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自信︱触目惊心:传统文化是怎样被一步步丢掉的?

前言: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大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多次对文化自信展开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他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其实不瞒大家说,文化自信这个词,在三个自信提出之初,我就开展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了。

一直以来,我深刻地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更加地博大精深,对于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依然有它切实的指导意义。以前我就撰文指出,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几千年沧海桑田后,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现在为什么要提文化自信?

个人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失去了文化自信

一方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甚至是一无所知,而盲目地全盘西化,认为西方的文化比中国要先进,甚至认为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要好。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迅猛发展,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确立了今天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在这种现实面前,我们很多人迷茫了,困惑了,怀疑了,逐步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为什么会失去文化自信,在我看来,关健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一步步被人为地丢弃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

我的理解,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数千来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智慧结晶,涉及治国理政、军事外交、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个人修养、求知探索等各个方面的思想理论的总和。如先秦以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孙子、扁鹊、列子、庄子、鬼谷子、张仪、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荀子、韩非子、吕不韦为代表人物的诸子,和以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等学术派别为代表的百家,及其学术思想,此外还有汉代以后的董仲舒、王充、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曾国藩、梁启超等思想家及其学术思想,等等。

广义上的传统文化,指的是自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所有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等。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我这里要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狭义层面上的。下面,我试着以历史为脉络,浅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是怎么被一步步丢弃的。

先秦时期,也就是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是传统文化史上发展最为繁荣、思想最灿烂的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思想熠熠生辉,各个流派的思想大家比比皆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诸子百家,绝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

秦始皇时期,“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消灭了许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毁坏了部分思想精华。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第一次大灾难。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原本有六经,六经之一的乐经自此失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扼杀了各家思想,将国人的思想领域禁锢在儒家一家。为什么独尊儒术,有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考量,为统治阶层服务。鉴于此,知识界有了"书不诵秦汉以后”的说法。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第二次大灾难。

自此以后,儒家思想被树立为正统思想,在思想界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其他各家再难登政治舞台,基本上杜绝了发扬光大的可能。同时,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统治地位,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删改,没有完全继承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比如汉朝时候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传播,至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对传统文化之一——儒学的继承和革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佛教和道教从这个时期开始盛行,这是传统文化经受的考验和磨难,不能算灾难。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本是外来文化,它能被中华民族接受并广为传播,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两宋时期,由于较为宽松的政治和学术环境,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周敦颐、张载、邵雍、两程(程颢、程颐)创立的新儒学,即理学思想,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儒学思想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熹

南宋的朱熹,把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并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史称“四书”,被列入官方科举考试指定的标准教科书。同时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其思想被称作官学,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正是由于周敦颐、张载、邵雍、两程(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大家的出现,才会有后来的史学家陈寅恪关于“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和两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战乱多,二是思想大家多,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两个巅峰时代就是这两个时期。

王阳明

宋代以后,不得不提的是明朝中期的王阳明。他创立了心学,再一次把儒学发扬光大。他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即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要通过行来表现,行是知的外在体现。举个例子来说,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应该尽孝,但在现实生活里,只有一部分人能切切实实达到孝的要求,这部分人就是“知行合一”,光说(知)不练,只会耍嘴皮子,不是真正的“知”。个人认为,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顶峰,自阳明先生后,再无逾越者。只可惜,后人非但没有继承和宏扬,反而被日本人学去了。迄今最著名的“王阳明”研究者冈田武彦,是日本人。

元朝和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中华历史上仅有的落后的游牧文明统治更为高级的农耕文明的王朝。传统文化在这两个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戕害,甚至呈现了严重的倒退,尤以清朝为盛。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文化落后(野蛮)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思想上掌控文化繁荣(文明)的中原人民,采取了愚民政策,在政治上保持持续高压态势,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一方面,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能入主中原,多少让很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动摇。

清朝大兴文字狱,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开历史倒车。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的第三次大灾难。

清朝后期,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华民族陷入到持续一百多年的深重苦难之中,彻底动摇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本来,由于清朝长期实行的严苛文化管控,传统文化到清朝中后期主要剩下了封建礼教和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西方的入侵和他们展示出来的机器力量,更是让传统文化的处境雪上加霜。从此之后,传统文化日渐萧条。这是传统文化经受的第四次大灾难,几乎是灭绝性的灾难。

痛定思痛后,洋务运动兴起来了,提出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观点。这里面有振兴民族的考量,但也体现了文化的不自信。我认为并不完全适合当时的国情,或者说已经太晚。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优点是包容,吸引外来文化来改进自己的文化。但清朝立国两百多年,连自己祖先的文化都没能包容,能包容外来文化吗?闭关锁国,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这时候起,“崇洋媚外”渐渐地成为一种主流社会价值,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的中国和它的人民。我们几乎彻底丧失了文化的自信,转而一味地抱西方的大腿。

清朝灭亡之后,1915年,胡、陈、鲁、钱、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口号是“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放在当时来看,是进步的体现,他们主要反对的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封建礼教和君权,借以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其结果是终结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但其局限性和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也是明显的。他们中的某些人,和另外一些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竟然提议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还振振有词地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虽然汉字最后保留了,但这场激进的运动,直接造成了近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全面丧失文化自信。这个时期以后出生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何谓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经受的第五次大灾难,几乎连根拔起的灾难。

在我看来,他们提出的三个“反”的口号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错误的,如果不是蹭热点的嫌疑,就是他们没对传统文化作过思考和研究。应该是反封建才对。单说一个孔教,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人,那个时候还不是封建社会,他的思想并不能说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孔子尊崇的礼是周礼,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周礼是什么,我没做过研究,但肯定不是清朝时等级森严,掣肘严格的封建礼教。

再后来,“之乎者也”成了迂腐的象征,被人耻笑,尽管笑的人什么也不懂;传统文化造诣不深的老师们,就像教英语一般,硬生生地给学生们灌输着文言文枯燥的一面,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推向了与人们对立的那面。

再后来,美国大片,日本的动画片和爱情动作片,韩流,国外流行音乐等各式各样的外国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地沟油炒出来的,但我们乐此不疲。我们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知道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思考问题的人越来越少。

我并不是一个盲目排外分子,西方的文化当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个人认为,西方的文化里好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西方的历史,还有科技,以及许多传世不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忽略了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甚至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文化自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用毛泽东一句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传统文化在中国12
用儒学来治国平天下,对于中华民族是福是祸?
文化瑰宝,中华文学!
学者:重建儒学现代学科地位是实现文化自觉的第一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