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冰思 || 我在凤台师范读书的岁月


原标题:我的中师岁月

听了李志强老师朗诵的《一代中师生的“芳华”》,我潸然泪下。李老师深情地朗诵,荒烟老师精心编辑制作的视频画面,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回到当年的中师岁月。

那是1984年,我16岁。经过预选、正考还有面试的层层选拔,我被录取到安徽省凤台师范学校。当我就读的初中学校校长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给我的时候,我和妈妈正在一块高粱地里打高粱叶子。

凤台县属于安徽省中偏北地区,80年代初期的农村,刚开始把土地承包到户,很多家庭都比较贫寒,温饱都解决不了,一到不能干农活的阴雨天时一天就吃两顿饭。那时,我们家小孩子多,干体力活的只有父母,而我是家中的老大,整个初中时代,我每天放学后都需要帮助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到了晚上才有时间点上昏暗的煤油灯看书。那时初中毕业要经过预选,预选上的可以考中专或重点高中,预选不上的只能考普通高中或来年复习再考。如果考上了中专,就脱离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上中专读书时生活费全免,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填写报考志愿时,我们这些农村娃都会选择报考中专,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这就说明80年代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各校选拔出来的尖子生。

幸运的是我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取了中师,还是我们村子第一个考上中专的人!

那时交通不发达,离家几十里的凤台小县城,我也是考中专时第一次跟着老师才来过。凤台师范离我家有多远我不知道,只记得开学时是爸爸走着给我送去学校的。从此我开始了我的中师生活。

由于当时比较落后,我们的凤台师范还没有现在的一个村小有规模。校园里没有一幢楼房,记忆中一条石子铺的主干道两旁,是一排一排门朝南的砖瓦房。我们84届共招40名学生,13名女生住在一间寝室里,寝室更加简陋除了上下铺的床,连放生活物品的柜子都没有,我们都会把牙刷等物品放在盆里,盆放在床下面。虽然学校简陋学习条件艰苦但课程开设齐全,考试严格。我们普师一年级时有代数、几何、文选、语基、物理、化学、政治、美术、音乐、体育,每门功课都是主课,师范教育课程的开设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推广普通话而举行的演讲、诗歌朗诵会,为练好基本功而举办的绘画和三笔字比赛,每一项活动都给我们的青葱岁月留下美好印记。

二年级时又增加了心理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专业课程。每一科目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毕业时才能发证书。所以每天晚饭后,同学们不是在教室看书就是在琴房练琴,不到十点以后寝室里根本不见人。因学校每月发32元的饭票足够让我们吃饱,女生饭票吃不完的学期末还可以换零花钱。所以没人觉得生活苦,反而还有一种自豪感,课外时间也都一门心思去看书学习。让我觉得最难学的是音乐,音乐要识乐谱,我们农村孩子之前没基础,音乐老师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开始教起,不知练了多少遍的视唱,尤其五线谱一个一个小蝌蚪似的音符,我们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最后才得以过关。

凤台师范学校校园南边是一条东西的小渠道、过了这个小渠道往南还有一个南北向的渠道,渠道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树木,春、夏、秋季的早晨在小渠道上看书是我最为怀念的一件事情。春夏之交,树木葱茏,渠坡上各色各样的小野花盛开,渠道上一些或站着或坐着或走着看书的同学,组成凤台师范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三年级下学期,我们班几十名同学被分配到县城的几所学校里去实习,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科目。实习学校会根据每个人报得科目,安排本校有经验的老师,带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生气勃勃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先是天天听带我们实习的老师上课,然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给学生上课,等实习结束时,实习学校的校长、主任去听我们的课,他们满意了才能给我们写实习鉴定。我们经过三年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都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不能说出类拔萃,也可以说无愧于“教师”这一称号

毕业后,我们几十个同学都被分到了各自家乡的中学或小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无闻地守着三尺讲台,把一批又一批农村娃送到更高的学府。

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生不亚于现在的“九八五”,的确,八十年代中师生都具备极高的学习天赋与能力。我们本都是中学里的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等生。如果那时不为了免费的“饭票”和“城市户口”而选择当一名中师生,我们或许也会是一名“九八五”,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但生活中没有如果,只有经历和现实。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班除了个别几个同学转行去了别的岗位大多数依然站在教学第一线。像我,学生中有出国留学的海归,有在国家高等学府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大学教授,而我至今还是一所乡村中心校里的一名数学教师。这对于个人来讲,是不是我们这些中师生的悲哀呢?

谢新茂,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他曾在文章中说:从1983年——1999年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他的这些话对我们80年代中师生不仅给予了肯定,也是对这个群体最大的宽慰与理解。一生过着忙碌而简单平淡生活的中师生们,从没想过也不知道成为中师生是因为当时国家的一项政策。2000年完成光荣使命的中师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蕴含着朴实、勤奋与奉献,不图名、不重利的中师精神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刻骨铭心的中师岁月是我们一生难忘的情怀!

作者简介:冰思,高级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师生,你曾经历过一次怎样的“中考”
中师生,一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
70年:从中专到硕博,你的老师是什么学历?
中师生,我们是一群没有母校的“孤儿”?
沁县师范70校庆,怀念中师岁月,致敬曾经芳华!
掐尖录取!上世纪八十年代合肥市初中专和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