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提的到底是“意见”还是“建议”——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原则


 
不管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当被另一方提建议时,人们总会有一种类似于“被占了便宜”的感受,被别人指指点点,心里肯定都有点不舒服。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不愿意接受建议,既然你准备给对方提建议,就要做好迎接对方的情绪的准备,别人没有义务做一个安安静静听你教训的人,如果你并不是想“教训”别人,是想真心想帮助,那我不认为别人的愤懑会成为困扰你的问题,因为你知道,这就是友情的代价。
 
正因为提建议是有一定的心理代价的,当我们成为被提建议的人的时候,就需要更多一分谨慎了,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给你提建议(平时即使你主动寻求意见,能认真给你提的人有多少?),而当我们收到别人的建议的时候,就先需要审视一下,他是真诚的吗?他是真的在给我提建议吗?
 
有的人装作正义凛然,给你提建议,实则是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才是最会做人的;还有的人因为嫉妒,或者就是单纯对你没有好感,但却抓住一切机会对你,对你的作品和你做的一切事提建议,否定你的付出。
 
这些建议,如果渴望进步但缺乏判断力的你也当了真,那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困扰和自我怀疑。
 
在生活的场景中,很少有建议是能够帮助我们的成长的,中小学生初长为人,不懂的东西很多,可塑性强,老师作为一个在各方面有碾压性优势的“大佬”,自然可以加以引导;而一旦成年,价值观渐渐成型,懂得的道理更多,身边的人和自己水平相当,这个时候我们收到的建议,只有很少的东西是我们所能认同,并且从中有足量的收获的。
 
也就是说,建议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学校时期,通过老师发挥(之后主要是看悟性,自我迭代,其次是前辈提携点醒),不少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朋友,给别人提建议不断,不过是自找麻烦。
 
人际关系中需要提建议的时刻,其实就是讲道理的时刻,与人交往,你们肯定会谈到很多需要讲道理的话题,但是,却不一定在道理上去纠结,就像几个人一起玩游戏,玩游戏自然是为了赢,但你却没必要一直赢,只想着赢,大家在一起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都是吃过大亏,摔断过腿,掉过肉之后痛定思痛,处处谨慎而得来的,即使是自己一听就认同,并且照做的那些道理,也是自己经历之后,才真正明白。
 
这并不是人的惰性或者愚蠢,相反,这是一种聪明的策略,因为我们没有理由用一个听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风险是很高的。只有经历过后,才能积累起属于自己的准则,也许这个时候你反过头来发现别人讲的是对的,但你会发现你对那一两干瘪的句话的认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虽然你可以总结“这不就是谁谁给我讲的啥啥道理吗”,但是你的收获却是你独有的,丰满的,能够真正指导你的行动的。
 
 

| 你提的到底是意见还是建议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笔者上一个小节中使用的词,都是『 建议 』二字,而不是『 意见 』。
 
虽然这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请允许笔者自作主张,把 建议 定义为帮助别人改善提升的话语,而 意见 则是那些否定别人的想法,劝导别人另起炉灶的话语。
 
看到朋友做的一个东西,你或许有更好的想法,但是你需要考量,对方是不是有勇气和时间推翻重来,并且你的意见是不是真的能保证有效,你提了意见,是要负责的,所以能给别人提『 意见 』的,不是一般人,肩负的责任也更大。
 
而当提建议变成了提意见的时候,如果双方缺乏默契,沟通失败,便会陷入一个僵局中:两种道理肯定是各有各的合理性,所以被提意见的人为了保卫自己的阵地,肯定会不讲理性的守住一个观念。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个人互相嫌弃,你嫌弃他思维死板(实际上他也知道这样确实不是好的态度,他只是搬出一个挡箭牌而已),他嫌弃你只知道推销自己的思维,不肯定别人的思想(实际上你只是非常热心善良的提意见)。
 
在交流中,一定要明确你们的语境,别人要寻求的是『 改进 』,你就别贸然给出一个关于『 改变 』的方案,相信我,别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把你这些想法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看成一种威胁。
 
还有的情景中,有的人会热心的给别人提专业意见,对别人随手拍的,发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的曝光、构图发表评论,毫不掩饰对其套的一个“乱七八糟”的滤镜的看法;人家随口提某个哲学家的名字和其思想,你非得抓别人乱用概念的罪行,指责别人附庸风雅……
 
这样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建议或者是意见的界限,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这些话语用来批评行内的,至少是懂一些的人,是可行的;对完全不懂的人发表看法,把别人骂得一无是处,不是流氓是啥?
 
当你准备提建议或是意见时,先保证你没有越界,然后,谨慎起见,别人要求你提出关于改变的意见,你才把想法告诉别人;当然,前辈们拥有天然的话语权,只要愿意花精力,并且觉得你真的适合新的方案,自然会告诉你他的想法。
 
朋友之间如果真的能够互相激励进步的话,可能更多的是看到对方的优秀,然后努力追赶,提意见也好,提建议也罢,那是你和你“导师”之间的话题。
 
别人当然想要进步,也需要进步,但是不一定需要你的意见,因为当人们付出了心血,需要的其实是鼓励,至于最终能不能成长,那是看人的悟性,看人对自己是不是足够严格,你的一个意见,真正能帮助别人的很少,却反而给自己、给别人创造不快,何必呢?
 
这就是朋友之间的付出,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主要是看在哪些方面:朋友在自己面前抱怨,我们不能帮嘴纵容,也不能视之不见,而是想办法帮助他恢复冷静;付出了感情或者是钱,就完全放弃掉自己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不要求回报……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你放弃不少的东西,花费很多心思才能做得到的。
 
而在所谓的“帮助对方进步”这件事上,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产生不快,在这个点上,还是应当尽量的收敛;甚至有的时候,你提意见不过是为了秀认知,这就更应该自我警觉了。
 
 

| 想要轻松处理人际关系,只需把握住边界问题

 
从这篇文章所讲的关于意见和建议的内容,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对边界的管理:怎样照顾自己的感受,也照顾别人的感受。
 
回想我们的人生经历,曾经能让自己很高兴的事情,慢慢变得不再那么期待,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那件事变得心烦;很多以前爱慕的一个人,相爱过的人,现在看来也早没有当初那种狂热……
 
所以,也许并没有任何东西,任何人能够 我们感到高兴或者不高兴,一切,其实都是由我们的感受决定的。
 
具体到人际关系当中,我们之所以感觉很难应付其中的种种,总是缺乏安全感,就是因为感受的方式出了问题。
 
如果两只老鼠同时接受电击,一只能够通过踩踏轮子暂时停止电击,另一只却不能,那么这只对自己的状态失去掌握的老鼠便会有更高的几率患溃疡,免疫力也会降低(Laudenslager&Reite,1984)。
 
不可预见性,加上掌握权的缺失,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很多人由于并不明白自己并不能左右他人的行动,不明白自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外界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一切都变得不可控,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只不能停止电击的小白鼠,整天生活在焦虑之中。
 
所以说,如果你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觉得感觉到了不快,不过是因为你允许别人越界了,让别人来控制你了
 
这就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原因 —— 不是薄情寡义,不是有什么心理障碍或者童年阴影,而是用最低的期待看待朋友,控制自己的认知。这样,我们才能更敏锐的感受到友爱,更能不被因为过高期待带来的失望伤害。
 
如果朋友间觉得对方什么都懂自己,那要是某一方一个小细节没有做好,都会引起不可修复的矛盾。如果你对朋友有太高的期待,你们的友情绝对不可能长久。
 
守住你的边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给领导提意见
人际关系11:避免得罪人的“九不”原则
人际交往技巧
直给:怎样提意见·学习笔记
Workplace 提意见和建议1
为什么你提意见,别人总听不进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