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叔本华:面对苦难,肯定生活的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题记

生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许你会认为,生活的真相是残忍的、是丑陋的。又或许你会认为,生活的真相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是一直存在着,等待人去认识和发现……

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很难否认的一点是: 生活着,就必然会有苦难。这是我们生存无可回避的事实,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苦难,快乐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生存所必然的苦难,最终将我们引入哲学困境: 面对苦难,我们是否能够肯定生活的意义。

对于人类生存普遍存在的苦难困境,纵观人文史,不仅是哲学家争相进行解析,在文学领域,作家们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寻。

作家中,代表之一,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中,作者通过多个人物的生命经历,通过他们关于灵魂、罪与审判的对话,对他们生活中固有的苦难进行文学试验和审视。正如 鲁迅的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通过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审视尼采和叔本华分别在 《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 )和《论世间苦难》(On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中提出的对于苦难的思考及应对方式的可行性。

《卡拉马佐夫兄弟》手稿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叛逆”一章中,无神论者伊凡宣称他不接受神造的世界,并对他的弟弟阿辽沙的信仰进行了多次反击,伊凡讲述无辜儿童遭受到的悲惨命运,他说:“假如魔鬼并不存在,实际上是人创造了它,那么人准是完全照着自己的模子创造它的。”

接着,伊凡举了很多例子,以此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人类堪比魔鬼。他反问阿辽沙,上帝会为这些无辜儿童所经受到的苦难提供什么帮助呢?难道无辜儿童遭受苦难应该成为自由意志的代价吗?“他们为什么也应该受苦,他们为什么要用痛苦去换取和谐?……那么显然这个道理并非来自这个世界,而是我所无法理解的。”伊凡对阿辽沙的信仰进行严厉谴责, 换言之,面对如此可怕的苦难,我们如何去肯定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伊凡看来,这样的代价太高了,他无法接受,他宁愿去反抗这样的创造者。作者通过伊凡,对存在的本质作出极大批判,这种批判不局限于个人痛苦的单纯感受,而是去质问一个人如何在普遍的苦难中肯定生活的意义。正是这种怀疑,伊凡争辩道,对于一个允许残害小小的生物,去建筑人类命运的大厦的建筑师,我们要不要答应去做呢?他说:“如果儿童的痛苦超过了为真理付出代价所必需的痛苦,那么我抗议真理不值得这样的代价。” 伊凡再一次为整个人类提出了难题,我们如何才能在这样残酷的世界中坚持下去?

尼采

关于这一难题,尼采在“最大的重负”一文(来自《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第四章结尾)中,通过提出永恒轮回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尼采写道:

“最大的重负一一假如在某个白天或某个黑夜,有个恶魔潜入你最孤独的寂寞中,并且对你说:'你这种生活,如你目前正在经历的、往日曾经度过的生活,……你将来还会无数次的重复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体,都必将在你身上重现,……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与它相比,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罢了!’……你还想要它,想要无数次吗?……”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最大的重负”,即永恒轮回。就像伊凡反抗我们存在的本质一样,尽管我们存在苦难,你是否会 “热切地渴望”而不是无限反复地过这种生活。

提香《西西弗斯》

尼采在这里以一种思想上的实验,引导人们检查自己必须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才能“达成”与恶魔的交易。正如尼采所说,为了达成这样的交易,“你必须让自己以及生活变得足够好”, 如果一个人以生命无限重复的状态活着,那么他肯定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因此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会给行为赋予一种通常不会考虑的严肃性。

然而,就像伊凡提出的那样,如果明知世界的永恒回归将包括无辜儿童的无尽痛苦,你真的能达成协议吗?或者让你如徒劳而痛苦的建筑师一样邪恶,你真的能做得到吗?当然, 如若你的确像尼采所说的那样,也许你会将这种灾难的感知,置于无限宇宙的壮丽中,灾难也会因此变得微不足道。

虽然这种乐观的主张不一定是接受永恒轮回概念后的结论,毕竟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了无限的责任,但行动的结果必须与其对永恒的渴望保持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尼采的思想实验超越了单纯的假设意义,实际上它深入到了我们存在现实的核心, 即我们作为个体需要如何理解我们的形为,尼采将其看作落在无限存在海洋中的鹅卵石,随着涟漪起伏并无限地向外扩展。

叔本华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观点较为一致的是 叔本华,在 《论世间苦难》(On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一书中,他阐述了意志及其表现是如何导致了我们存在的苦难, 这与尼采的解决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叔本华写道:“除非苦难是生活的直接和直接对象,否则我们的存在必然完全无法实现其目标”。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难争论的问题,有时我们似乎活着只是为了受苦, “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巨大痛苦源于与生活本身密不可分的需求和必需品”。

对比大多数哲学家所宣称的苦难本质上是消极的观点,叔本华认为苦难并非消极,他写道, “苦难是积极的”,这体现在对生存和存在意志的肯定上,在其积极性中呈现苦难。因此,我们感到的任何满足都意味着 “某种欲望得到满足,某种痛苦状态结束”。痛苦的状态,更广泛地说,是我们不断的意愿, 我们的欲望本身迫使我们陷入生存的磨难。

在他的文章中,叔本华问读者是否愿意采取即刻满足欲望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理解我们的存在尤其重要。叔本华认为,在这样一种圆满的状态下,人们会“无聊而死或上吊自杀;又或者会出现战争、屠杀和谋杀;以致最终人类会给自己带来比现在自然所能承受的更多的苦难”。 也许苦难对于我们确实是必要的,即使我们获得了满足,我们也会以残酷本性的一面,试图摧毁这种满足。

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著作 《地下室手记》中,也进行了同样的思想审视。他以一种比叔本华更为丰富的方式来假设:

“对于人这种天赋如此古怪的生物,又能期望什么呢?即便你们把人世间所有的幸福全都倾泻给他;即便把他们由顶至踵全都淹没在幸福之中,只有一些吐出的小气泡在幸福的水面晃跃;即便给他极其富足的经济生活,使他除了睡觉、吃甜饼,以及操心着全世界的历史不致中断以外,再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即便这样,他也仍是那样的人,依然会只是由于忘恩负义,只是由于恶意诽谤,而干出卑鄙肮脏的事情。”

如果人类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即众所周知的“牡蛎”一般的存在——一种由持续的味觉体验组成,不存在任何痛苦和苦难,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又会怎样做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回答:“我相信,对我们的天性有一个相当准确的评估,那人会出于纯粹的忘恩负义,纯粹的怨恨,男人还是会给你玩一些讨厌的把戏。他甚至会拿他的蛋糕冒险,并故意渴望最致命的垃圾,最不经济的荒谬,只是为了在所有这些积极的善意中引入他致命的幻想元素”,我非常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们本性的描述,我们作为人类,会拒绝这种无聊而只是令人愉快的存在。我们身上有某种 “致命的幻想元素”,它迫使我们走向苦难,也许在此种元素中, 在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自我毁灭中,我们存在的意义才是真实的,也才具有着某种救赎式的的尊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详细阐述了致命元素的必要性,我们会毁掉这个幻想,“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男人仍然是男人,而不是钢琴的琴键”。 这为叔本华提供了一个多少令人满意的答案,即我们给自身带来的苦难,确实定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意义, 存在本身就需要苦难,因为这是我们反对确定性的立足点。 因此,生命的意义不是驳斥苦难,而是由苦难来定义。

参考书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耿济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M],臧仲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3.(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德)叔本华:《论世间苦难》[M],刘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叔本华~人生常态
哲学是什么?这篇文章能让你爱上哲学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尼采
趣读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行人呓语《古诗十九首》】之三十四: 浮思䋈语之 ——《古诗十九首》印迹“整幅生命之画”的心灵搏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