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阮久平 || 寻 找 篙 尺


  目前南洋及周边村落保存大量木结构古建筑。据笔者考察,大多数为清代中后期的建筑遗存,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不在少数。这些古建筑规模大小差异明显,但结构却是惊人的相似(详见笔者撰《祖厝怀古》《古厝夕阳》《南阳古建筑的调查报告》)。

   从以杉木为主要用材看,与高山多杉木植被有关,也与杉木优良材质有关;从建筑结构相似度看,一定有统一的标准,才可能建成结构惊人相似的建筑。在没有精准测绘工具的清代,乡村地区的大木作匠师难以达到宫殿建筑那么高的水平。因为他们知识文化程度有限,对北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官方巨著不可能精研,但他们还是设计建造好一座座精美的实用性强的木结构民居,其稳定性、耐用性至今保存完好。经过笔者实地考察,资料查询,获知其秘密就藏在一根不起眼的篙尺里。

一、绘制在篙尺上的设计蓝图

  木结构古建筑建造的一般流程是:木匠大师傅做好篙尺,以其为标杆,确认立柱的长短,进山伐木备料。由木匠大师傅绘制于篙尺上的线条或形状图案为指导,众多木工匠人对晒干后的木料锯裁、加工、定位打孔等工序。再把加工好木构件,依照榫卯组装成扇架。调动大量人力通过拉、顶等方法立起纵向扇架。再把横向木构件依照榫卯组装出完整的木结构屋架。以上过程,就是通常听说的大木作工序。之后,对屋顶,隔板,门窗安装等工序,就由小木作师傅进行完善。南洋周边地区木结构建筑的技法具有统一性,都成了穿斗式古建筑展现。由于纵向各柱高低不同,又称厅堂造(见下图)。 

                     穿斗式屋架(许氏祖厝)                    

木工场复原图

   从老木匠的言谈回忆中,经常可以复原一个典型的场景。那就是木匠大师傅设计好篙尺后,把篙尺架摆在工场的显眼位置。他自己少干活或只做关键的技术性最强的部分,其它时间多是抽烟,喝茶,与主人聊天沟通,协调众多木工的任务分派,解答他们对篙尺上不明白的问题。神奇的是,众多木匠只要根据篙尺上信息,严格落实,分工打造构件,就会有条不紊地完成,最后组装出丝毫不差的木屋大框架。这些都得益于设计绘制好线状图的篙尺。

   首先,稿尺长短就是整体屋架的高度标杆,一般与屋脊高度相同。经实地测量,横墓古厝篙尺长6.28m,屋脊中柱最高为5.8 m,加上石柱础,屋脊梁,合高与篙尺的高度是吻合的。屋脊中柱往前往后依次按照举折(宋代名称,调节屋顶坡度的建筑技法,清代称举架)降低,再以厅堂中轴为准,两边对称,一根篙尺解决了所有柱高的参数设定,先人的建筑技法与智慧实在高明(见下图)。

篙尺样本之一(网络截图)

   绘制在篙尺上的线条与图案就是木构大厝的设计蓝图。根据线条长度,线条不同位置的弯曲变化等,工场内木工们就知道榫卯柱孔打在什么位置,看不同线状图案也明白柱孔的尺寸大小,打造出相匹配的木构件。一根篙尺相当于集体工场的总指挥,更是说明篙尺不愧是木作建筑的智慧结晶。

    由于篙尺技艺的特殊性,许多木匠师傅不愿公开秘密,加上砖混结构兴起,乡村木结构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篙尺的认识越来越少了(详见参考资料)。

二、古厝之先的珍贵文物

  村里人称篙尺为“水平篙”,这与篙尺另一个附加作用有关。为了验视屋架前后左右某两处是否保持水平状态,篙尺中间经常绑定垂下一细线,线下吊个土丸子(用土捏成的,直径约34厘米的小土球)。土丸拉线垂直向下,保持与篙尺90度夹角,从而测定两处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又名“水平篙”。

    篙尺是木构建筑的设计蓝图,又是立厝建筑的前导作品,肯定是古厝之先完成,因此,篙尺是比古厝更早的珍贵文物。木结构的古厝建成后,大木匠师都会把篙尺保存,一般安放在大厝厅堂上方的横梁上,以示重要。这个优良的传统使很多经典木结构古建筑的篙尺得以留存至今。

    为什么木结构古建筑完工后要保存篙尺?首要原因是要留下设计记录。木结构建筑容易受潮腐坏,火灾堙灭,需要更换构件或重修再建时,只要看篙尺就知道其原始尺寸,实现复原。其次,大木匠师为了体现自身优势,极力深藏秘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乡人看到大木匠师有一篙定乾坤的能量,就把篙尺神化,认定篙尺可以镇宅辟邪,保存保护也成了自觉行为。因为年代久远,古厝之先的遗物,成为现在木结构古建筑最古老的珍贵文物。

  由于篙尺的重要性且确有保留篙尺的传统,笔者就把寻找篙尺作为南阳古建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遗憾的是,大部分古厝篙尺不知所踪,查询访问住户老人也很少知道篙尺,更提供不了线索。目前,仅找到南洋横墓古厝的篙尺,并且保存良好。

三、横墓古厝的篙尺

    横墓古厝是南洋阮氏三大古厝之一,位于水尾半山腰,坐东朝西,清嘉庆年间已开建,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因建厝前周边多古墓而得名。笔者研究认为,其选址除了位置优越外,山麓泉水充足,周边可开垦水田,农耕土地丰足是重要原因。

  横墓古厝建成后,也不例外地把篙尺保存在最神圣的厅堂上方,最早期是东西纵向摆放,珍藏于厅堂上方梁架(见下图):

篙尺早期珍藏处

  由于影响后厅杂务,后来被横墓族人移置于厅堂正门上方,由原来的纵向摆放改为南北横向摆放,见下图:正门上方。

篙尺现在摆放处

  20221015日,笔者在本香助力下,取下篙尺详细测绘。据观察,是典型的四面柱长杆,又称“四面篙”。三面平整,一面中上端有道大裂纹,约0.3cm宽,深约0.7cm。朝上一面积满灰尘厚达0.3cm,用芦苇扫把扫出很多粉尘。其它三面附着少量灰尘,下方一面整洁,色泽明朗,呈土白色。

  篙尺的材质是杉木,纹路清晰可见,轻扣声响给人结实的回音,用手搬动感觉有实木般沉重,说明篙尺是选择上好的杉木加工而成的。虽然架于梁上,中间大段无支撑,但没有明显的弯曲。除材质优良外,还跟族人阶段性翻转的保护性措施有关。篙尺头部稍大,表面有磨损,尾部被虫柱留痕明显。

    经测定,篙尺全长628cm;头部8.6x8.8cm、中部8x7.6cm;尾部6.6x6.6cm。从测量数据看,篙尺不是标准的立方体长柱,其头大尾小的差别肉眼可辨,四面宽度有微小差别,实测后才知道。

四、无法复原的篙尺信息

  村里人都说篙尺就是一根木棍,没有文字,这与史料记载不符。笔者经过认真检视,确认篙尺上有细长的墨色线条(见下图)。杉木不可能有黑色墨线状的纹路,说明这是人为画作;左图上“拾”下“柒”两墨字清晰可辨;右图是上“拾”下“”,□处肯定有字,但因虫蛀而无法断定。除此外,没有找到其它信息,但实力证明,篙尺上确有大木匠师留下的记录。

  为什么篙尺保存完好,但篙尺上的信息这么有限呢?据分析,可能原因:一是横墓古厝已是众多木结构建筑中偏后期的建筑体,大木匠师们早已经验丰富,胸有成竹,只要记录关键信息就行,其它心中有数,不必写太多;二是因为年代久远,线条图例信息自然退化,至今不明;三是族人多次搬动,拉扯磨损,从有到无;四是多数篙尺信息集中于上端细部,而横墓篙尺上端也是被虫蛀最严重的地方,再也无法复原了……。

   从仅存大写的“拾”“柒”数字分析,常人无法领悟大木匠师所要表达的秘密。作为设计蓝图的大量墨色线条图例,只有少量的局部的残留,更难猜测出几百年前木工大师傅们独具的匠心了。

五、篙尺的未来是失落

  篙尺在完成木结构古民居建筑之后,被精心保存,被家族众人神化。但在实际考察中证明,大多数古建筑篙尺不知所踪。极少数保存下来也日益朽坏,无法还原历史信息,作为文物的价值大打折扣。如果没有特别的收藏保护,失落是必然的。

  古代大木匠师把篙尺保存,希望在复建,修缮过程中提供原始数据。但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精准的电子测绘工具更多,许多古民居经过现代技术重新测绘,以大数据为基础,根本不用篙尺,也能够精准复原古建筑。

  漫长历史时期,人类房屋建筑材料严重依赖木材。过度应用,植被破坏,再也没有足够多的大树良木可提供。现代建筑转向了夯土建筑,更多钢筋混泥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作为木结构标杆的篙尺也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篙尺的未来必定是失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历史上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篙尺却是珍贵的文物,其所记载的信息更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

                             完稿时间:2022年12月11日

参考资料:

《福建大木作篙尺技艺抢救性研究》张玉瑜 朱光亚

作者简介:

    阮久平,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闽侯一中高级教师,教研组长,闽侯县学科工作室负责人,闽侯县作家协会理事,福州市学科带头人。

    代表的作品有:《论作品与人生》、《南阳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大学印象》、《古道遗风》、《乡村家族文化的表现与传承》等。著有个人文集《时光不远行》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材料 | 古建筑常见木材分类
美丽的大屋顶——宫殿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结构 - 生心无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精巧大木作
从8大佛寺剖视图看中国古建筑
实录|方拥:建筑文化中的三角形 [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