》《配穴概论》《孔穴学》《实用针灸治疗学》,附《新国医讲义教材·针科》。其中《中国针灸学讲义》的作者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立针灸学讲习所,后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主要读者对象:水平较高的针灸推拿临床医生,民国文献收藏者、研究者。 

编辑推荐

在中西医并存的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家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教学经验,孕育了针灸学新的发展方向,他们编辑讲稿,培养大量针灸人才,为新中国的针灸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收集了承淡安等民国针灸名家的代表性著作,对针灸学习者和文献研究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参考价。

引 言

在中西医并存的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家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教学经验,孕育了针灸学新的发展方向。他们创立针灸社团,创办杂志,发表文章,出版针灸专著,创办讲习所、针灸函授教育、中医学校等,吸收“实证主义”思想,大量翻译具有代表性的日本针灸著作,给针灸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民国时期的针灸教育,是现代针灸教育的萌芽阶段,各地涌现出形式不同的针灸教育模式,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尤为突出,1931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5年开设中国针灸学讲习所,1936年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办学期间留下大量针灸材料,惜因战乱,多数难觅踪迹。承淡安办学期间创办《针灸杂志》供社友们交流学习,讲习所油印中国针灸学讲习所讲义八种作为教材,1937年因战乱研究社停办,承淡安辗转桃源、重庆、四川地区继续办学,1938年承淡安在原有油印教材的基础上,得邱茂良、罗兆琚二位针灸名家协助,于成都启文印刷公司将《中国针灸学讲义》分订《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针灸治疗学》四册铅印出版,又于1941年无锡协成印务局铅印再版,至1954年印至第八版。此书对近现代的针灸教育框架影响深远,而《中国针灸学讲义》也成为了民国时期针灸讲稿的佳作,澄江针灸学派弟子称其为“针灸三部曲”之一。

湖南针灸讲习所系谭志光先生于1922年创设于长沙市兴汉门,谭先生先后出任政务、学务、医务,入民国潜隐于医,益肆力于针灸,创设湖南针灸讲习所,课授生徒十数寒暑,成材约三千余人。《针灸问答》为湖南针灸讲习所讲义,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再版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书以问答形式,歌注体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解说、十二经穴、十五络穴、奇经八脉及其腧穴、经外奇穴、制备针灸法、行针法、用灸法、补泻法、针灸歌赋等。《针灸问答》以问答体例编排,以歌诀形式阐述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在民国时期诸多著作中独树一帜,同时吸取了西方医学的精华来讲解针灸知识,使原本难懂的问题变得生动易懂,为针灸学习者提供便利。

北平国医砥柱总社附设中国针灸学术研究所由杨医亚先生在北京创办,国医砥柱总社函授部1943年4月更名为“中国国医专科函授学校”,在1939年还开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所函授部学习班”,办学期间培养了大量的针灸人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国医专科函授学校”、“中国针灸学研究所函授部学习班”暂停招生,直到1946年月时局稳定后恢复招生。杨医亚先生在办学期间出版多部针灸著作,其中包括《针科学讲义》《中国灸科学》《配穴概论》《孔穴学》《实用针灸治疗学》《袖珍针灸经穴便览》等。1954年杨氏将中国针灸学术研究所的讲义(《针灸经穴学》、《针科学》、《灸科学》、《配穴概论》及《实用针灸治疗学》)等改编成《近世针灸医学全书》出版。《针科学讲义》《中国灸科学》《配穴概论》《孔穴学》《实用针灸治疗学》等著作从内容上看,吸取了传统针灸学的经典理论,借鉴了日本针灸医家的针灸经验,临床应用可操作性强,实为民国时期针灸中西汇通著作的佼佼者。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发端于1913年3月,1924年9月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卢乃潼校长聘请了一批医学名家卢朋著、陈任牧、梁翰芬、梁湘岩(梁慕周)、管季耀等组成教材编委会,编辑各科讲义备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之时,首任校长卢乃潼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学校建立的宗旨,是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维护土货,以养成医学之人才。”《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为梁湘岩(梁慕周)编辑的讲义作为授课之用,梁氏将《内经》作为针灸理论及临证的纲领,宗灵素古法,吸取张介宾、马莳、杨继洲、张志聪等诸注家经验,尊古不泥,实践求实;梁氏将解剖知识引进经穴中,使经穴定位更容易识记,并结合自己临证实践经验,记述了个人经验,以备后辈借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突出地反映了梁氏的针灸理论特点和临床治验,他崇尚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但又尊古不泥,于临床实践中验证古典,刺灸补泻简易实用,重灸并灸分补泻值得临床借鉴。民国时期针灸专家汲取西方医学精华,编辑讲稿,培养大量针灸人才,为新中国的针灸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许多医书自问世以来,多数医籍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较大范围的流传,为继承先辈们的宝贵遗产,弘扬中医针灸学术,我们以民国时期针灸教育机构的针灸讲稿为专题,选取广东、江苏、湖南、北京等地民国针灸专家的讲稿为底本,遵原貌进行校注,汇集成《民国名家针灸讲稿》,希望为中医针灸国粹的传播尽一份微薄之力。《民国名家针灸讲稿》先以单行本进行出版,后以合订本同步出版,在单行本2016年10月正式出版后,合订本又对文字进行二次校对,由于时间仓促,整理校注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杨克卫于吉林辽源
2017年1月

▲ 购书二维码

03

影明本《医家秘奥》

效果图

实物图

内容简介
《医家秘奥》为明代医书,是慎斋学派的传学秘本,由其弟子点校而成。全书八卷,要言不繁,字字珠玑,立意深远。很多理论都是作者从临床中得来,对于脉象的缜密分析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其余对内伤的阐述发挥,对医案的精辟辨治,都颇有独到之处。

本书影印的底本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沛教授,王沛教授受赠于国医大师方和谦,方和谦传自其父方伯屏先生,方伯屏先生得自谈镜人老先生,谈老法明代医学周慎斋学派,得清代名医陈贞乙的薪传。

作者简介

周之千,字慎斋,明代著名医学家(约1508-1586),宛陵(今安徽宣城)人。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就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今所存之著作皆为后人整理,现存《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两种。此二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编辑推荐

火神派(扶阳派)理论源起之经典。

▲ 购书二维码

04

本草图经辑校本

封面图

▲内文图

内容简介

《本草图经》是宋代官修的图文并重的本草名著,于北宋嘉祐二年(1058)至嘉祐六年(1061),由当时大学者苏颂等编撰而成。原书已佚。作者从《证类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将其书辑复,并对其文进行了较为细密的考证、注释。全书20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类,末附“本经外草类”和“本经外木蔓类”。计收药物814种,药图933幅(书中药图辑自《绍兴本草》《政和本草》)。

本书在编纂方法与体例、药图归类、产地记载、形态描述、药性、方剂、科技史资料、文献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科学的成就,使该书能反映出北宋时期药学发展最高峰的特点。由于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药物普查成就,内容广泛,使该书具有药材学和博物学的特点。本书收载资料多,如收载古代方书、科技史料、医药史料很多,因而本书对文献资料等起到了保存作用。本书对研究医药史,单味药考证、药工、药农、采药、种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福建同安人,出身于闽南望族、书香门第。其父苏绅,字仪甫,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博学多才,曾任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开封府推官、礼部郎中等职。苏颂从小聪敏好学,经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苏颂与王安石同登进士第。走上为官之路的他,先后在宿州、江宁、南京(今商丘)、颍州、婺州、亳州、应天府、杭州、开封府、濠州、沧州、扬州等全国多地,任地方官11年。他体恤百姓,颇有政绩。在今开封市4A级旅游景区开封府内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苏颂的大名赫然在列。

尚志钧(1918.2-2008.10),教授,安徽全椒人。专长:本草文献学研究。工作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990年,他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991年被评定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尚老曾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海洲先生誉为“中国本草文献整理研究的奠基人”。

他一生治学严谨,60余年如一日,一直孜孜以求于本草文献的整理研究与辑复校点工作。共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8篇。这些书著、论文的中心都是“本草”。自从1962年辑复《唐·新修本草》一书取得成功之后,尚志钧先生辑校、研究本草文献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举凡中医发展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主流本草都是他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些林林总总的本草著作,或亡佚日久,渺然难晓,或尘封多年,阙于仇校。对于亡佚之书,尚老以其娴熟的学术功底,进行辑佚复原;对阙于仇校之书,尚老以极其认真地予以校勘。他为理清中医本草学的发展脉络,穷尽了一生之力。

▲ 购书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素云:解读的异化—西学影响下的针灸理论演变
高等针灸学讲义张俊义译述
中医针灸学以及针灸方法
针灸教学:《中医针灸学》
大量超经典中文教材(包含十三五中医教材)
中医针灸学讲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