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百九十一篇  小米起源
X


从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角度对小米起源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室的分类和植物种属鉴定,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黍和粟是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所发现的在年代和种属鉴定上都确定无误的最早的小米遗存。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碳化黍粒在形态特征上所表现出的原始特性揭示这些谷物很可能是当地栽培而成的。如果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小米确实是在当地栽培而成的,那么遗址所在的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地区就应该是小米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栽培作物的出现是环境、植物和 人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多样性或过渡性、脆弱性和多边形。西辽河上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地貌环境的多样性,在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集中了山地、河谷、草原、荒漠、黄土丘陵等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而脆弱性与多变性是由于科尔沁沙地的存在造成的。与其他荒漠化土地不同的是,科尔沁沙地拥有较厚的第四系碎屑岩孔隙潜水含水层,再加上横穿沙地的几条河水的不断入渗,地下水源十分丰富,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因此在沙地的中心地带分布着许多的湖泊和水泡子,以及环绕这些水域形成的大小不一的草甸子,而在沙地的边缘地带分布着较大面积的草甸草原植被甚至疏林草原植被。科尔沁沙地的这一特点造成了它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由此导致了整个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这些特点不仅为小米野生祖本的广泛分布和进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增强了它们单株种子多产的进化趋向,同时也对人类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人类的行为和植物的特性同时发生变化,在环境的继续影响下和改变后的人类行为的作用下,小米的野生祖本逐步地进化成为栽培作物,即小米的起源。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赵志军研究员在2006年赤峰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发言稿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二大沙漠、沙地04
粟黍“故乡”在中国
8000年前红山文化区域的先民最先吃小米
穿越8000年探究小米起源之谜
【科教文卫】中国学者:史前敖汉一度或为世界文化中心
没想到吧?最有东北味的城市,不在黑吉但“通”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