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幕布方寸间演绎着动人故事,这样的皮影戏竟然要失传了!

小时候,观看一台皮影戏,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

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诱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皮影戏就是大家工作之余的消遣娱乐。

而如今,诱惑多了,皮影戏也越来越少见了,似乎一夜之间退出了大众生活。

曾经在昏黄的灯光下,观看幕布下的剪影灵活自如的情境,已经成为斑驳的记忆。

很多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皮影戏,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有着地方特色的腔调,曾经看过有人这样评论皮影戏:皮影正在成为一种死亡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皮影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如今,显得异常珍贵。

腾冲皮影戏于明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因为当地没有驴皮,所以用黄牛皮制作,有硝皮、铲皮、打磨、雕刻、上色、连接等八个步骤。

腾冲皮影运用高亢激越的西腔唱腔,虽大量吸收地方音乐特色,但是唱腔少,念白较多。

第一次进入皮影戏后台,感觉好新奇。演员们一人操控多个部位,甚至一人操控两个人物,身兼数职,依然得心应手,配合默契。双手自然翻覆间,一个个故事就此诞生。

今天表演的是当地著名的皮影戏《大救驾》,史载顺治十六年,永历帝朱由榔奔逃到腾冲坝子,饥渴难耐之下进入一农家歇脚。主人来不及做饭,便将刚赶好的粑粑卷剁成小块,用鸡蛋、白菜等佐料快速炒给客人吃,还用开水冲了一碗干腌菜酸汤给客人解渴。永历帝吃后连说:“太好吃了,救了朕的大驾了!”。炒饵块因此而得名“大救驾”,成为腾冲筵席必不可少的佳肴。皮影戏《大救驾》就是对这段历史掌故的生动演绎。

昏黄的灯光下,幕布下的剪影翩然起舞,在这一方小天地间,小小彩色皮影的魅力展现无疑。

现场观众聚精会神,不敢眨眼,生怕错过其中任何一幕精彩的画面。

艺人动作娴熟,各个人物在艺人手中表现得惟妙惟肖。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皮影戏是村民们的“手工电影”。

可惜,现在刘家寨是云南仅存的皮影保留地,要看到一场正宗的腾冲皮影戏,也是很不容易!

而此次能有幸看到刘家寨第四代传人刘永周带着他儿子和儿媳在表演皮影戏,真真感觉是幸运极了。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场皮影戏,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分钟,但都经过选故事,编剧本,制作皮影,排练,历经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皮影艺人们所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

腾冲皮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表演者同时也自己做“皮靠子”,皮影的制作工艺繁琐,融民间剪纸、绘画、戏剧为一体,通过雕刻、着色,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美轮美奂的成品皮靠子。

皮影戏表演者简直是多才多艺,才能把这一复杂却又精美的皮影戏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花鸟虫鱼、亭台阁殿、车船马轿、兵器用具等,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生活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以诙谐有趣的方式丰富对人性的思考。

拿起毛笔一点一点给皮影上色,用线条镂空进行皮影戏形象的刻画,用色简练,雕刻考究,一个皮靠子从雕刻到成型需要刻3000多刀,需要用30把以上工具,精雕细琢下,视觉效果剔透、色彩艳丽的皮影慢慢呈现在了眼前。

曾有诗云:“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道尽皮影戏的精髓。

现如今,腾冲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刘家寨皮影戏也通过创新,将皮影设计制作成了小巧精致的版画,不仅色彩可以保持更加持久透亮,也给了喜爱皮影戏的我们收藏的机会。

皮影戏,是有生命的,因为艺人的说唱而赋予了生命;

皮影戏,是最朴实的老手艺,因为七彩的颜色而生动;

皮影戏,是一种与现代媒体完全不同的体验,屏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人,活跃在枯燥的旧时光里,给缺乏娱乐的一代又一代人送去了欢乐与笑声。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腾冲盛行皮影戏,从中原传到了边疆,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感兴趣
【中国日报】中国皮影戏
七绝 皮影
王建平:腾冲的皮影时光|散文
皖人皖事:皖南皮影的守望者
泰国皮影——喃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