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兴海 || 当年那些阴差阳错踏入中师大门的少年


原标题:被中师耽误了的中师生

近几年,关于中师生的文章,中师生的故事,中师生的话题,中师生的小说,中师生的自媒体,风起云涌。尤其以去年重庆江津成立中师博物馆这一标志性事件,让中师生这一渐近消失的词语再次火爆起来。虽说不能与八十年代中师生最辉煌的时候相提并论,但也实实在在的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师生热潮。

这一热潮的掀起,大体上有这些原因,一是当年的中师生确实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群体,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沉淀,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比如几部比较著名的中师生题材小说作家,本身就是中师生;二是当年的中师生大多有情怀,无论是想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还是想在教育领域有一番作为,这些中师生,都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卓越人生。当他们走过这段艰辛历程后,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创办自媒体,写文章,再现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是当年的中师教育模式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当今应试教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有的人都深受其害的时候,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当年的中师教育,思考研究中师教育模式。

本人作为一名八十年代的中师生,天然的有一份中师情结, 近些年来,看了几部关于中师生的小说,关注了一些关于中师生的自媒体公众号,写了几篇关于中师生的文章。对中师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发现,这些中师生话题,大多聚焦于中师生活的丰富多彩,中师生的艰辛奋斗历程 ,中师生的卓越优秀,中师生的辛酸委屈。然而,当我沉浸下来用心分析自己熟悉的一些中师生,发现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中师生现象。

那就是,被中师耽误了的中师生——不适合或不应该读中师的人,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被迫卷进了中师学校。

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读中师,很多都是急于跳出农门。当时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下,有一份国家正式工作,过上敲钟吃饭盖章拿钱的日子,那是很让人羡慕的。那个时候农村的苦也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背太阳过山抱月亮过河,是祖祖辈辈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老师们教育学生发奋努力的口头禅。至于读高中考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大家都知道更好更让人羡慕,但问题是,绝大多数家庭供不起读高中三年的费用(如果我家里可以供我读高中,肯定不读师范),而且读了三年高中后能否考上大学,实在是个未知数。考不上,回到农村,狗屎做鞭,文又文不得武也武不得,既让人笑话,也耽误了自己的时光,是很多家庭不愿尝试让孩子读高中的主要原因。考中师最实在,既省钱又没风险,而且理想切近。加上我们那个学校每年都有中师生考上,每年周围都有让人羡慕的名字出现。读中师成了我们那里的学生唯一的追求,考上高中根本没人去过问,也因此,整个八十年代我们那里只有几个人读高中,只有一个人考上大学。

所以,该读和不该读中师的人,适合和不适合读中师的人,都选择了报考中师。

下面列举几个我比较了解的实例:

实例一,王剑:  六队的王剑,85级中师,家里条件还比较好,父亲是乡医院的医生,成绩相当好,高我三个年级,小学就很出名了。以他家和他本人的条件,完全可以读高中考大学,但为了保险起见,早点跨出农门,家里多一个吃国家饭的,他家里综合考虑,让他报了中师。(他考中师,吃国家饭了,他哥哥就可以接父亲的班当医生。如果他读高中考不上大学,就是他接父亲的班,毕竟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嘛。家里就只能一个人吃国家饭。)后来,他考上了中师,哥哥接父亲的班。两兄弟都成了吃国家饭的,一家人都脱离了农村,名噪一时。 

王剑的优点是成绩非常好,但当老师,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鼻子有点塌,说话时发音嗡嗡的,不是很清晰,听起来有点搞笑。读书时,放学路上都经常有人捏着鼻子学他说话的声音取笑他,而且,他的整体形象也有点欠佳。就这两个因素,做其他行业的工作也许还可以,做老师,实在不合适。

中师毕业后,本来是县城边上地理条件好家庭条件也好的他,被分到我们县十分偏远的一个村小教书。从县城到镇上要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然后走一个多小时的小路到一个水库码头,再坐一个多小时的船,下船后,还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当初接到分配调令后,在家里哭了一个星期,经家人反复做工作,才勉强同意去上班。

因为,来回一趟实在不容易,自工作以后,他就很少回家,也听说是无颜回家,怕人问起他工作的地方,因为他工作那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很落后,很偏僻,在我们那里,农村人提起这个地方都会瘪嘴。

那样的地方,生源差环境差,工作不容易做好,出成绩难,作为教师,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借以调出穷乡僻壤,成家是最大的问题。后来,在无奈之下,找了个当地农村女子,勉强成了家。单职工家庭,加上那些地方待遇一直很低,还有拖欠工资的黑历史,日子一直过的很辛酸。

唯一的欣慰是儿子继承了他的智商,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了不错的工作,后面的打算是退休后到省城照看孙子。

实例二,涂洪亮同班同学,涂洪亮,四队的,成绩也是非常好。缺点是个子矮,又很瘦,脸很小,眼很小,说话声音有些尖细,而且总是不停的眨眼睛。那个时候流行穿西装打领带蹬皮鞋钉马掌。他穿西装最小号也显得空荡荡,裤子长得要剪掉很长一截,拴上皮带裤腰总是打皱。因为脚太瘦小,穿皮鞋走起路来哐当哐当地响,再加上他的形象和声音,课堂上压不住阵脚,在学校闹出了很多笑话,以致都传到我们老家了(他毕业后幸运的分配到了城郊,离老家不太远。)如果他不读中师,考中专,或者是读高中考大学,从事教师以外的工作,或许还能让他扬长避短,发一分光。但是,在当时那种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如果,稀里糊涂的走上了最不适合他的教师之路,成绩好智商高却连做一个普通的老师都有点困难。

实例三,鲜继成:85级中师,三队的。他是我们大队的师范生中家庭条件最好的,父亲是公社干部,而且是独儿(家里另外几个都是姐妹),成绩又好。他这样的条件应该说,毫无疑问的该去读高中。一则成绩好,考大学希望很大;二是读了高中万一考不上大学,回来后接父亲的班(儿子接班是家庭首选),那前途也是非常不错的。但就在那个时候,他的姐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他的爸爸临近退休。所以他们家决定让儿子考中师,如果考上了,姐姐接班,家里就多一个吃皇粮的人,而且可以避免文静又有文化的姑娘去干农活(那时的高中生算是文化人);如果考不上,就顺理成章的由他去接班。后面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的考上了,开始的时候皆大欢喜,儿女的问题都解决了。一时间家里出了三个吃国家饭的,那是幸福无比,风光无限。

但也就是轰动一时,三年后师范毕业,问题就出来了。先说姐姐,接了父亲的班,当上国家干部,找的对象当然是更好的国家干部,住在县城,过上了本地的优渥生活。而鲜继成,则被分配到一个远离县城的偏僻村小教小学。那时的村小条件有多艰苦,大家可以想象,首先是要自己生火做饭,煮一个人的饭,对于他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儿子,开始时有多难,也是可以想象的。第二是孤独,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

两个反差巨大的命运摆在面前:一是姐姐美满如意的城市生活与他偏僻孤独的乡村生活的强烈对比(姐姐的这个美好生活按常理应该是属于他的);二是自己过去的家庭幸福生活与现实的独立清苦生活的巨大落差。这个反差来得太突然,根本没有过渡适应期。遗憾的是主人公不具备天生的保尔精神,他颓废了,一发不可收。首先是埋怨父母,即使不让他接班,也应该让他读高中,他觉得以自己的成绩是可以考上大学的。二是埋怨姐姐抢夺了他的工作。有了这种心理,工作上当然没有心思好好干,在村小颓废了多年,婚姻当然也耽误了。后来的事情自然是诸多不顺,就不再多说。

实例四王华中师范同级不同班,因为我们老家是一个区的,而且是和五十四名老乡一起到外县就读,再加上后来我们都到了成都生活,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兄弟。

王华中,可以用聪明英俊潇洒来形容。说聪明,他年龄最小,十四岁就考上了师范,而我们那时复读生很多,复读两三年才考上中师,十七八岁的占多数。据他本人说,工作后,他的身高都还长了两厘米。说英俊潇洒,师范时,他是学校舞蹈队的,每次学校演出都有他的舞蹈表演,那些男女配合的舞蹈常常引来全体观众的尖叫。后来到教院读书时,听他的同学讲,在学校的周末舞会上,常常是很多女生排队请他跳舞。

但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而又英俊潇洒的人,却根本不适合当教师。当然,主要是不愿意教书,他更适合在外闯荡。

他的父亲和我闲聊时曾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离他家(他们家的地理条件很好,县火车站边上,当时就已经成立了开发区)有点距离但又不是很远的偏僻村小教书。当时,才十七岁多点,自己感觉都还没有长大,突然一下子到了村小,自己独立生活,根本不适应,对工作吊儿郎当完全不当回事儿。周一慢慢从家里赶到学校,下午才开始上课,上午让其他老师看着学生或者是直接让学生上半天体育课(自由玩耍)。周五吃了中午饭就回家了,下午让学生耍一会儿,然后让其他老师帮忙放学。用他爸的话说,那几年的教书,纯粹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逢年过节不去学校,天热下雨也不去。校长也拿他没办法,幸好两年后,考上省教育学院脱产学习,自己走了,从此走上阳光大道。

教书不认真,一则是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二是因为工作条件太差,心理落差大,也不想适应 ;三是因为脑子里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的才能不是在教书这方面(这是后话);四是,因为工资太低。

教书不认真,工作上吊儿郎当,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从此成了一个烂人,混日子。他那聪明的脑子,一直在想其他的事情。(也是他的父亲给我讲的,他在成都小有成就后,把父母接到了成都,我们经常一起小聚)比如养过北京鸭子,还有其他好多玩意儿,都有尝试,当然其结果也都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无奈之下,突然想到换一条路走,两年之后,考上了四川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也不知怎么的,他选了一个最无用的教育管理专业,也许是这个专业好考吧,专业性不强,考试都是一些背记知识。

他记忆力好,一考就中,到了成都。从此改天换地,如鱼得水。毕业后,当然不会选择教师行业,也没有回去。先是应聘到康师傅搞推销(他曾亲口告诉我,在康师傅的培训锻炼,对他后来的独立创业影响很大),到酒吧推销醒酒药。通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很快就成熟稳重了,做地区产品代理,投资办厂。现在他的企业已经年产值超一亿了,而且上升趋势良好,与伊犁集团有合作,多年前广告都有乒乓球国家队的明星参与了。

实例五,殷吉平这个同学读中师时就有点特立独行。我们交往不多,很多时候都是看到他一个人挎着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和笔记本,到阅览室学英语。当时也没听说,学了英语能有什么前途和打算,反正就是看着他一天独来独往,到底是真学还是假学装酷,学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知道。毕业后,和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师范生一样,都是先要下到村小锻炼几年。他家的条件本来比较好,从小有点受宠,到了那样的地方,很是不适应,于是就有点消极颓废,听说还和小镇上的混混一起操,甚至出现过打架斗殴的情况。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混不下去的感觉了。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他怎么想到了再次出来读书这条路(也许一直都有这个打算吧),而且选择的学校跟大家完全不一样。当时我们那里的师范生出来读书,一是很难得到领导的批准,二只即使批准了,也只能读地区教育学院或者是省教育学院。可是他读的是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的商贸英语,完全和教育不沾边。毕业后,先是公司打工,积累了一部分资源后,自己创业开商贸公司,还是十年前,年外贸额就已经超过两百万美元了。

实例六,杨志华师范同学。后来才听说他读中师是高分上线,但师范三年实在是平庸,既没做过什么学生干部,也没什么文艺才华。闲聊时自嘲,幸亏中考时文化课分数高,要不然师范都考不上。因为他面试时,音体美一样都不行,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来,他的中小学是偏远山区,那里主课老师都是东拼西凑,参差不齐。体育课就是全班抢一个篮球,音乐美术就没听说过,面试分低到何种程度他自己都不知道。

整个师范三年,从不显山露水,只是经常看到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演算我们谁都看不懂的数学题,据说是微积分。

师范毕业后,回到本地,教书也很平常,还教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在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多次在县城碰面,有点意外的是,师范同学的自考大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极少数学的是英语,只有他一个人学的是会计专业。我们猜想他有什么奇思妙想,结果他后来说,当初只是有点不想教书,学校的会计快退休了,他想去干那个工作。

不过后来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学校的会计退休了并没有让专业的会计去做,而是找了一个校长喜欢的老师。他自己也不想做会计了,专科毕业继续考本科。对于我们这些中师生来说,最大的短板就是理科知识,会计专业专升本是要考高等代数的,可他的专升本考试,高等代数居然考了146分。据他本人讲,当时自学的时候,周围一个高中生都找不到,自己最年轻,自己就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根本无法请教,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复习,就靠哪一本自考教材,自己慢慢琢磨,然后参加考试。我没有接触过高等代数,不知道到底有多难,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他当时的那种具体环境下,要考出146分的成绩有多么不容易。

在成都读脱产本科的时候,身边有同学考研,他也产生过考研的想法,但英语这一关是零基础,时间上有点来不及,(既要学习本科的专业知识,又要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还要上家教挣钱顾家,实在分身乏术。更为难的是本科学习时间太短,只有两年时间。)只好放弃。就此放弃,他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转考注册会计师。对于有过高中经历,四年本科经历的考生来讲都比较难,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师生,着实不容易。但我的这位同学还是毅然报考了,而且第一次考试就过了两科。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参加第二次考试的时候,老婆生病住院,需要做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不得不放弃考试。这一次耽误,让杨同学从此与注会失之交臂。老婆手术后自己的事务就更多了,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且马上毕业,需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前三年都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外派其他省份,这期间还遇到老婆怀孕生孩子,注会的事情只能彻底放弃了。

但工作的事情依然是做得越来越好,经过三年的外派锻炼,杨同学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第四年调回本部做了一个小领导,一年后再次外派,升任湖南湖北两省的商务总负责人。我不知道杨同学,中小学当过啥干部,但中师的空白全然没有影响到他的发展。我只能说,他骨子里有较好的领导素质,是一只笼中的雄鹰,一旦放飞,就能翱翔长空。

实例七,刘云峰89级中师,比我低一届的校友,中师毕业自考专科,省教院脱产本科同学。英语零基础自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川大法学院读硕,随后再考入北大读博,毕业后到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然后辞职创办司法考试培训机构,现在是国内司法考试培训专家,其创办的司法考试培训公司市值三十多亿。中师毕业后就没怎么教书,这样的人才也实在不应该被中师所埋没,也幸好没被埋没。

一代中师生,全国超过400万的人数总量,本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本可以在多种领域,大显身手,但囿于时代的局限,都被裹挟进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单行道。能够挣扎出来的毕竟是少数,是个别,泯然众人的是多数是常态,有幸运也有遗憾,相对于文革的那一代人来说,我们毕竟有了靠实力拼搏的舞台。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机遇与制约,都有幸与不幸,每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也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写下这些,没有庆幸也没有抱怨,只是客观地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师生,所特有的经历与生活生命现象的一个侧面。属于时代的东西,对于个人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好评价的,有句话说,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足以毁灭一个人;也有人说,即使是原子弹爆炸的中心,依然会有幸运的幸存者。

一代中师生正在老去,作为一名中师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部分曾经对国家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普通人的经历记录下来,尽可能全面的反应这一段历史。

别人可以忽略,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被中师耽误的中师生这一小众群体。

说明:文中的事例,都是真实的,写作此文没有征求本人同意,所以把姓名做了改变。另外,全中师生几百万,我所了解的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更多的不被大众熟知的中师生现象需要更多的中师生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去挖掘去发现。


作者简介:
李兴海,四川邻水师范88级中师生,经历过山村小学,初级中学,城市中学;体验了自考,脱产再学习等相当一部分中师生所经历过的曲折征程。性格豁达乐观,喜欢交友旅游,闲时看看书,爬爬格子,不与人争锋,唯愿生活充实自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师生,一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
中师生,我们是一群没有母校的“孤儿”?
时隔25年,《广水师范校歌》再次响起,我为何仍然泪流满面
致已经逝去的中师 | 我的“唯一”中师班级!
中师生故事:21年前,我为什么考中师?
散文:可否许我再芳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