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到底指的是什么?妥协便是中庸吗?妥协和中庸有何异同?

个人理解,中庸的本质是目标而不只是手段、过程,妥协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常用手段,但达到目的有时需要走极端。如此听上去好像没有原则,其实不然,达不到目标原则又有什么用?儒家就是实用主义哲学、圆通学。死板的原则往往是虚伪的宗教教条,比如说“不杀”,别人要杀你你也不杀?白痴才会左脸挨打送右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中庸之道最好最简单的说法,不愿别人如此对你你就不要如此对人,目标是不害人不主动伤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对什么人“怼”?孔子没有细说,也无法细说,取决于你和你的故事情节。

可见,儒学更侧重目标、目的。什么目标?大目标无非是和而不同,小目标无非是家和、单位快乐。啥叫单位快乐?按自己的智能本事衡量是否处于恰当的位置?当然这多半取决于你的欲望,很多人知足,知足也就是福、快乐。从你的位置出发,上下、左右是否满意?做到了这一点你实际上已经做到了孔子的要求。中庸就这么简单,不简单的是进取、不自量力地往上爬。

很多人不懂“中庸”,认为中庸是保守和稀泥,甚至把近代中国落后也归罪于中庸,是完全错误的。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有很高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什么是中庸?通俗说,如一杆秤,提秤绳,执两端,使之平衡。在中庸的天命章中,对中庸的解释为,“喜努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意思是在感情未发时保持理性谓之“中”,把感情恰当的表达出来为之“和”。中庸认为,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万物归其位兴焉。大自然的生态链环环相扣,一物失连,诸物失衡。中庸认为“道”发端于夫妻,终遍于天地”。家庭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使社会繁衍不息,代代传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乎子女品行德性与成长,直接影响社会,提出“絜矩之道”,以“孝悌忠信”治己育人,以中和求诸其身,其人正其家旺。中庸之道源于天道,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大自然赋予,强调至诚厚重。诚为天地本性:慱大,高远,光明,悠久。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故君子以诚为贵。诚能戴物,德配天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执两端,去恶扬善,是中庸的又一个命题。要“中和”,必须要和影响“中和”的各种行为作斗争,以法治乱,以暴制暴,在斗争中求得中和,践行中和。中庸并非无原则的妥协,有很强的斗争性,没有去恶扬善的能力,不可能实现中和。孔子说:君子行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行久矣。很多人不懂中庸,望文生义,认为中庸是消极无为,完全是对中庸的歪解。中庸是立世为人的至高道德标准,是正确处理消弥矛盾团结人至善领导艺术,是扶助正义反对邪恶的强大力量。“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就老子说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是用广义阴阳,狭义阴阳,个体阴阳组合起来分清楚一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功名利禄。任何一个人的功名利禄都有好的和坏的,好的叫份内福报,坏的叫份外福报。追求份外的福报就是追求灾难,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善终的。例如:有一个二十五岁的男子,一九九六开始做钢材生意。十年时间资产过亿。二00二年,有个肓派中庸高手劝他赶快离开钢材这个行业,因为所有的金属都是他的份外福报。此人不听,结果在二0一0年因癌症逝世。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把中庸就清楚了。请看:”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译文:因此,坚持放弃份外福报,即使是巨大的唾手可得功名利禄,也要象瞎子一样看不到,一点都不能谋取。这叫”无为”。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微”,译文:坚持追求和谋取份内福报,即使是微小的难以获得的功名利禄,也要努力去争取,一点都不能放弃”,这就是“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幸福人生准则,简称为道,即中庸。想想看,道家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不要说去贪污受贿,即使是通过劳动所得的都要分个份内和份外的,这就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庸就是指”无为而无不为”这个人文科学终级学问,这个学问是十六个圣人前仆后继共完成的,深奥抽象无比。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意思是:能够帮助一个人制订”无为而无不为”这个幸福人生准则的道家天下少有。中庸就是指《道德经》中的道。谁掌握中庸,谁就掌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制高点。

中庸是妥协吗?

中,是中华的古老智慧学。

中庸,以太极图表示,凡事都是阴阳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系统莫不如此,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总是落在两边这种,这种相对性,就是太板图中阴阳所要表达的。在这种相对之种,相对的双方经过矛盾斗争、运化,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个平衡的状态,具有相对双方的全部信息,故尔化出个稳态的全息的新的运化模式,在人的思维,经过矛盾的斗争、权衡就会做出一个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种新的层次的运转,在太极图中,用无极圈来表示,由此可知,中庸其实人人都会,儒学只是经过了提炼来宣扬中庸之道,这个新的层次的出现,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在佛法叫中道,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就是实相中道之法,运用这个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心识,深层的心理内容进行中道的观照,让无量的烦恼种子成为智慧,亦能够对宇宙当中一切有情的生命进行中道的观察,了知宇宙的实相。从上可知,无论是儒的中庸,还是佛法的中道,今天人们已经无法了解其真实之处,更加无法应用于现实。在佛家、儒家亦仅仅局限于少数顶级之士才能运用,可以肯定说,会用这种中的智慧的人,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中庸,不同于西人哲学的抽象,必须实证实践。如何来实证呢?道在平常中。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者。谓吾人既禀天然之性而为命。故有生于天地之间而为人。既以此性为形命之主。是则自有厥生以来。凡有食息起居。折旋俯仰。动作云为。乃至拈匙举箸。咳唾掉臂。无一事不是性之作用。何况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乃人伦之大事。岂又离此性外耶。盖此性本来光光明明。故谓之明。干干净净无有丝毫杂染。故谓之精。不与万物为侣。故谓之一。本来无第二妄念。故谓之至诚。率。顺也。谓顺此光明精一至诚之性。以之事君。则性忠。以之事亲。则性孝。以之处夫妇。则性和。以之待朋友。则性信。以之爱物。则同体。谓之性仁。以之处事。则一毫不差。各得其宜。谓之性义。以之处上下之分。截然不乱。谓之性礼。以之明鉴事物。一毫不谬。谓之性智。是则人生天地。处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以至忠孝和信仁义礼智。皆从性中流出。发现于日用当行之间。故谓之道。非离此性外别有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只这率性处便是大道。儒家的学问方法,会让我们平常的生活,变成体解大道生活,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生命进化的道场,这种方法,他没有说是宗教,也没有去拜鬼信神,但是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了解身心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这是人的根本教育,这不是宗教,却胜似宗教,西方的宗教能够让人们了解人与宇宙的真正关系吗?西方的宗教能够进化人的自身心吗?西方的宗教能够启开人内在妙德吗?

儒家的学说,能培养中正中和仁义的君子。

儒家的学说,在中华的文明史上至关重要,他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了许许多多中正中和仁义的大人、君子。

“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这就是“中庸”的基本概念。与妥协、和稀泥没有任何关糸。中好理解,不偏不倚谓之中,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都是中。只是庸不好理解,“不易谓庸”,易指变化。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物理学中,临界点是中,超过或低于临界点都会发生物理变化。水超过临界会由液态变气态,低于临界点会由液态变固态。哲理中的庸则指变化的幅度越小越好。因为“否终而泰”本身就是”易”的核心内容和做人做事的告诫。何况”中庸”中本身就包含有“合适”、“刚好”的意思。这是古时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古代哲人的一种处世智慧。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的“中”,即中正、合宜,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平常的意思。 “中”、“庸”合称,即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宋朝理学家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另一个理学大师朱熹则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类似于西方的契约精神,但远比契约更为宽阔,它是和自然万物达成妥协。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妥协与中庸没有关系。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讲的是性,道,教,和妥协没有什么关系。

天命可以理解为,一切你无法拒绝的,无法离开的,而你一定需要承受的。例如出生之前你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你生在那家,这是天定而不是由你决定。

天命就是被称作性,这个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一切都上天所为,没有人可逃脱,可以拒绝不受。

率:没有扭曲、非常自然、非常顺畅。也就是让我们顺从自然的法则,就是道。

修道就是为了圆满自己的本性,修道不能离开率性,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造化本质,能够引导人们去照见自身的本性。教就是教育我们如何了解性。通过修道明白了率性,进而可以知天命,也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了。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也就是万事万物各归其位,一切都符合天道的法则。和妥协没有关系,这里讲的知天命。

《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庸教我们的,通过自己发百倍的努力,发心去做任何的事情,没有不明,不强的。

明就是诚之,强就是固强。这里与佛家的发宏愿是一个意思,只有自己诚心祈求,然后发愿心,用自己的诚心的去实践,没有不明,不强的。

中庸主要就是让我们以诚之心,以强之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修习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智慧,明白天道之法,或者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或者成佛。明心见性的过程就是止观而生定慧的过程。

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就是不偏激,不极端;庸就是事物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这是中庸的本意。

二,中庸之道是个人修行的要求,为人处世要保持“无过无不及”,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知行合一,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致中和”的境界。

三,中庸之道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包括当时的统治者。但在历史过程中,中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四,现代汉语中,中有中间,普通的意思,庸有平庸,平凡的意思,中庸成为贬义。

五,所以,中庸应当是一种世界观,是说人应该坚持立场,尊重规律,实现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圆滑世故,折中妥协,随波逐流。

这是我个人对中庸的理解,谢谢!

鲁迅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在这里中庸便是妥协、保守、退让、不求上进之意。而这种心理从另一个角度看,便是出世之心。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儒家对中庸的解释。儒家思想特别注重待人接物的教养,对于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月牙山人在《中华心法》中的阐释是比较正面的: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建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饭要七成饱,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比如要宽容,就是人与人互动中情绪的表现量在中度。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但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度里还是可以修炼的。

“中”与“和”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
“和”和谐,对一切事物何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在“中和”的和谐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中”是人性的根本,“和”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知在其位了,万事万物就能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读《中庸》
《中庸》仅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吗?深度解读《中庸》的含义
《中庸》: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请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何解?_生活百科_中国雅虎知识堂
《中庸》思想简论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