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年人,也需要性教育

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这段母女对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式性教育——

父母永远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性,也不需要性教育。

“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整个社会氛围也是如此——谈性色变。

想一想我们在公开场合接触到的性话题:

要么是色情擦边球,要么是名人性丑闻,要么就是社会性侵案件。

如此一来,性给我们制造的观感是恶心的、下流的、暴力的。

当整个社会对性,要么片面污名化,要么态度轻浮,要么闭口不谈。

当父母永远不会正视孩子“我从哪里来”的好奇,无法给子女传递健康的性观念。

性在人的原始欲望和它的道德形象之间被撕扯变形。

在多数人眼里,性成了一件自带耻感的事。

当性不允许被公开谈论,它必然会在私下暗流涌动。

性的无知,给独自探索的青少年带来了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混乱越轨——

诸如不安全性行为,性压抑,性放纵,性犯罪......
包括近期大量未成年性侵案中所涉的受害人心理创伤等等。
当性诱发的错与恶一次次发生,我们免不了质疑:为什么不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但也许我们应该先问一句:谁来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答案当然是成年人。
可我们常常忽略一个事实:在性教育上,很多成年人本身就是不合格的
性这回事,并非“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当国产剧除了家长里短就是甜宠恋爱,台剧在八年前就已经开诚布公地谈论了成年人的性教育—
《含苞欲坠的每一天》

虽然本剧是继《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在台湾金钟奖大放异彩的现象剧——

入围八项大奖,最终斩获“最佳戏剧”“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

但因为话题的敏感度,在内陆没有得到和后者同等量级的传播。

使得它在内陆只是一部小范围叫好的口碑剧。

与时下流行的女权主义口号剧相比,《含苞欲坠的每一天》才是真正深入成人性话题、女性自主意识的现实主义题材剧。

01性的欲望
当人们谈论欲望,总是会背负一定的道德压力。
尤其是性欲。
尤其是女人的性欲。
32岁的单身英文老师立平(周幼婷 饰),自十年前的初恋后,一直生活在禁欲的状态。
她是典型的乖乖女,从小和父母住在一起
读书好,性情体贴,一直以家庭为重。
不仅给哥哥补贴家用,还曾为了母亲的病放弃出国留学
只有在婚姻大事上,立平才表现出少有的叛逆。

直到父母安排的一次相亲,彻底让立平无法忍受,决定搬出来自己一个人住。
习惯控制和安排的母亲,追至立平的出租房进行指点。
单身女儿买了一张双人床,在她眼里居然成了一件“不三不四”的事。
“要是让男人知道说,一个女孩子而已,睡那个双人床垫,他会当做你在暗示他。”
“还是你在想说,随时都可以带男人回来睡。”

立平当然觉得莫名其妙,但生在如此保守的家庭里,她在性的问题上也不会太放得开。

直到她遇见另一个女孩,隔壁邻居,思想开放的外企白领吉儿(刘品言 饰)

吉儿也有一个传统的母亲,但她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

投缘的两人很快进入闺房谈话的节奏。

奉行享乐主义的吉儿,活成了立平的反面。

她会花25万(台币)买一张床垫,保养身体的护肤品精确到脖子和胸部。

她常劝导立平的话是:赚钱一定要花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

看到眼前这个不知道活在哪个年代的同龄人,吉儿好奇地询问起立平的恋爱经验。

得知她上一次恋爱还是十年前,吉儿拍案而起:

十年前?你也太浪费你自己了吧!

你怎么熬得过十年啊!

吉儿无法想象成年人长达十年的禁欲生活,立平却觉得“还好”。

性之于她“会痛,所以不喜欢。

经验丰富的吉儿立马纠正立平的想法,会痛只是因为她初恋男友不懂得让女孩子高兴,并非性原本就是这样。

而且即使没有男朋友,女人照样可以学会自己取悦自己。

说着就立马拿出自己的私密玩具,和立平一起分享。

立平既无知又害羞,吉儿则说:

我是在开发和了解你的身体。

开发和了解,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事情啊。

就这样,懂得性、享受性的吉儿,成为了立平第一个性教育老师。

她让立平学会喜欢自己,经营性魅力,直面身体的欲望。

甚至鼓励单身的立平去性爱派对释放自己。

虽然立平最终还是临阵脱逃,但她总算意识到:

从前只为别人而活的自己,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从没有快乐过。

从性观念开始,立平的整个生活姿态终于变得舒展而自主。


02两性关系
围绕在立平身边不同类型的男性,构成了成人之间丰富的两性关系。
奇葩相亲男。
博士,年过三十,恋爱经验为0。
约会时盲从别人的意见——“跟女生出去要强势一点”,直接把立平气走。

后来真诚道歉、放下伪装,立平反而和这个怪咖建立了战友情。
从他身上,立平第一次知道,原来男生面对感情也会害怕,也会如此笨拙。
当他终于遇到命中注定、同样怪咖的学妹,立平被他的甜蜜所感染。
这种甜蜜,让原本毫无魅力的人也变得可爱自信起来。
立平由此见证了,爱情对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
这个角色无疑是在鼓励我们的信心:
不管你有多怪,多么缺乏经验,你迟早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心动对象。
社区教画画的张老师,温柔、儒雅。
跟立平之间隐隐约约存在着某种磁场。
就在立平以为自己终于要开始新的爱情时,张老师美丽优雅的前妻又让立平望而却步。
面对立平的心意,张老师向她坦白:
如果你跟我在一起,你会像我前妻一样受很大的伤害。
难道,又是“渣男有文化”?
实情却令人意想不到,原来张老师爱的是男生。
每天准时去买咖啡和万宝龙香烟,只是为了多看那位在便利店打工的男孩一眼。

而他对立平的感情,是基于人格和气质之间的相互吸引,并非男女之情。

两个对他付出过感情的女性,依旧与他保持友谊。

借助她们的态度,本剧也是在向社会呼吁对同性恋的理解。

“变态”姐夫。

好女婿,好父亲,半个好丈夫。

除了性瘾症导致的频繁出轨,姐夫在身边人眼里是个人见人爱的好人。

无法自控的性欲,甚至让姐夫打起了立平的主意。

他打感情牌——“救救我和你姐姐好不容易走到现在的感情”,恳求立平与自己发生关系。

不伦的欲望,让姐夫看起来与不择手段的色情狂无异。

而欲望,也让理智上反抗的立平,某一刻产生了感觉。

为了收拢丈夫的心,立平的姐姐整容,甚至迷信。

最后家财全部被骗光。

外人眼里的幸福之家分崩离析。

但对于这样一个有悖道德的角色,本剧依然没有进行简单的批判。

性瘾症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疾病。

是指个体出现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的性冲动行为。

如果这些性冲动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痛苦感觉。

面对这样的性少数群体,相比咒骂一句“变态”,也许社会应该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变态”姐夫,比单纯批判“变态”姐夫更有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立平念念不忘的初恋,昔日旧爱幻想被今日的婚外暧昧全盘打碎
玩咖朋友Jason虽然油腔滑调,但是点到即止的调情也让立平尝到了轻松的开心。
还有男主角徐浩远为了挽回吉儿,扮作同性恋与立平网聊(一度以为吉儿悔婚是因为喜欢女生)
结果假想情敌变成了他不自觉会关心的网友
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对异性不甚了解的立平,体验到了丰富而复杂的两性关系感受。
有些幻想被打破,有些偏见被纠正。有些无奈被理解,有些意外被收获。
它们超越了一般人对男女故事的刻板想象,从而拓宽了我们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而且是从非常善意的角度。
尽管故事的末尾,立平依旧没有进入一段恋爱关系。
但是,她对性欲、对男性,对爱情,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03性别观念

人生观念上,立平和吉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照。

面对性欲,吉儿开放,享受身体,立平则相对保守。

面对家庭,吉儿远离,活出自己,立平则无私奉献。

不争气的哥哥失业了,每个月找她要生活费上交给嫂子。

不知情的嫂子每个月照样买包包。

除此之外,立平还要负担父亲的保险费,家里各项支出,做家务,接侄儿放学。

父母的宝贝孙子要添饭,起身盛饭的却是立平。

作为女儿、作为妹妹、作为姑姑,她被需要,也被压榨。

诚然这个家庭是充满爱的,但是奉献最多、最不计较的那一个却被亲情实施了绑架。

吉儿不一样,一样是在传统家庭,她会自发地反思女性命运。

妈妈做饭超级难吃,导致她小时候对家常饭菜一度产生阴影。

但长大后她开始同情妈妈:

谁规定结婚后的女人,就什么都会。

男朋友徐浩远是个温柔体贴的富二代,但可惜是个妈宝男。

强势的未来婆婆不打招呼,直接去吉儿公司替她辞职。

成为两人取消婚约的导火索。

与爱情、婚姻相比,吉儿宁愿紧紧抓住自己的工作。

吉儿最终还是离开了男友构筑的豪华婚房,立平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不断的大家庭。

两人一个自我、一个奉献的人格,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外界期待的两种迥异选择。

但其中并非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虽然吉儿独立自由,符合现代女性价值观。

但她过分强调自我感受,忽略未婚夫的两难,还是弄丢了她的爱情。

虽然立平欠缺自我意识,但她的善良和宽容是不可多得的美德。

面对家庭中的难题,女性身份的枷锁,她觉知后依然选择直面解决,其实是非常勇敢的姿态。

不止是两大女主,剧中对妈宝男、变态姐夫、封建母亲、强势婆婆等向来负面的角色,都做出了更加丰富立体的呈现。

它不鼓吹大快人心的世俗观念对抗,而是促进两性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这使得《含苞欲坠的每一天》,既温和又不失主见,既温暖又不盲目乐观。

借由性欲这个“噱头”,本剧向我们展示了性之于我们的方方面面。
6集的体量,虽不全面,但也提供了足够的思辨。
而在内陆剧里,相关讨论还不知何时能够展开。
性,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狭隘。
真正的性教育也不是简单的卫生课,或者性交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全面性教育”,涵盖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

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健康与福祉技能;

关系,价值观、权利和文化,社会性别,暴力和安全保障等等。

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莫说“全面性教育”,接受性教育的观念准备都还没有到位。
在1969年也就是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那年,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大卫·鲁本写下一本风靡全美的《性知识大全》。
他说,他遇到所有患者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太空时代,但却把自己性器官遗留在石器时代
我国性教育专家王龙玺引用他半个世纪前的观点,来说明我们今日社会之现状。

一边是全球最高人工流产率,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性侵案;

一边是家长带头抵制性教育课本,性学家办讲座被泼粪。

这样的成年人,如何给孩子上好性教育这堂人生之课?

而此刻呼吁性教育的年轻人们,也许,改变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儿
认知领悟心理疗法
含苞欲滴
含苞吐蕊
含苞娇颜(华裳)
含苞绽放的美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