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 人 论 茶

      

 

☆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茶经》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致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此论也。——裴汶《茶述》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力灵秉,祛襟涤滞,致清导和,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一曰地产,二曰天时,三曰择采,四曰蒸压,五曰制造,六曰鉴别,七曰白茶,八曰罗碾,九曰盏,十曰筅,十一曰瓶,十二曰勺,十三曰水,十四曰点,十五曰味,十六曰香,十七曰色,十八曰藏,十九曰品,二十曰外焙。

——宋徽宗《大观茶论》

☆一曰溯源,二曰得地,三曰乘时,四曰揆制,五曰藏茗,六曰品泉,七曰候火,八曰定汤,九曰点论,十曰辨器,十一曰申忌,十二曰防滥,十三曰戒淆,十四曰相宜,十五曰衡鉴,十六曰玄赏。——《茗笈赞》

☆茶固不宜以杂木,惟古梅、丛桂、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芬之品。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渗漉,滓厥清真。

茶地南向为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

——罗廪《茶解》

☆夫轻身换骨,消渴涤烦,茶荈之功,至妙至神。——乐思白《雪庵清史》

☆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陈继儒《茶董小序》

☆茶壶,以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为佳耳。——冯克宾《岕茶笺·论茶具》

☆茶具涤毕,覆于竹架,俟其自干为佳。其拭巾只宜拭外,切忌拭内。盖巾帨虽洁,一经人手极易作气,纵器不干,亦无大害。——闻龙《茶笺》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指则多湿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东溪试茶录》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其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而不寒。必须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温燥,土房潮蒸。又要透气,勿置幽隐之处,不惟易生湿润,兼恐有失检点。

——张源《茶录》

☆采茶制茶,最忌手汗、体膻、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更忌酒气。盖茶性不相入,故采茶制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著,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罗廪《茶解》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郁蒸。宜清触而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晒。——许次杼《茶疏》

☆以花拌茶,颇有别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金橘、栀子、木香之属,皆与茶宜。当于诸花香气全时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磁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以纸箬固于净锅中,重汤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纸封裹,于火上焙干贮用。

上好细芽茶,忌用花香。反夺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群芳谱》

☆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子弟,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紫桃轩杂缀》

☆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冯克宾《岕茶笺》

☆凡茶见日则夺味,惟武夷茶喜日晒。——《随见录》

☆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罗廪《茶解》

☆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沙壶,汴梁之锡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茶说》

☆茶既就筐,其性必发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炉,则亦不佳。故曰饮茶富贵之事也。——《闻雁斋笔谈》

☆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壶若有宿杂气,须满贮沸汤涤之,乘热倾去,即没于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杂矣。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唐张又新《水记》: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陆羽论水次第凡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第八,唐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煎以文火细烟,烹以小鼎长泉。——唐顾况《论茶》

☆山水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欧阳修《浮槎水记》

☆瀑泻激湍者勿食。——陆羽《茶经》

☆汤取嫩而不取老。——蔡君谟

☆煮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俊逸,有烟霞泉石磊磈于胸次间者。——徐渭《煎茶七类》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沙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动者良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

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捷为气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氤氲缭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

不宜用恶木、弊器、、铜匙、铜銚、木桶、柴薪、烟煤、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帨,及各色果实香药。

——徐渭《煎茶七类》

☆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著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煮法亦自不同也。——谢肇浙《五味俎》

☆煎茶四要:一择水,二洗茶,三候汤,四择品。

点茶三要:一涤器,二鉏盏,三择果。

——顾元庆《茶谱》

☆《群芳谱》……其法有五:一曰择水,二曰简器,三曰忌混,四曰慎煮,五曰辨色。

☆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熊明遇《岕山茶记》

☆煮茗之法六要:一曰别, 二曰水,三曰火,四曰汤,五曰器,六曰饮。

……无火候,不独一茶。读书而不得其趣,玩山水而不会其情,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皆无火候者也。

——《雪庵清史》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以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

沸速,则鲜嫩风逸。 沸迟,则老熟昏钝。故水入銚,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息其老钝。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

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乃得点沦之候耳。

茶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

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然后泻啜,则乳嫩清滑,而馥郁于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甘醇,三巡则意味尽矣。……初巡为袅袅婷婷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所以茶注宜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馥尚留叶中,尤堪饭后供啜漱之用。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

——许次杼《茶疏》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黄山谷集》

☆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酾不宜早,饮不宜迟。酾早则茶神未发,饮迟则妙馥先消。

——张源《茶录》

☆茶入口,先须灌漱,次复徐啜,俟甘津潮,乃得真味。若杂以花果,则香味俱夺矣。

饮茶宜凉台净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

饮茶宜翰卿墨客,缁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超轶世味者。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徐渭《煎茶七类》

☆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熊遇明《岕山茶记》

☆茶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茶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

——冯可彬《岕茶笺》

☆凡花之奇香者,皆可入汤。芙蓉可为汤,牡丹、蔷薇、玫瑰、桂、菊、之属,采以为汤,亦觉清远不俗,但不若茗之易致耳。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以烹饮。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抢之亚也。又或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

——谢在杭《五杂俎》

☆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尝笑时流持论,贵嘶声之曲,无色之茶。嘶近于哑,古之绕梁遏云,竟成钝置。茶若无色,芳冽比减,且芳与鼻触,冽以舌受,色之有无,目之所审。根境不相摄,而取之于彼,何其悖论耶,何其谬耶!——《六研斋笔记》

☆松萝极精芳者方堪入供,亦浓辣有余,甘芳不足,恰如多财贾人,纵复蕴藉,不免作蒜酪气。——《紫桃轩杂缀》

☆茶宜精舍、云林、磁瓶、竹灶、幽人雅士、納子仙朋、永昼清谈、春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徐文长《秘集致品》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宜以灌蒿蕕,罪莫大焉。饮者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煮泉小品》
    ☆汤者,茶之司命……如美人,如古法书名画,度可着俗汉手否?——汤临川《题饮茶录》

☆良宵晏坐,篝灯煮茗,万籁倶寂,疏钟时闻,当此情景,对简便而忘疲,彻衾枕而不御,一乐也。——闵元衡《玉壶冰》

☆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抢。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续茶经 【清】陆廷灿 茶之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二百九十一卷
怎么煮老白茶
時間陳釀老茶,是最美的意外
普洱茶的泡法流程,这5个步骤值得牢记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