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科技的影响

原创2022-07-10 00:57·大鱼深水

中国拥有着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基本上都是中国创造的,15 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 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 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 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但我不赞同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观点。以下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进行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萌芽,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 更是达到了科技的顶峰。直到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 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贡献了力量,也使郑和能够七下西洋;而火药的发明更是为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奠定了基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中国的科技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对此,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才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要想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儒学曾被误解为科学的对立面,曾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炮轰的对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并不天然排斥科学, 其核心是和谐, 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天地万物自然的和谐, 排斥一支独秀, 各自发展,也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值所以能够长久流传, 就在于它具有开放的质性和特色。这种开放, 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创造。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的文化。如儒学可以实现现代与古代的交融 、最新与最旧的统一其根本在于儒学本身有兼采众长的精神,因而有“ 永久存在的性质。”“ 惟有从吾国儒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精神,可以集合众家之说,而汇为一大洪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世代相传、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科学的、实用的文化,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思想之源。从现代系统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观为基础,属于绝对的整体论的系统观念,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字宙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服从于宇宙整体的总规律,即自然天命。这一规律支配着非生命世界与生命世界,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甚至支配着人与神,但它只属于宇宙总体。[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2]其中儒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提倡“求道、为学、致用”。孔子之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孔子讲“博学”,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 述而》)。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学习社会文化,学习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也要学习自然方面的知识,成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论语 述而》)。这里的“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实际上包括了古代的数学知识。

传统的儒学把科技知识包容其中,不仅重学,也重视自然知识,包容科技,十分重视对于科技著作的研究。孔子和其学生所整理、研究和撰写的《夏小正》、《禹贡》、《月令》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科技著作;《诗经》、《尧典》、《周礼》等也都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先秦儒学的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成果,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科技的知识基础。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说:“在历法领域中,数学在社会上属于正统的儒学知识的范畴。”[3]儒学重继承、重传统,使得大量古代优秀的经、史、子、集以及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经典得以保存、继承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成为可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自我更新、不断完善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儒家文化是核心内容,汉唐两宋时期,儒家文化占有绝对的学术统治地位,其中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交流的主要渠道,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隋唐时,中国与中近东、印度、日本、南洋群岛的联系大大加强,商人、使臣来往不绝;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扬帆航驶,大队的骆驼、马匹奔驰在丝绸古道之上。在唐朝时,留学于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就多达五六百人,到宋代时,高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留学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开封输送。[4]

同时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丝绸、瓷器西传,印度、中亚文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从服饰、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科学、历法、数学、医药,到各种宗教、物产纷纷等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同时在面对西方文化强有力的挑战中,近代知识界通过反省和思考,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的辛勤努力,使得近代文化在各个专门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生成, 新的研究方法不断产生。学者们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陆续建立了若干门新学科。

传统文化在近代, 不仅得到很好地继承发扬, 更通过严峻地审视和批判, 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 《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的 67 年中(1578 年~1644 年)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 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 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罕见的。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板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下逐渐形成发展的。它是以中央封建专制制度为主体,长期封闭,短期开放的中外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不利于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缺乏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精神,正是基于封建专制,人才和思想都难以创新,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群体而忽视个性,重伦理、轻自然,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另外,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封建主义造就了中国科技发展重实践技术轻科学理论的特点。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代传承,绵延五千年,没有西方式的文化断层,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脉相承,华夏文明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可分割。儒家文化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很多本土或外来的文化,并融人自身发展完善。儒学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吸收了道家和佛教普天济世的内容,使儒家文化更易于接受,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襟,接纳、包容、吸取和消化各种外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我们决不能否认我们传统文化精华,因为那是我们科技进步的依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的气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虽然都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和内容,但如今都在不断的交融我们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即他们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应该抱有一种辩证的思想,批判、选择与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摒弃古今中外一切腐朽的东西,经过辨证的综合,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必须发扬并继承中国传统中的优秀精神内涵,把握新的历史机遇,以应对新的挑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传统与科技
必修三1--2
历史复习(12)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传统科技为何会在明代由盛转衰?
20140912世纪大讲堂 儒学与当代中国(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