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悖论:思维的魔方——陈波教授在上海大学·东方讲坛的演讲


思想者


思想者小传

    陈波 1957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著有 《逻辑哲学导论》、《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学十五讲》等,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逻辑学读本》等,主译《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当代语言哲学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学术成果先后获“金岳霖学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什么是悖论?广义地说,“悖论”是指与公认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题,或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荒谬的理论等。

    最早的悖论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他提出了说谎者悖论的最初形式:“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若他的话为真,由于他也是克里特岛人之一,则他说谎,故他的话为假。若他的话为假,则有的克里特岛人不说谎,他可能是不说谎的克里特岛人之一,故他的话可能是真的。这被载入《圣经·新约》的《提多书》中,因而在西方世俗社会和学术界都很有影响。此后,对悖论的研究一直绵延不绝,至少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一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悖论的研究,一是从19世纪末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悖论研究。

    具体地说,“悖论”至少有以下4种含义:

    (1)违反常识,有悖直观,似非而是的真命题,如所谓“无穷小悖论”和“伽利略悖论”。

    (2)与公认的看法或观点相矛盾的命题或原则,似是而非,但其中潜藏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如著名的“芝诺悖论”和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

    (3)从一组看似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一对自相矛盾的命题,它们与当时普遍接受的常识、直观、理论相冲突,但又不容易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这时我们称导出了悖论,如康托尔悖论、理查德悖论。

    (4)从一组看似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似正确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一个由相互矛盾的命题构成的等价式,如“强化的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

    我本人对悖论持比较宽泛的理解:如果从看起来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导出了悖论。

    关于悖论,我想指出两点:第一,悖论很好玩。它们已经成为某种形式的思维魔方,老少咸宜,构成智力的挑战,激发理智的兴趣,养成思考的习惯,孕育出新的创造性理论。第二,悖论又很难玩。精确地理解悖论,需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悖论更不容易,因为悖论表明:我们思维中某些最基本的概念出了问题,我们思维中某些最根本的原则遇到了麻烦。当试图消解悖论时,我们发现: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消解方案会产生很多意料不到的后果,有些后果甚至比所要消解的悖论更讨厌。这既是悖论的难解之处,也是它们的迷人之处。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组著名的悖论。

扰人的二难困境

    首先,我想谈谈有关上帝的二难困境。按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上帝至少有下列实质属性:

    唯一性:只有一个上帝。

    全能:上帝的能力是无限的。

    全知:上帝是无所不知的。

    道德完善:上帝是有爱心的、慈善的、仁慈的和正义的。

    必然存在:不像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事物,上帝不会获得存在,也不会停止存在。

    创造性:上帝创造世界并且维持它的存在。

    人格:上帝不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力量或者能量的源泉,他有理智、理解力和意志。

    从古至今,从来就不乏深刻的思想家对这样的上帝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有人对宣扬上帝全能的神学家提问:全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并做了下面的推理:

    P1.如果上帝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则他不是全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举不起来;

    P2.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则他不是全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不能创造;

    P3.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C.所以,上帝不是全能的。

    请大家想一想,上面的石头推理能够证明上帝不是全能的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

    假设问一个男人:“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这是一个 “复杂问语”,预设了“该男人过去常打老婆”,所问的只是 “他打老婆的行为是否停止?”类似地,可以把这个问题置换成另一个更显然的问题:“上帝能不能做一件他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中,已经预先安置了一个逻辑矛盾:如果上帝真是全能的话,就没有一件事情是他自己不能做的;再问他能不能做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若回答“能”,则意味着“有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若回答“不能”,似乎也意味着“有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这都等于说“上帝不是全能的”,都与“上帝是全能的”这个出发前提相矛盾。所以,该提问本身是不合法的,石头推理不能证明“上帝不是全能的”。

    上面的分析似乎很有道理,但也可以有别的分析。石头推理的问题不在该提问本身,而在于前提P2。若回答 “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确实预先假设了“有这样一块石头”;不过,若回答“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却没有预设“有这样一块石头”,因为我们可以解释说:上帝之所以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是因为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后者的存在违背了预先假定的上帝的全能性。既然石头推理的前提P2有问题,故该推理不成立,结论“上帝不是全能的”仍然推不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石头推理真的不成立,我们也仍然面对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如何想出别的方式去证明上帝不是全能的?如何去跟上帝的信仰者讲理?或者更一般地说,理性和信仰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像德尔图良(145—220年)所主张的那样:“因为荒谬,所以信仰”,从而把信仰完全排除在理性的范围之外?还是像安瑟尔谟 (1033—1109)和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那样,尽可能在理性范围为信仰去辩护?这些问题在当代宗教哲学中得到了认真的思考。

模糊性:连锁悖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麦加拉学派就提出了如下三个疑难:

    (1)秃头:头上掉一根头发算不算秃头?不算!再掉一根呢?也不算!再掉一根呢?还不算。再掉一根呢?……因此,无论掉多少根头发,即使所有的头发都掉光了,也不会造成秃头。

    (2)谷堆:一粒谷算不算谷堆?不算!再加一粒呢?也不算!再加一粒呢?还不算。再加一粒呢?……因此,无论加多少谷粒,即使加1万颗谷粒,也不会造成谷堆。

    (3)一整袋谷子落地没有响声:如果1粒谷子落地没有响声,2粒谷子、3粒谷子落地也没有响声,如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也不会有响声。

    这类疑难被叫做“连锁悖论”。

    与它们类似的,还有“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是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在当上国王之前,他曾驾船率人前往克里特岛,成就了一些英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他,一直维修保护那艘船。随着时光流逝,那艘船日渐破旧,人们开始是更换了船上的甲板,一直到最后更换了它的每一个构件。这时候,人们发出疑问:更换了全部构件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忒修斯之船”的悖谬之处在于:

    (1)如果一艘船仅有部分构件被更换了,那艘船仍然是原来那艘船。

    (2)如果一艘船的全部构件都被更换了,那艘船不再是原来那艘船。

    (3)根据(1),如果我们每一次只更换那艘船的一个构件,在单次更换后,那艘船仍然是原来那艘船,直到最后一次更换时仍然如此。

    (4)根据(2),到最后一次更换时,该艘船的所有构件都被换掉了,那艘船不再是原来那艘船。

    (5)矛盾:被更换了全部构件的那艘船既是原来那艘船,又不是原来那艘船!

    我想指出两点:

    第一,连锁悖论给我们的教训是:微小差别的不断累积和放大,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别。试考虑三个数:0.9,1,1.1,后两个数与前面数的差别只有0.1。若让每个数与自身连乘10次,0.9变成了0.31, 1仍然是1,1.1变成了2.85,它是0.31的近10倍,1的近三倍。差距就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当心生命过程中的每一步:小胜有可能积成大胜,小过有可能铸成大错!

    第二,这类悖论与所谓的“模糊性”或“模糊谓词”有关。模糊谓词在日常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大的”和“小的”,“高的”和“矮的”,“美的”和“丑的”,“富有的”和“贫穷的”等。我们通常所遵循的“排中律”、“二值原则”对于模糊谓词明显不成立。排中律说:对于任一个体x和任一谓词F,x或者是F或者不是F;二值原则说:对任一语句P,P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我们通常所奉行的逻辑学、语义学和认识论都是以排中律和二值原则为基础的。但它们在像“秃头”、“谷堆”和“美丽的”等模糊谓词这里却遇到了麻烦:因为我们找不到确切的界限,去一刀两断地区分“秃头”和“非秃头”、“谷堆”和“非谷堆”、“美丽的”和“不美丽的”等。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去修改标准的逻辑学、语义学和认识论?修改或不修改的理由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后果?关于这些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使“模糊性”成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芝诺悖论和无穷之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4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论证,史称“芝诺悖论”,这里仅谈其中两个:

    (1)二分法。假设你要达到某个距离的目标。在你穿过这个距离的全部、达到该目标之前,你必须先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此前,你又必须穿过这一半的一半;此前,你又必须穿过这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以致无穷。由于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多个点,你甚至无法开始运动,更不可能达到运动的目标。

    (2)阿基里斯追不上龟。奥林匹克冠军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乌龟先爬行一段距离,比如说10米。在阿基里斯追上乌龟之前,他必须先达到乌龟的出发点。而在这段时间内,乌龟又爬行了一段距离,比如说1米。阿基里斯又要赶上这段距离,而此时间内乌龟又爬行了一段距离,比如说1厘米。于是,阿基里斯距乌龟越来越近,但永远不能真正追上它。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用常识和直观去反驳芝诺悖论。作为哲学家,芝诺肯定是聪明人,他不会否认感觉层面的运动。他所诧异的是:像运动这样神奇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诚如恩格斯所言,芝诺悖论并不是在描述或否认运动的现象和结果,而是要说明和刻画运动如何可能的原因,即如何在理智中、在思维中、在理论中去理解、刻画、把握运动!

    芝诺悖论还涉及一个更困难的问题:如何在思维中去理解和把握无穷?芝诺本人否认无穷数列和无穷量的真实性。他认为,如果你能表明某个东西涉及无穷,你就可以证明该东西不存在。请注意上面“二分法”论证中关键的一步:“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多个点”。确实,无穷有其奇妙和难解之处,它曾经困惑了一些时代最优秀的大脑。再举两例:

    (3)伽利略悖论。通常认为,整体在数量上大于或多于部分。但伽利略发现,假如自然数序列无限延伸,自然数序列与其平方数的序列之间能够建立一一对应,即自然数与作为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平方数一样多:

    1, 2, 3, 4, 5, 6,… n,…

    1, 4, 9, 16, 25, 36,… n2,…

    伽利略对此现象迷惑不解,他和后来人在很长时期内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4)无穷小悖论。17世纪,牛顿、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其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无穷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遭到了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猛烈攻击:在牛顿理论中,无穷小有时候像0,如做加项可以消去;有时候又不像0,如可以做分母。贝克莱嘲讽说,无穷小量就像一个“飘动不居的幽灵或鬼魂”。这被叫做“无穷小悖论”,据称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连大数学家希尔伯特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无穷!没有任何其他的问题曾如此深刻地触动了人类心灵;没有任何其他观念曾如此有效地刺激了人类理智;也没有任何其他概念比无穷的概念更需要加以澄清。”

逻辑-数学悖论及其他

    前面提到的“罗素悖论”,由当时才20多岁的伯特兰·罗素在1901年发现。这个悖论只涉及“集合”、“集合的元素”等简单概念。可以用自然语言复述如下:

    把所有集合分为两类:一是正常集合,例如:所有中国人组成的集合,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所有英文字母组成的集合。这里,“中国人的集合”不是一个中国人,“自然数的集合”不是一个自然数,“英文字母的集合”不是一个英文字母,故这类集合的特点是:集合本身不能作为自己的一个元素。二是非正常集合,例如:所有集合所组成的集合,所有抽象东西的集合。这里,“所有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集合,“所有抽象东西的集合”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故这类集合的特点是:集合本身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元素。现假设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一个大集合S,那么S本身究竟属不属于S?或者说S究竟是一个正常集合还是一个非正常集合?如果S属于自身,则S是非正常集合,所以它不应该是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的集合S的一个元素,即S不属于它自身;如果S不属于它自身,则它是一正常集合,所以它是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的集合S的一个元素。于是,得到一个结果:S属于S自身当且仅当S不属于S自身。悖论!

    1902年6月,罗素给德国数学家兼哲学家弗雷格写了一封信,告知了这个结果。弗雷格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在他即将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二卷末加写了“跋语”,报告了这个悖论。

    后来,罗素对这个悖论做了更通俗的表述:假设某村庄有一位理发师,他规定:给并且只给本村庄中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他究竟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按照他的规定,他不应给他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也按照他的规定,他应该给他自己刮胡子。由此得到悖论性结果:他给自己刮胡子当且仅当他不给自己刮胡子。这被叫做“理发师悖论”。但是,人们可以很容易找出摆脱此悖论的途径:或者这位理发师不是该村村民,他提出的规定对他本人不适用;或者是该村村民,则有两种可能性:他颁布了一条自己无法执行的规定,等于说了一句像“我能够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样的疯话;或者,她是一位女士,不必给自己刮胡子。在其他悖论的情况下,常常不那么容易去否定导致悖论的某个前提或结论。故理发师悖论与“罗素悖论”无法相提并论。

    还有许多类似的悖论,它们涉及逻辑学、集合论和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类、集合、元素、属于关系、基数、序数等,统称“逻辑—数学悖论”。

    此外,还有一类“语义悖论”,这类悖论与许多语义学概念,如意义、指称、外延、定义、满足、真、假相关联。

    如前所述,从埃匹门尼德所说的“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为真,能推出它为假,但从它为假却不能必然推出它为真。公元前四世纪,有人将其改述为“强化的说谎者悖论”:一个人说了唯一一句话,即“我正在说假话”。可以推知,这句话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假的。悖论!

    说谎者悖论在当时就引起广泛关注。据说,科斯的斐勒塔潜心研究这个悖论,结果把身体也弄坏了,瘦骨嶙峋,为了防止被风刮跑,不得不在身上系上铁球和石块,但最后还是因积劳成疾而一命呜呼。

    欧洲中世纪逻辑学家研究了说谎者悖论的许多变体。仅举一例——“明信片悖论”说明之。一张明信片的一面写有一句话:“本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真的。”翻过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本明信片正面的那句话是假的。”无论从哪句话出发,最后都会得到悖论性结果:该明信片上的某句话为真当且仅当该句话为假。明信片悖论可以扩展为转圈悖论,如:苏格拉底说“柏拉图说假话”,柏拉图说“西塞罗说假话”,西塞罗说“苏格拉底说假话”。苏格拉底究竟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初看起来,上面所谈到的这些悖论近乎一些违背常识和直观的 “胡说八道”,好像一只猫咬着自己的尾巴乱转,最后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和研究它们?我列出如下一些理由:(1)悖论以触目惊心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看似合理、有效的“共识”、“前提”、“推理规则”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在某些地方潜藏着风险。揭示问题总要比掩盖问题好。 (2)通过对悖论的思考,我们的前辈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它们各有利弊。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再思考,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由此激发出新的智慧。 (3)根据悖论的不断发现和解决去重新审视和叙述科学史和哲学史,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视角。(4)对各种已发现和新发现的悖论的思考,可以激发我们去创造新的科学或哲学理论,由此推动科学的繁荣和进步。(5)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悖论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可以养成一种温和的、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从而避免教条主义和独断论。这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有利于科学、社会和人生。

    让我们偶尔也玩一玩“悖论”这类思维的魔方吧,以锻炼智慧,提升境界,修养身心。

    (作者根据2012年4月20日演讲录音稿修订,本报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解释“上帝能否创造一个他搬不动的石头”的悖论?
7个会让人抓狂的悖论,1+1=2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逻辑证明
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三大悖论,极度烧脑,你曾考虑过这些问题吗?
对“悖论”的思考
五个极度烧脑的哲学悖论
上帝能不能造出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