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AR-T细胞疗法实现5名SLE患者完全缓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患者会产生标志性的抗核抗体。抗核抗体会结合DNA、RNA和相关蛋白,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诱导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和器官损伤,狼疮性肾炎是最严重的表现之一。鉴于B细胞是致病性抗核抗体的来源,并且它们的产生早于SLE的临床发作,因此治疗策略集中于阻断B细胞。

耗竭B细胞(抗CD20)或干扰其活化和增殖(通过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对一些患者有效,但其他患者会进展到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治疗失败的原因是B细胞耗竭不足,受影响的组织无法获得治疗性抗体,以及产生抗核抗体的长寿浆细胞和浆母细胞缺乏CD20的表达。因此,在SLE研究中,耗竭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一直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Mackensen等报道了5名SLE患者成功利用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进行治疗。CD19在大多数祖B细胞(pro-B cell)、浆母细胞和一些浆细胞上高表达(图1)。

作者证明了从SLE患者的外周血中产生CAR-T细胞的可行性以及治疗的耐受性,该治疗导致广泛的B细胞耗竭,去除抗DNA抗体,并显著改善了5名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狼疮性肾炎。随访期间,在没有其他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狼疮没有复发,疾病缓解持续了5-17个月。

治疗后,幼稚B细胞恢复,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基本缺失。值得注意的是,抗DNA抗体没有恢复。疫苗相关抗体水平持续存在,可能是因为不表达CD19的长寿浆细胞的存活。

图1 CD19 CAR-T细胞对B细胞成熟和自身抗体产生的作用

SLE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谱、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因子谱,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不同。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治疗方法对不同SLE患者有效。在CAR-T细胞治疗的背景下,自身抗体库可能成为治疗反应的重要预测因子和生物标志物。抗DNA抗体和识别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 RBP)的抗体显示出不同的表达模式,这些表达模式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B细胞亚群有关,它们都可以介导SLE发病机制。

幼稚B细胞和浆母细胞都表达CD19,而CD19 CAR-T细胞治疗对其深度耗竭可能解释了抗DNA抗体从阳性转为阴性。但去除抗DNA抗体是否足以维持病情缓解?与抗DNA抗体相反,抗RBP抗体由长寿浆细胞产生,这些浆细胞不再增殖,因此对免疫抑制治疗不太敏感(图1)。尽管进行了治疗,抗RBP抗体的持续存在可能是一些SLE患者治疗反应不佳的基础;Mackensen等研究的5名患者在基线时的抗RBP抗体水平低或没有这些抗体,CD19 CAR-T细胞对抗RBP抗体水平的影响不大。

因此,如果患者具有主要由长寿浆细胞(如抗RBP)产生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可能需要针对浆细胞的治疗方法。比较CD19 CAR-T细胞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例如对于临床结果、自身抗体谱和B细胞亚群的相对数量,可能揭示不同B细胞驱动疾病的机制。重要的是,可能提示要使用CD19 CAR-T细胞疗法。

I型干扰素(IFN)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Mackensen等的研究中,3名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3个月后表现出I型干扰素(IFN)减少,但无法获得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如果IFN途径的持续抑制得到证实,它将支持CD19缺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更广泛应用,其中许多疾病与IFN信号相关。

有令人信服的数据将抗RBP抗体与I型干扰素途径的激活相关联,体外数据还表明,用核糖核蛋白(RNA-containing ribonucleoprotein, RNP)刺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可诱导出IFN。未来的研究应确定抗RBP抗体的减少是否与IFN信号和治疗反应的减少相关。

鉴于CAR-T治疗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未来的研究应确定CD19 CAR-T细胞治疗是否优于细胞毒性治疗方案和抗CD19单克隆抗体治疗,以及疾病缓解是否持续超过其他B细胞耗竭疗法。Mackensen等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B细胞亚群和自身抗体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Salmon JE. Arming T cells against B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Nature Medicine,2022,28:2009-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动物模型实验|一文梳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创新药物研发之路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治疗进展
张烜团队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新机制
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治疗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