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是一手好牌,为何打不出王炸?
最近市面上的几部现实题材国产剧,都有在看。
老实说,题材都挺有意思的。
疫情下的高考、殉葬行业工作者、基层法官办案,个个都很有看头。
再严肃的社会话题,处理得也都挺轻松有趣的。
哪怕是献礼剧,追起来也不枯燥乏味。

很遗憾,几部剧的通病也很明显。
心有余而力不足。
它们好像在说:我有努力展示你们的真实生活,是不是很像?
尽管声嘶力竭地表现现实,我却难以从中看见现实。

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不现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难道我们的编剧们当真不知道怎么写如何讨好观众?不见得。
最近的参赛选手们,都很精明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你批我是披着职业剧外衣的爱情剧,那我就弱化情情爱爱腻腻歪歪。
你批我搞假大空的个人主义,那我就多加点群像戏雨露均沾。
你批我讨好粉丝走流量路线,那我就找来点老戏骨客串坐镇。
你批我磨皮过度失真,那我就让演员素颜出镜关掉滤镜。
你批我不够关怀女性,那我就批量化生产都市女性群像剧。
你批我刻意煽情,那我就克制点多来点温暖调剂苦痛。
可你批我不够现实......我如何证明自己够现实呢。

《大考》、《三悦有了新工作》、《底线》的质量绝对属于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上乘。
原创剧本、题材新鲜、立意高深、节奏紧凑、群像塑造、演技保证,好评是必然成立的。
它们和以往些同质化粗制滥造的国产剧不可混为一谈。
有认真地倾听观众意见,有真诚地融入真实原型,有努力地进行田野调查。

但是肉眼可见的堆砌热点事件、角色成长弧光的生硬展现、大篇幅依靠旁白的情感表达、说教式的观点输出,不免桎梏着这些还算得上是不错的选手们。
片面的深刻确实胜过全面的平庸,但是依然很肤浅。
何况是流于表面的深刻。
都是一手好牌,为何打不出王炸?
01
好像我这辈子都不能和高考和解了
(注:本文不对剧集以外任何演员争议进行讨论)
开学季播《大考》,确实挺应景的。
20届的高考生,生于非典考于疫情。
于他们而言,疫情下的高考确实是一场大考。

当然这也是一场特殊的高考,是社会的大考,也是国家的大考。
但这篇名为「疫情下的高三学子」的命题作文,如果我是阅卷老师的话绝对打不出高分。
呐喊却无声,饱满又干瘪。
电视剧该是鲜活的记叙文,而非板正的议论文。
打开第一集的时候,冲刺高考200天誓师大会的场景还挺有代入感。

高三学生死气沉沉的精神面貌和我当初一模一样,眼睛能闭就绝对不睁开。
下课铃一响教室趴倒一片,十分钟的课间休息都可以做个美梦的程度。
当看到这群学生晨读时站着像机器一样背单词的镜头,不免有所触动。

而这种触动只维持了半集。
当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整部剧的基调就变味了。
有的观众直言生活已经太苦了,就不要拍疫情勾起我们的伤心事了。
完全不认同这种逃避现实的说法,我不反对现阶段影视剧题材和疫情掺和在一起。
只是在一部以抗疫为背景、高考为主体的电视剧中,背景不该喧宾夺主。

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只有“起”和“合”。
《大考》立足于不同高三学生及其家庭面临疫情时的反应,但中间的衔接不过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常见案例。
学生上网课时各种网卡闪退黑屏的阻碍倒是拍得挺细致,和蔼可亲的校长为了贫困生说服电信中心的领导去当地修基站也很感人。

但是因为疫情无法正常上课甚至高考延期的紧迫感,剧集并没有自然地体现出来。
些许的失落,也只是下一场模拟考试总分下滑时的几声叹息。
没有迷茫,没有慌乱,没有恐惧,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上网课以及配合防疫。

笔者虽早生几年未曾经历20年7月的高考,但却是20年12月考研的亲历者。
居家复习的时候,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响起的闹钟以及随之而来楼道里不敢吵及邻居的低声诵背,各种网课APP在手机平板桌面罗列、眼睛盯久了电子设备的酸痛发胀,和父母朝夕相处时不可避免的各种摩擦和退让妥协,想必各位考生都深有体会吧。
极端条件下既不敢懈怠学习,又贪吃贪睡贪玩、渴望在光阴里沉沦。
晦暗不明的日子里考生们那种困顿挣扎的心境,《大考》没有。

疫情初期的严重影响和高考备战的热血紧张都拍得远远不够。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鸡飞狗跳的家长里短,再带出各种点到为止的社会话题。
高三是所有中国家庭严正以待的一年。
董碧华(梁静 饰)为了无微不至照料儿子辞去了得心应手的工作,时时刻刻严密看管。

吴家俊(荣梓杉 饰)成绩平平,平日里就个涂涂画画的爱好。
出场时的他在画自画像,画上还有一句“我要成为XXX的男人”。(《海贼王》经典梗)
母亲强势地在空格处填上“985”,被指责病句后不以为意说了声“你们年轻人不都是这样”。

母子间的矛盾累积已久。
受够高规格高标准高待遇“软性坐牢”模式的儿子摊牌,想通过艺考完成自己的美术梦想。
但在一心望子成龙的母亲眼里,学艺术的都是混日子的。

她把儿子精心准备的参赛作品毁了,然后便是大吵一架后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国产剧常见套路。

该片段放出来后上了不少热搜,站队儿子的网友们纷纷指责母亲控制欲过高,隔着屏幕都能感到窒息,竟然到现在还认为艺术是不务正业。
无需对这位用心良苦却用错方式的母亲口诛笔伐,她的反对绝不是空穴来风。

从疫情爆发后线上上课的剧情,可以推断出此时至少是过年之后了。
众所周知,每年美术生联考是12月初,各高校校考一般是2月底3月初。
虽说疫情影响校考正常举行,但是口口声声要艺考的吴家俊连目标院校都没有确定。
没有参加过艺考集训,之前也没有任何系统的美术学习。
光靠天赋自学说要追梦,哪个正常的妈不着急。

统考需要考素描、速写、色彩三科,完全不是电脑绘图这回事。
艺考也绝非突破阶层局限的捷径。
但是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编剧自动忽视了高三艺考的程序流程,鸡贼地通过父母干涉孩子理想的粗暴行为引出戏剧性冲突,用过于紧张的中式家庭教育再次激起大众的热议,再牺牲几个念叨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家长唤起当代年轻人不被父母理解的回忆。

最后估摸着编剧给吴家俊开了个金手指,让他参赛的画赢得大奖,从此母亲刮目相看尊重他的选择。
我明明是来看高考的,最后却是家庭伦理剧习以为常的代际冲突。

本来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发掘空间和表现方式的,不过目前看来还是选择的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那一种。
如果说《大考》有一丝一毫戳我的地方,也是基于我个人生命体验所带来的联想,而非作品本身的自然共鸣。
这几年,大家都被疫情夺走了本该美好自由的校园生活。

十二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金榜题名,结果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不是封校宅在宿舍就是无穷无尽的网课。
大学才四年,疫情占三年。
肆意挥洒花样年华的期望成了奢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理想成了妄想。
此后的求学生涯也不得不被迫与疫情相伴。

身边不少同学都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厌学情绪,即使往后恢复了线下课程,宁愿在家上网课却很抗拒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
是老师讲课水准差的问题吗?是学生听课不专注的问题吗?
你我都心知肚明,无限抱怨的后遗症在高校过度的形式主义政策下持续放大。

《大考》选择了轻松温馨地处理疫情下的高考,挥洒笔墨宣扬校领导对学生的关怀,对当下开学即封校的同学们而言不免有些莫名的傲慢感
有必要劝诫所有应届生,高考是大考,但并不是人生的期末考试。
人生这张试卷,不要求你提前翻卷,但需要你一生的耐心来作答。
02
别再轻易碰瓷殡葬行业了好吗
前不久《人生大事》以17亿的票房佳绩收官,位列今年国产片票房榜第四。
即使影片尚有不妥之处,但它确实放下了对死亡的偏见,终于舍得迈出新步伐进入新领域了。成效也确实不错,作为一个契机让大众看到了殡葬行业从事者的辛苦。

在当下尚活在舒适区的国产影视创作环境中,六尺之下的题材相当值得鼓励
国内首部殡葬题材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虽然目前热度一般,但是话题性不容小觑。
赵三悦(周依然 饰)起初躺平的状态挺像现在年轻人的,大学毕业后由于专业限制加上竞争激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啃老,被生活卷着走,得过且过地过着每一天。

在家摆烂被骂却没有底气怼回去,只想着赶紧找到新工作搬出去住。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有时候年轻人所谓的躺平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迷茫啊。

而家人的口不择言最是伤人,一句句冲动下说出来的丧气话就像一个个螺丝钉,钉在心里的那块木板上,哪怕以后冰释前嫌,钉子拔出来了,也会留下层层伤口结成的厚痂。
看似对生活很无所谓,但三悦依旧希望有人能拉她一把,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关怀。

在大姨苏蓉(郭柯宇 饰)的推介下,离家出走后的三悦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殡葬行业工作。

本想是故意和母亲对着干,却意外在殡仪馆化妆师的职业中获得自我和解。
仔细想想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也不是完全专业对口的,有时候阴差阳错地选中某个行业或许也能发现一片与众不同的广阔天地。
看起来最冰冷的地方,却最有人情味。

在目睹一场场死亡以后,三悦决定用力地活着,不给生命留下任何一丝遗憾。
作为死的摆渡人,她力求还原生命最真实的面容,留给死者最后的体面,让更多人看到这份职业背后的意义。

倘若知晓离去之后,会有一双温润的手替我描眉梳妆,我想坦然正视死亡也不会是一件多难做到的事情。
本剧没有想象中的沉闷压抑,有笑有泪有温度,运镜构图也很考究。
观感很舒适,温情治愈的平铺直叙中暗藏了很多对生命的思考。

非常明显的日剧风格,一集一个故事,运用单元剧的形式一点也不墨迹。
也正是它的不墨迹,让每一集出现的逝者成为了匆匆而过的符号。
猝死、肿瘤、意外接踵而至,却只能靠女主的鸡汤独白生硬衔接并加以自我感动式的升华。
情感的内核不该靠嘴说出来,而是演出来。

虽说女主在殡仪馆工作肯定会遇见不少死亡,但死的偏偏都是生活中遇到的人不免有些过于巧合。
融入了重男轻女、阿尔兹海默症、医疗纠纷这些如今常见的影视梗,但涉及的社会议题却没有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实节奏也大可不必这么快地推进,每集深入挖掘一位往生者背后的故事不也挺好的吗。
光丧系女主不想工作这点,还以为国产剧里终于出现了我的「互联网嘴替」。

可是剧集很快就借着遗体化妆师这种生死题材去讲述叛逆年轻人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解,匆忙跟进“丧气要马上退退退转瞬元气满满”的模式。
成长类题材的不断涌现是件好事,但这类片子还是少了一些发人深省的个人体悟。

不知为何,如果把不够口语化又无病呻吟的台词切换为日语反而觉得更合理。
好像这些突兀旁白的出现就是为了找共鸣,一直在强调“有没有、”“是不是”。
又想尝试国产剧日剧化,又想迎合本土观众需求,最后搞成豆浆里加奶精让人难以下咽。
本来这个题材我是期待可以有更深远的价值输出,现在看来还差了点。

通篇不断加剧世俗对殡葬行业的刻板印象,排挤、嫌弃、歧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租房、相亲乃至日常打车都会因为行业特殊性质被区别对待,从业者也只好以“服务业”这样善意的谎言伪装自己。
外界固然存在不大友好的偏见,但别忘了殡仪馆可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

穷比不体面要晦气得多。
在殡仪馆上班的工作待遇比一般的公务员要高,由于报考条件三不限因此报录比接近两百人录一个,每年都不乏高学历年轻人才加入殡葬行业。
但是《三悦有了新工作》回避了殡仪馆就业卷福利高的事实。

从目前的走向上看,还未来得及充分展现人物成长弧光,又有要落入言情偶像剧俗套之嫌。
老顽童师傅或者三悦母亲这里预料还是会埋一个大刀,看来脚踏实地地讲故事还是有点难。
总而言之,为国产剧有这样的题材的剧而开心。

我们要感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感谢第一个被吃的螃蟹。
03
压力给到了最高院
《底线》和《警察荣誉》的感觉很像,都是职业群像剧,出现的案件都很接地气,也凸显了各行各业基层公检法从业者的不容易。

而《警察荣誉》里的民警以和稀泥为贵,《底线》里的法官却在拉偏架。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由最高法全程指导的法制剧,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
老实说我对法院系统和法官群体不甚了解,虽心中充满敬畏,但总觉得高不可及。
而《底线》相当友善地拉近了我们普通观众和司法体系的距离。

原来我们的民事法庭也可以充斥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法官也不再是印象中高高在上挥斥方遒的律政精英。
他们像超人,但首先是常人。
法官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安逸地喝茶养花,而是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办实事。
即使是法官也要端茶倒水,全方面诠释法律民工的自我修养。
像居委会大妈一样任劳任怨操劳的基层法官们是很辛苦,但在处理错综复杂的案情时,他们最终的审判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考验吗?

有争议的案件改编得总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想说、但不说透。
网红主播骆优优在直播期间意外猝死,其父母向经纪公司索要二十万的精神赔偿。
经纪公司本准备赔钱息事宁人,却因为发现骆优优的意外离世给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关注,打算借此机会利用她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炒作。
在公司与骆优优之间没有签署劳务合同的状况下,那么如何认定事实劳务关系呢?
而骆优优生前也屡次因其父母为弟弟讨取结婚买房的钱款而超负荷工作。
她的悲剧,一方面来自公司的压榨,一方面源于父母的压力。

是人性的贪婪和资本的逐利压垮了骆优优。
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
金句说的很流畅,但法理与人情之间的天平却摇摆不定。
在无良公司和冷漠父母并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法官们明确知晓无权加以干涉。
但这些法官只做到了切身处地地体会到MCN机构适者生存的运营生态,让剥削劳动者的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表示了真诚的关怀。

要热爱工作,积极工作,但不要被工作异化。
而公司固然存在剥削员工致其过劳死的责任,但同样剥削女儿的父母就万事太平了吗?

假惺惺地在法庭上为扶弟魔女儿留了几滴泪就瞬间洗白,然后转手拿到公司赔偿的1000万顺利地给儿子筹备婚房?

批判资本压榨员工,却对重男轻女的养育观不加以评判。
看似很公正,实则拉偏架。
本剧关于这种案件正反两面的探讨呈现出来基本都是浅尝辄止的凉白开,有些甚至一边倒,扭曲了真实案件中的一些客观现实。

在当事人首肯的情况下,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例完全可以二次加工编织到剧情中。
改编没有问题,但不能预设立场无中生有的恶意改编。
不要简单地从现实生活中搬运热门事件,然后添油加醋胡编乱造。

得在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司法体制的质询走得更远些。
无论近年来的律政剧如何开陈出新,都不如罗翔老师对全民普法事业的推动。
法律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但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善恶的探讨乃至审判,应该是辩证的。
虽说三部剧的豆瓣词条至今未开分,但是7.5的基本分估摸着是有的。 
各种桥段都有生活原型,场景还原做的也挺逼真的,演员也在踏踏实实地演着。
守住了国产剧的底线,可惜就是不对味。
很奇怪,明明都是走现实题材,但是一点都感觉不到现实生活。

有的朋友会觉得我在鸡蛋里挑刺,但是批判性思维对每一位观众都是至关重要的。
可能是我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要求比较高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需要什么样与时俱进的影视作品去记录时代,依然值得深思。

炮火隔了岸,宛如看烟花。
如若难以跟随影像回到历史的在场,自然我的情感也不会在场。
国产剧如何做到不悬浮,依然是个任重道远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产剧太缺这种题材了!真的好哭!
这届年轻人为何独爱“殡葬剧”?
种星星的人,让我重新思考,何为《人生大事》?
【鹰眼直击】关于国产剧的现实题材创作和“走出去”,各位行业大咖都分享了哪些干货?
《底线》是如何成为法院题材爆款的?|专访编剧费慧君、李晓亮
上来就给一星的人,国产剧怎么惹你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