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中“死而不亡”的秘密:肉体虽死,精神不朽

“死而不亡”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并非说人可以长生,而是说对于那些对人类社会有过大贡献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虽然肉体死了,但精神不亡,千古流芳,所以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长寿,乃至永生。

一、道德经这句话让我想起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

老子《道德经》中“死而不亡者寿”的观点和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所写的诗歌《有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肉体的活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要不怎么会有行尸走肉、尸位素餐这样的说法。真正意义的活是即使自己死了,他的精神、行为也能够影响许多人。

二、死而不亡是精神胜利法吗?

有人批判老子《道德经》“死而不亡”所提出的肉体虽死,真我永存的这一观点宣传的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唯心主义。很明显这些人没有搞懂什么是精神胜利,鲁迅作品中的阿Q是一种精神胜利,是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反老子的观点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老子这一观点是积极的、向上的,激励人加强精神修养的正能量。

三、老子的观点不是宣传长生论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长生论”,也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当然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肉体乃至灵魂的长寿。

梁启超先生对老子《道德经》这句话有深刻的理解,他曾说过: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即便他的肉体消失了,而他的学说、思想、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四、不失去根本就可长久

对老子“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的理解应该结合上一句“不失其所者久”,两句话互文修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不失去根本就可以长久保全,死了但不亡,这就是长寿。这也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齐物思想,老子认为人与”道“合一,便可不失根本,死而不亡。按照这个逻辑,“死而不亡者寿”可以解释为——不失去根本,通常指“道”,便可以长久。

小结:

老子《道德经》死而不亡者寿,透露的是一个“死而不亡”的秘密:肉体虽死,真我永存。这里的真我不是精神胜利,也不是长生论,而是一种激励人加强精神修养的正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道德经》解读7:天长地久
“长寿”的秘诀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为问道玄音「对话老子」
长寿之秘密:慈俭和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