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宝——玉器篇
userphoto

2023.06.09 北京

关注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石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余亦有水晶、玛瑙、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珊瑚等珍贵宝石制成的器物,品种齐全,工艺精湛。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白玉是一个特定的玉石品种,是白色软玉的特定名称。因为这种软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等地,所以常被称为和田玉。软玉因为所含矿物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导致颜色的不同,所以软玉又有白玉、青玉之分,另外还有碧玉、墨玉等因色而命名的软玉品种。白玉是软玉中最为珍贵的玉石品种。软玉的质地十分细腻,用手触摸有滑感,它是由粒径小于0.01毫米的纤维状透闪石—阳起石晶体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玉一般呈毡状、簇状和捆状交织结构。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巫人

玉巫人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文物,高14.6cm,宽6cm,厚4.7cm。

黄绿色玉料,身上有大面积铁褐色沁斑。人像蛋形首,尖下颏,面部窄而前凸,眼睛及嘴部均以阴刻线刻画。

玉人头上戴一动物头形的冠帽,动物眼睛圆凸,有两个竖直的长角,双耳镂空。冠帽前缘、人首额头处有浅刻的网格纹。人像细腰长腿,呈坐姿,上肢弯曲抚于腿上。后颈部有大的对穿孔,可以悬挂佩带。

这件玉器是1983年初由内蒙古几位牧民卖给故宫博物院的,目前类似造型还未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过去一些学者认为作品是兽面人身的造型,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作品为人戴着动物冠的形象。经研究,其和2002年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墓人骨骼左侧骨盆外侧出土的一件玉立人,以及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姆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早年流散出去的玉坐人像,均表现的是同一类人,即红山时代巫的形象,是巫在作法时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故宫玉坐人和剑桥玉坐人可能为作法前或后的入定状态。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辽河流域最著名的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二十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是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玉龙高25.5cm、最宽21.8cm、曲长60cm、直径2.2-2.5cm。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身体弯成C字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果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 

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

此玉龙原为傅熹年先生的父亲傅忠谟先生收藏。傅忠谟先生1905年出生于天津,1974年卒于北京,博学多识,毕一生精力收藏古玉千余件,是著名的古玉研究专家和收藏家,曾著《古玉精英》一书流传后世,书中著录了所收藏的几百件玉器,对每件玉器均有精辟的见解。1992年故宫博物院收购了傅先生收藏的三百九十六件玉器,其中就有包括这件玉龙在内的三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也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玉琮

齐家文化是进入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四千一百年至三千七百年,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地域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四省区。齐家文化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其制陶业比较发达,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且已出现冶铜业。此玉琮为青玉质,直射方柱造型,四面光素,瑕色斑斓。配梅花口铜内胆,作花瓶使用,档案多称为“玉杠头瓶”。

新石器时代至夏时期龙山文化玉刀

玉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文物,高28cm,宽6.4cm,厚1.1cm。表面呈黄色,长方片状,一侧及下端斜收有锐刃,另一侧饰有两单向穿孔。 

玉刀一面阴刻篆书五言御制诗:“琰圭有銳鋒,不知認刀斧。斯器長九寸,製正合乎古。溫潤而廉剛,喻因除慝取。那辨幾千年,嗟出誰家土。”末署“乾隆辛亥御題”及阴刻篆书“八徴耄念”印。另一面琢剔地阳文篆书:“古稀天子之宝”、“太上皇帝”及阴刻“八徴耄念之宝”。

龙山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五千至四千年,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区别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以黑陶和灰陶为特征,所以又称“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的人们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斧、凿、铲、镰、镞、磨盘、杵、纺轮,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骨制工具有镞、鱼叉、锥、凿、针,蚌制的有刀、镰等。人们以农业定居生活为主,种植谷类作物。家畜饲养较发达,有猪、狗、羊、牛、马、鸡,捕捞、狩猎为副业。居住主要是半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面积一般约十至二十平方米,地面大多有一层“白灰面”,单间居多,屋外有储藏用的袋形窖穴。

商 青玉蝉

战国 白玉云纹豆形灯

白玉云纹豆形灯为孤品,是战国时期文物,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

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

汉 青玉卧羊式砚滴

青玉卧羊形砚滴为汉代文物,长7cm,高5.6cm,口径1.6cm。此羊形砚滴为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 

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

金 白玉镂雕'春水'图佩

白玉镂雕'春水'图佩为金代文物,背以圆环衬托海东青、鹅二禽。海东青抓住鹅头,将要啄其颅顶,天鹅拼命挣扎,欲脱不得,表现了两禽生死搏斗的刹那。值得注意的是海东青双足系有丝带,余绪飘扬,说明此鹘系人工饲养。春水玉雕题材,表现了我国东北地区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弋猎生活的场景。春水玉盛行于皇家和官吏阶层,用作束带之玉饰或佩饰。

明代 青玉婴戏图笔架

明 青玉雕兽面纹炉

明 青玉瑞兽形砚滴

青玉异兽砚滴为清代文物,高9.3cm,长16.5cm。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此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明末清初 青玉琮

玉琮作为新石器时期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重要礼器,最早出现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有五千多年,且大量的玉琮出现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非常多,宋代以后便有了仿古玉琮的出现。玉琮为造型内圆外方之筒型玉器,呼应古人对世界为'天圆地方'的观念。由《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知玉琮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之一,也是巫师藉以沟通天地的法器。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

清 乾隆款青玉爵杯、盘

此器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青玉质,整器由爵杯和盘托两部分组成。

爵杯三尖状足,敞口,双流柱。爵身三面出戟,一面有半圆形鋬耳。

杯身以阴刻回纹为地,上浮雕夔龙与夔凤,杯下有托盘。

爵杯仿自商周青铜爵,所饰纹饰也多出自古彝器,但其下所具的托盘具有清代特点。清乾隆时期,在玉器、瓷器、珐琅等多种手工艺品中都可见到此种形制的仿古爵杯。此作品为成组玉爵杯之一,可供祭祀之用。

清乾隆御题玉盘谣盘

清乾隆御题玉盘谣盘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9.6cm,口径65.3cm,底径25cm。盘为碧玉质地,胎体厚重,圆形撇口,口沿外折,浅膛,圈足,通体光素无纹。

盘内底阴刻清乾隆帝御题诗一首:“玉盘博径得二尺,围六尺有五寸益。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旁达孚尹琼华泽,葆光抚不留手迹。群玉之精出昆仑,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簠簋樽。尔时所御器今存,作镇西极永好完。未入震旦三千年,问今何来不胫偶。准噶尔亡沦世守,阿睦撒纳兹窃取。王师深入靖孽丑,于将获之联猭走。弃其重器为我有,元英大吕陈座右。咄哉玉盘徒华滋,不可食兮不可衣。连城价讵如穷奇,俘彼祸除可罢师。前歌后舞乐雍熙,瑰玩吾将安用之。拟付剿人一例椎。”末署“乾隆丁丑孟冬之望御题”。钤 “乾”、“隆”二方篆书印。

阿睦尔撒纳是清代厄鲁特蒙古辉特部首领,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的重外孙。曾归附清廷,封为双亲王,后反叛,被清军击溃,阿睦尔撒纳外逃,病死于俄国境内。

大玉盘曾属阿睦尔撒纳,此件是清军缴获的战利品,后运至清宫。故宫还藏有另一件类似的大玉盘,是阿睦尔撒纳溃逃时未来得及带走的。它被埋匿于土里,后农民在耕地时发现。该玉盘上铁犁损伤的几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从乾隆帝御题的记事诗中可以看出,皇帝深知这两件大玉盘的历史价值,命玉匠琢刻御题诗在其上,以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

此玉盘为新疆天山以北的优质深碧色玉,胎体厚重,器形硕大。玉盘的做工与清代宫廷所做的玉器迥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当为新疆地区回族玉工所琢制。

清 乾隆御题青玉盘

清 乾隆御题青玉'古稀天子'如意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由古之挠痒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发展而来。头多作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赏玩。其材质多样,有骨、角、竹、木、铜、铁、玉、石、珊瑚、琥珀等。所谓“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译。六朝时期,如意是佐清谈、助舞兴、示高逸乃至防身之物,为文人、逸士所钟爱,不可须臾离手。文献记载三国时孙和于月下执水晶如意而舞;南朝梁武帝时期名将韦叡,即使在两军交战之时,也是手持如意指挥军队进退;两晋时期石刻竹林七贤图像中的王戎,亦作手持如意之形象。云头如意最早见于唐墓出土。到宋代,发展成为室内之陈设,明晚期更成为文房不可或缺之物。有清一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是大臣祝贺皇室寿辰的首选,常居礼单之首。宫寝之中常见以如意装点,帝王肖像画亦往往见有手执如意者。清代如意云头式、灵芝式兼而有之,且多以玉、金、珊瑚、金、水晶等珍贵材质制作,木柄三镶玉石如意亦多见。

清 乾隆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

特磬采用整块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琢磨精致光洁,两面饰以描金双龙戏珠和流云纹,线条生动流畅,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磬体规整平阔,类似木匠用的曲尺,只是倨句角度为钝角而非直角。磬的长边为鼓,短边为股,即《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股二鼓三”。 鼓股相交处钻有圆孔,用以穿系明黄色绦绳、悬挂于簨簴(悬挂钟、磬的架子。)之上,以备敲击发声。前面篆乾隆皇帝御制磬铭,后篆律名“特磬第三太簇”和年款“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与镈钟相同,特磬也系“特悬”,十二枚一套,以对应十二律和一年十二月,以磬体大小调节音高,磬愈大发音愈低。悬挂特磬的架座规格与镈钟架座相同,所不同者,上簨左右雕以凤首,页板上雕凤戏牡丹纹,左右两簴承以卧凫。特磬作为八音之中石之属的乐器,同样专用于清朝宫廷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至尊皇权的身份象征。演奏时,每唱一句,先击镈钟一声,以宣其声;一句结束,击特磬一声,以收一句之韵,即孟子所谓“金声玉振”。

特磬在明朝和清早期付诸阙如,同样是乾隆帝于乾隆二十六年仿铸镈钟的同时,而诏定形制、添配出来的。当时制作玉特磬,要派人前往新疆和田采办玉料,运至京师呈皇帝御览,乐部按照形制画样呈乾隆帝钦准,然后一并发往苏州玉匠琢磨成器,最后再运回京师备用,诚所谓不远万里、不惜重金。精致辉煌的特磬,折射出乾隆皇帝崇奉儒家礼乐教化政治的观念。

清 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山子

此器为和田青玉质,局部有黄褐色玉皮。工匠随形施艺,立体圆雕和田采玉图。

巨石嶙峋,山崖陡峭,三名头戴尖帽、脚蹬高靴的采玉人,手捧或肩扛玉石,拾阶而上。背面山石层峦叠嶂,空白处镌刻乾隆御题诗《和田玉》。

清乾隆 青玉兰亭修契图山子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11.6cm, 宽31.5cm, 厚7.8cm。青玉带黄褐色沁。整体作背山临水的一片狭长山间台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凭栏而坐。亭下有苍竹数丛,小炉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扇生火备茶。

亭子左侧岩壁上镌刻楷书“兰亭”二字。

石壁下二人持书相对而坐,作探讨状。其左又有二人各自临溪抚膝盘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唤童子取酒。近景临溪二童正备酒回望呼唤者。

亭子往右一人居中抚琴,其周四人或坐或立聆听。

近前一童子趴于水边岩石上,手持一物拨弄水上漂流之物。再往右,二人并肩而立,其一似持笔在山石上题咏,右侧一童子捧砚侍立。场景的营造错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构图颇具匠心。山子背面镌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嘉平月既望御临《兰亭序》,文后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黄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玉器表面琢碾带有叙事性和图画性装饰图案的做法,始于宋代。明代玉图画更为盛行,多将山水、人物、花鸟、典故、诗文意境移植到玉质器皿的表面作通景式的表达,但这种表现多是平面的。玉山子作为室内陈设之一,在清代十分流行,既有硕大无朋重达万斤的大禹治水图山子,也有精巧雅致可收纳于百事件中者,大小适中的案头陈设山子更是不胜枚举。玉山子多取材绘画、诗文、历史故事,精心布局,立体展示,有的更镌刻诗文、印章,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极富文人雅趣的三维雕刻艺术。

清 乾隆款青玉卧马

青玉卧马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长13.3cm,宽7.8cm,高7.5cm。

清乾隆 青玉白菜花插

青玉白菜花插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23cm, 宽8.8cm,厚7.8cm。

清乾隆 青玉十二生肖

青玉十二生肖为清乾隆时期文物,玉件高5.9cm,宽4cm,青玉质地,圆雕。在盒内,十二生肖围成一圈,中间有青玉雕十二章方形玉盒(现盒内已空),玉盒高5.7cm,径10.4cm。

玉盒盖面谷纹锦地上凸雕四螭及夔龙纹,正中琢“”字纹。玉盒四侧面饰谷纹锦地,上有圆形开光,共计十二个,内浅浮雕十二章纹。盒的每面边缘都有浅浮雕卷草纹花边。

生肖为兽首人身坐像,身着交领长衫,手中或执书卷,或挥羽扇,或提花篮,或捧宝珠,或持弓箭,或攥棍棒,或握拳并举起,或双手拢于袖。

它们的底部打磨平整,是用来制作玉印的。坐像下均配紫檀木座。

盛放玉器的紫檀木盒为十二角形,盒盖面中间为阳文篆书“万年甲子”,外围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周,再外围是两圈各种篆体组成的“万寿”字样。

盒盖内为填金隶书“用十二辰本事题四库全书”,末署“乾隆乙未夏御制”,并阴刻“几瑕怡情”篆书四字方印。盒外侧十二面有隶书填金乾隆御制诗。

木盒底座为镂空雕花十二面围栏,并出十二云形足。

故宫收藏了多套此类成套的玉十二生肖,此套的个头稍大,有的则更加精致小巧。玉兽的底部均磨平,可作印章。玉盒放过什么已不可知。这类十二生肖的玉质亦是上佳,多为上好的青玉和羊脂白玉,所雕琢的动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有趣。

清 青玉寿星立像图山子

清 青玉祝寿图山子

清 青玉交龙钮圣祖康熙皇帝溢宝

清 青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青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1cm见方,通高8.5cm,纽高3.5cm。钮上交龙两角发向后平伸,脊背作串珠状,方咀露齿,两侧各四足五爪,胸部刻有阴纹七道,腹部有云纹状山子。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居太上皇位训政三年,并镌“太上皇帝之宝”数方,于日常使用。

“太上皇”之称谓出现甚早,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便尊其父为太上皇,以示崇敬。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八十五岁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以1796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第二年新正,乾隆帝亲自举行授受大典,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这样,乾隆帝结束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传位永琰之时,乾隆帝也为即将到来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准备。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又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册,用彰熙朝盛瑞。”此后,在乾隆帝授意下,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多方“太上皇帝之宝”。

此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制《自题太上皇宝》诗。乾隆帝对此玺十分看重,成为太上皇帝身份的证物,是乾隆帝最为重要的宝玺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清 青玉蹲龙钮'广运之宝'

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x19cm。墨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

清 青玉太平有象

青玉太平有象(一对)为清代文物 ,象为青玉质,敦实厚重,憨态可爱。

象背驮掐丝珐琅鞍板,鞍板上置珐琅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一般成对使用,属于陈设器。

《汉书》载:“天下大平,五谷成熱。”象与“祥” 谐音,大象安详端庄,是祥瑞的象征;瓶与“平”同音,寓意平安、太平。象驮宝瓶,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大平。

清 清玉卧牛

清 青玉三嵌三多纹木柄如意

三多纹又叫三果纹,三果分别是佛手、桃、石榴。在古代这三果分别代表着福、寿、子,三多纹的寓意就是多福、多寿、多子,体现了古人的一种美好期 佛”与“福”谐音,相传佛之手能握财宝,多财宝表示多福;

桃子俗称“寿桃”,《汉武故事》说,西王母种的蟠桃“三千年一著子”,吃了可长生;

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多子的寓意;《北史》:北齐南德王高延宗纳妃,妃母宋氏以两个石榴相赠,祝愿子孙众多。

清 青玉松蝠鹤灵芝式如意

青玉龙凤灵芝如意为清代文物,长38.8cm,头最宽10cm,头最高5.5cm。青白玉质,有絮斑。如意头浮雕一大二小三朵灵芝,以及蝙蝠、火焰珠。柄身高浮雕游龙及凤衔牡丹,间饰小朵灵芝。龙背起脊,管钻双目,周身满布阴刻龙鳞。凤眼阴刻,眼线细长、柔美。柄端穿孔,系明黄回头穗,穗缀红色珊瑚珠二。

清 青玉螳螂佛手

佛手谐音“福寿”,其图像或纹样广泛出现在古代宫廷、民间的瓷器上、画卷上。

清 青玉莲瓣背屏佛

清乾隆 青玉七佛图钵

青玉七佛钵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15.2cm,口径22.7cm。青玉质,玉质温润,色泽淡雅。器呈圆形,口微内敛,体型厚重。玉钵内壁阴刻楷书乾隆皇帝御题诗《和阗玉七佛偈钵题语》。

钵外壁浮雕一周共七尊佛像,其间镌刻每尊佛的佛号、佛谒。据《长阿含经》载七佛为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及释迦牟尼佛。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其背光为浅浮雕,佛像为高浮雕,恰到好处的突出了纹饰立体感。

此件玉钵外壁所雕七尊佛像,通称“过去七佛”,乃佛经中对过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称。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简称。《法显传》云,佛钵出自古印度昆舍离,后传入汉地。佛钵既是佛教僧人盛装饮食的器具,又是随身携带的法器。据考,乾隆二十二年,帝南巡到苏州,见开元寺所供佛钵,大为赞赏,后命良工仿制成玉钵,供于宫中佛堂。开元寺位于苏州盘门内东大街,始建于三国吴,唐开元二十六年改今名,是苏州著名佛寺。从乾隆帝题诗按语可知,此件玉钵即仿开元寺佛钵而制。

清 青玉填金七佛图钵

清 乾隆款 青玉玲、杵及青玉金扣圆盒

青玉金扣圆盒附御笔心经册页

清 青玉五福捧寿纹带扣

清 青玉嵌白玉'寿'字八宝纹盒

八宝纹是传统吉祥纹饰。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记教八宝的符号,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

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为和合,二为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者,如珠、球、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

清 乾隆款白玉填金'寿'字盖碗

青玉填金“寿”字盖碗为清乾隆时期文物, 青玉质,玉质纯净。碗胎较薄,微透。碗圆形,有盖,盖顶部凸起圆环形钮。碗口外撇,口沿内侧有一圈凹槽,似与碗盖相扣合。

盖和碗身外侧阴刻不同种写法的“寿”字共计一百二十个,盖沿和碗口阴刻回纹,近足处和盖钮处刻花瓣纹,刻线内均填金。圈足,足底刻隶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竖排款。器形规矩,琢磨细致。此类碗多在祝寿时使用,俗称“百寿字碗”。

清 乾隆御题白玉碗

白玉御碗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7.5cm,口径18.3cm,足径10.3cm。碗白玉质,稍发青,温润细腻。圈足,平底。壁较薄,内外抛光均好。

外壁楷书乾隆《咏和阗大玉碗六韵》前的序文。碗虽为和田山料雕琢而成,但乾隆认为其玉质的温润、细腻并不输于水中所产籽料。

清乾隆 仿痕都斯坦白玉茄式洗

仿痕都斯坦白玉茄式洗为清代文物,通高5cm,口径9.7×16.5cm,足径5.5×8.1cm。刻有乾隆御题诗:“一握垂垂似白茄,根尤带叶背依花。蜀人谩讶以为藕,齐相休称不削瓜。冬日饮汤夏饮水,抚之无迹视无暇。几回吟咏还增愧,毁椟难闲典守邪。”后署:”乾隆己亥御题”及“比德”、“朗润“二印

清乾隆 白玉合卺杯

清乾隆白玉合卺(jǐn)杯通高9.9cm。合卺,为古时成婚的一种礼仪,合卺杯就是婚礼上新婚夫妻喝同心酒的酒具。

此杯玉质显旧,微有沁色。双筒相连式,均圆口,圈足。口边阴刻回纹。腹部饰带尾的谷纹,下部为仿战国漆器云纹和斜线加勾纹。

鹰熊夹于双筒之间,鹰在上,熊在下,熊呈坐姿。鹰双爪立于熊耳之上,双翅分开贴于两侧筒壁,鹰尖喙且叼一圆环。器物上的“鹰”“熊”,寓“英雄”吉意

清乾隆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24.5cm,口径8.9×8.3cm,足径6.7×6.4cm。方觚白玉质,局部有黑斑。方口微外撇,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

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楷书乾隆御制诗:“和田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器,簪花佐咏娱。”末署“乾隆乙巳,御题”款,并琢“会心不远”、“德充符” 篆书阳文印两方。乙巳为乾隆五十年。

此器材质为和田玉,玉质温润,造型古色古香,纹饰精美,戟面所刻“寿”字多达百个,并有吟咏此器的御制诗题刻,其历史、艺术价值颇高。

清嘉庆 白玉雕羊首瓜棱壶

玉羊首提梁壶为清嘉庆时期文物,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三个系纽,上接三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为清嘉庆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清 嘉庆款白玉'寿'字渣斗

渣斗,又名奓(zhà)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清 白玉观音

清 白玉佛

清 白玉十二佛像莲花纹盏

白玉十二佛像莲花纹盏为白玉质,温润上乘。盏呈莲瓣形,花叶饱满,内底正中浮雕一盘龙,盏壁一周雕十二尊佛像,坐于祥云之上。

清 白玉镂雕双夔纹斋戒牌

斋戒时用的祭器。《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皇帝在宫中斋戒时,设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之日,皇帝与王公大臣也必须佩戴斋戒牌。这种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清汉斋戒字,佩著心胸之间。”形制质地也各有不同,有方形,也有圆形;有玉质、木质,也有象牙质的。             

清 白玉卧蝉纹壁

玉璧以和田白玉子料雕琢而成,边缘有少许红色玉皮。

仿战国、汉代玉璧造型,器身雕琢圆形卧蚕纹。附红木底座,雕祥云及海水纹。

清 白玉巧雕螳螂蝠桃

清 白玉五福团寿纹盒

此玉盒扁圆形,器身浅浮雕缠枝莲花叶纹,盖面凸雕五只蝙蝠,中心饰篆书团“寿”字。

圆形的“寿”字周围环绕“五蝠(福)”,寓意多福多寿。

清 白玉镂雕仙人献寿山子

清 白玉鹿童寿星

白玉童鹿寿星为白玉质,玉质温润。圆雕、镂雕一老人和童子,两人均行走状,老人捧桃,半藏于怀中,童子手捧桃枝,开满桃花,老人身后站立一鹿,口啣灵芝,昂首,右前膝抬起,与主人一起赶去祝寿。

清 白玉童子

清 白玉三星图插屏

白玉三星图插屏为白玉质,稍发青,圆形。

正面浮雕三星图,寿星拄杖捧桃,福星手持灵芝,禄星手拿书卷。三星站于山石、松柏之间,山中藤萝垂挂,瀑布飞流,祥云缭绕。

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福禄寿三星的题材图案,曾写过《福禄寿三星赞》,选取关于福、禄、寿的句子组成,命人将之刻于多类器物上,如册页、如意、插屏等。

清 白玉梅花四方委角笔筒

清 白玉蟠枝桃式水丞

水丞又称水中丞,一般多称就是水盂。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

清 白玉喜庆纹花耳水丞

清 乾隆款白玉三峰笔架及清白玉御题紫毫提笔

清 白玉云蝠纹砚

清白玉云纹纽镇尺

清乾隆款'玉烛长调'烛台

烛台由三足底台、圆柱形挺、两个梅花形玉盘和铜钎连接而成。大盘盘心阴刻篆书“玉烛长调乾隆年制”。“玉烛长调”烛台为清代皇帝元旦(农历大年初一)于养心殿明窗开笔写“吉语”字的御用之物。

清 白玉兽面纹盖炉

清 白玉八吉祥纹花篮

整器呈八边形花篮状,两股绳纹相绞为提梁。花篮口折沿,浮雕十朵如意云头纹。腹部开光,开光内浮雕八宝纹:法轮、法螺、白盖、宝伞、莲花、宝瓶、金鱼和盘肠结。

清 白玉衔谷穗双鹌鹑

清 白玉岁岁平安图如意

如意为清代文物,长33cm,如意头8.8×8.2cm。白玉上嵌彩石鹌鹑、麦穗,意寓'岁岁平安'。

清乾隆 黄玉雕鱼龙式花插

清 黄玉雕夔龙纹活环壶

清 黄玉雕连环壁

黄玉双联璧,璧径13.7cm,通长35.6cm,中部厚2.7cm。

清 黄玉雕象驮宝瓶

清 黄玉蟠螭灵芝纹如意

蟠螭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因而在古代军队的军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经常出现。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

清 黄玉蝙蝠桃

清 黄玉佛手花插

黄玉佛手花插为清代文物,高16.3cm,口径8.2×4.5cm,足径5.2×5cm。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清乾隆 碧玉渔樵耕读图笔筒

清乾隆 碧玉雕西园雅集笔筒

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15.6cm,口径11.9cm,底径12cm。笔筒为碧玉质。圆筒形,外壁通景雕刻西园雅集图案。

上部雕大块的山石、竹林、花草、人物;下部雕小桥、流水、松树、栏杆、桌椅、人物等。

图中共有十余老者或写字、作画,或交谈、观景,或在摩崖刻字等等。器底部出五矮足,等距,底部中心琢阴文隶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西园雅集是中国古代画家喜爱表现的历史题材。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宅邸,当时的文人墨客常常雅集于此。王诜曾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以及日本籍的圆通大师等十六人来游园,他们都是能文善画、博古通今、雄才绝俗的人物。两宋至明清的一些名画家都有相同题材的画作,流传至今。

清 碧玉松鹤图插屏

碧玉松鹤图插屏插屏长30.4cm, 宽26.7cm,厚2.3cm,碧玉质,以凸雕工艺雕琢而成,富有层次感。

正面雕山石、流水,水中生灵芝,一鹤立于石上,似欲低头饮水;一鹤立于其后,回首,喙衔灵芝。两边雕松树,上部有流云、山石、树、竹等。背面光素无纹。

作品以松鹤为主题图案,含长寿之意。

清 碧玉八宝纹高足供碗

清 碧玉雕花葫芦形连环

清 碧玉花卉纹果盘

清 碧玉鹿风图磬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磬,最早用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尚书·舜典》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使'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

清 碧玉嵌白玉穿华龙纹圆盒

清 碧玉福禄寿图山子

碧玉福禄寿图山子为碧玉质,内有黑点。高浮雕山林美景、福寿如意。正面浮雕山石、松椿、藤萝、溪水、亭台。

山路上寿星面带微笑,手持如意,骑鹿而来,因谐音而寓意“禄寿”。

十八世纪 痕都斯坦青玉烛台

痕都斯坦本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1526—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此器烛台由Y形双檠、中段立柱、鼓形座及圆盘四部分组合而成。

器身饰莨苕叶和花蕾,底盘内镌刻乾隆御题诗《咏痕都斯坦玉灯檠》。

中国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进步,至清朝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期间,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玉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此件烛台是进入清宫的早期痕都斯坦玉器之一。

十八世纪 痕都斯坦青玉双耳莲瓣碗

印度 十七至十八世纪 嘉庆款痕都斯坦白玉梅花式盒

玉盒作花瓣形,内分六格。盖面、器壁浅浮雕对称花叶纹,盖钮作花蕾形,盒底刻隶书“嘉庆御玩”款。盒内每格盛装金钱一,其上基刻“福禄”“万福如意”“吉祥如意”“吉祥”“喜”等吉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玉器大赏
一帖穿越看馆藏历代玉器!
清宫旧藏玉器欣赏
明清玉器特征之:清代
中华传世珍宝荟萃(玉雕)
考古之玉器清宫旧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