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史】18、中法战争:前期冲突下的权力之争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四单元:同光中兴

第十八课、甲申易枢

1882年的越南,也就只剩个招牌没倒。所以,法国政府已经没兴趣再跟越南王室聊什么了,而是跟中国聊聊越南归属的问题。

清廷内部意见不统一,曾国荃、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如果按照戏剧的思路,这事都不用讨论,主战的是英雄,主和的是汉奸。但是政治从来都不是戏剧,所有政治家的行为都不能用简单的表象来解读。战与和,从来都不是以爱国为分水岭。

那么说,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1882年的中国,形势跟二十多年前的危局不一样了。当年的大清,正规军主力被太平军全歼,特种部队被英法联军全灭。眼看散摊子的时候,清廷用了汉朝末年饮鸩止渴的办法,允许地方官自募军队镇压清朝的“黄巾军”。大清命好,没赶上曹操,赶上了曾国藩。大清的各路诸侯成功帮助清廷续命,同治皇帝虽然年幼,但是各路团练无一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倒不是曾国藩不如曹操有野心,关键是大环境不同了。汉朝的外部无非是不成气候的匈奴、鲜卑、乌桓,而清朝的外部可是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读过书的曾国藩,跟半文盲洪秀全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曾国藩知道,当时的中国不能有内乱,否则就是再也没机会统一的大分裂。事实上,外蒙就是个令人痛心的例子。

清廷的招牌保住了,曾国藩为了防止朝廷猜忌,自行解散十数万精锐湘军。有人说曾国藩这是高风亮节,但是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并不理解曾国藩的行为。尤其是在当时,湘军体系的军官,根本不能理解曾国藩的行为。

讲道理曾国藩该是朝中第一重臣,但是自从湘军解散,曾国藩的地位直线下降,远不如他的弟子,手握淮军的李鸿章。道理就这么简单,谁有兵权,谁腰杆就硬。当年僧格林沁被清廷倚为泰山,但是八里桥之战以后,僧格林沁不仅被排挤出军机,还被打发去剿捻子,导致僧王被张宗禹弄死在菏泽。

大清的格局悄悄的变化着,曾国藩的余部还有万把人的刘长山部跟了左宗棠,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下属,也解散了强大的楚军。但当时还有捻子、回乱和新疆之乱,所以朝廷还得用左宗棠。我们才看到了左帅带着派系复杂的西征军收复了新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左宗棠跟李鸿章比,能力差不多,最大区别就是左宗棠战功比李鸿章大多了。朝廷喜欢大臣立功,但是不喜欢大臣立大功。所以,清廷选择了李鸿章。在收复新疆以后,清廷再度肢解了一次左宗棠的军队。其实手段也很简单,把左宗棠手下的刘锦棠部和金顺部调走,左宗棠就不剩什么了。

左宗棠最不喜欢李鸿章,但是拥有收复新疆大功的左宗棠,在战后到底还是被李鸿章压了一头。道理很简单,还是因为李鸿章手握重兵,是大清最靠谱的武装力量。左宗棠的军队被解散后,有名无实。

曾国藩不会有太大的失落,或者说,他对失落有心理准备。但是,曾国藩只有一个,别人可不这么想。比如在曾国藩死后,他的弟弟曾国荃,就想重塑湘军的荣光。那对于失势的曾国荃和左宗棠来说,重回巅峰必须掌兵。要想掌兵,必有战争。

所以,对于中法冲突。失了势的楚军领袖左宗棠和湘军领袖曾国荃,肯定鼓吹战争。只要打仗,要么自己再度招军上阵,这次死都不撒兵权。要么朝廷就派李鸿章去,输了李鸿章完蛋,赢了大功一件,也该李鸿章裁军了。

所以,鼓吹战争,对于左宗棠和曾国荃来说,那是必然选择。至于爱不爱国的,那是写在新闻里给大清百姓看的。你能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和曾国荃主战,就能明白为什么李鸿章主和。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了。

曾国荃和左宗棠,是靠着恭王混的。而李鸿章,是靠着慈禧太后混起来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恭王是倾向于战的,而慈禧是倾向于和的。但是战与和,都是难以一句话就下结论的。更何况大清是个弱国,弱国对待战争态度应该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如果因为不怕疼就用胳膊去挡刀,那是扯淡。真因为如此,清廷一方面备战,一方面希望寻求国际合作来制约法国不要对中国开战。策略上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和该怎么和,战该怎么战。

喊口号太容易了,关键是事难办。1883年,法国总理茹费理鼓吹战争成功,在国会通过了一笔军费拨款。12月,远东法军在法国跟清朝总理衙门交涉失败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对驻扎越南红河三角洲清军的进攻,中法战争拉开序幕。两日后,这三千多清军战败,法军占领越南山西。

不过,还是老规矩。北京方面接到的前线战报,一定是清军大胜法军。恭亲王顿时腰杆直了,你看看,法国人不禁打吧,主战就对了。这话说着说着,就到了1884年的2月。既然前线大胜,朝廷一直觉得这是地方的局部冲突,法国人吃了亏,应该老实了。谁成想,法国陆军统帅米乐集结了一万六千多法军,攻打驻扎越南北宁的四十营清军。3月,这两万多清军战败,北宁失守。

这回事大了,地方上掩盖不住了,北京方面全面接到了清军一败再败的消息。这回可让慈禧和李鸿章逮着理了,谁主战,谁就为这次失败负责。于是,这场外战,就被一场内部政变掩盖。

慈禧下令,当初辛酉政变的战友军机处首辅大臣恭亲王奕訢“双规”回家、大学士宝鋆提前退休。其他军机大臣李鸿藻、景廉、翁同龢降级逐出军机处。

这些人走了之后,慈禧调铁帽子王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户部满尚书额勒和布、户部汉尚书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进入军机处。再加上上一届留下的醇亲王奕譞,新的军机处班子就成立了。这个事,史称“甲申易枢”。

为了让军机大臣互相牵制,慈禧一改过去由领班军机大臣掌管总理衙门的政策。让礼亲王世铎领班军机处,庆郡王奕劻管理总理衙门。但是,遇到大事要与醇亲王奕譞商议,那这三位王爷就剩扯皮了。

对于中国来说,法国的咄咄逼人,完全没有这次甲申易枢危害更大。从1881年慈安太后驾崩,再到1883年甲申易枢。中国的权利牢牢的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时期,集权对中国的危害才是巨大的。不管龙椅上坐着的是慈禧还是乾隆,只要是集权,都是贻害无穷的。

不过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慈禧独揽大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命李鸿章跟法国代表谈判,能不打就不打。

主和的李鸿章经过跟法国大使福禄诺磋商,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内容很简明,主要是四条:

1、中国不过问法国跟越南签订的所有条约。

2、中越之间要划定边界,中国撤回驻越军队。

3、中越边境开放贸易,以后再商量税率。

4、三个月后,双方再详细商议贸易税率以及其他越南问题。

双方签字盖章,达成了协议,看样子中法战争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那么后来,这场局部冲突怎么就演化成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呢?下节课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午之战败在国不能战军不能战
剿捻之战,曾国藩、左宗棠为何战绩不及李鸿章|文史宴
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为何李鸿章要唱反调?
左侯爷入军机
慈禧与清流党的对决
中法战争系列之八:大清军机处集体下岗,战火直逼中国境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