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不得国产好片被冷遇
从上周开始,国产院线电影终于开始有复苏迹象。
 
当然,院线票房依旧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
 
《日不落酒店》蹭沈腾蹭出了新高度。
 
把人型纸板说成“特别演出”这一骚操作引起众怒,也不妨碍票房轻松破千万。
 
这边厢,一部良心国产片《又见奈良》却无人问津。
 


眼看一个周末过去,排片就要没了,我们决定聊一聊《又见奈良》,希望能有有更多人看到它。
 
看影片介绍,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讲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
 
其实本片观照的不仅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

即便身处和平年代,观众依然可以产生深深共鸣。
 
而且,电影的题材虽沉重,叙事上却很轻盈。
 
时不时出现的冷幽默还会让人想起北野武。
 
对故土的复杂心情,对身份的执着追寻,以及现代社会萦绕不去的孤独感共同构成了本片的余韵。
 
它的好,好在更广阔、更普遍的人生况味上。

 01
回不去的故乡

影片开始于一场寻亲之旅。
 
年近八十的陈奶奶(吴彦姝 饰)只身来到日本奈良,寻找自己失联多年的养女丽华。
 


丽华是二战结束后日本侨民留在东北的遗孤。
 
当年日本战败,曾经侨居东北的日本移民全部撤退,留下大量幼小的孩童。
 
战争结束后,这些遗孤由中国的养父母抚养长大。后来,随着中日两国交好,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向这群遗孤开放政策,众多遗孤一代、二代回日本寻亲、生活。
 
1994年,丽华去日本寻亲。此后母女俩一直有书信来往,但几年后联系突然中断。
 


陈奶奶放心不下,在另一个遗孤二代小泽(英泽 饰)的陪伴下,来到奈良寻找养女。期间她们遇到了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饰),三人一起踏上了寻找丽华的旅程。
 
丽华去哪儿了?
 
这些年她过得怎么样?
 
她找到自己在日本的亲人了吗?
 
影片跟随三人的脚步,重走了丽华的回乡之旅。陈奶奶一行人通过丽华留下的信件,努力搜寻着丽华留下的痕迹。
 
他们来到丽华曾经居住的出租屋,打过工的豆腐店,写生过的公园……却发现无人知道丽华的下落。
 


随着寻找的深入,丽华作为个体的痕迹逐渐模糊,与此同时,一个群体的轮廓却清晰起来。
 
那便是与丽华有着同样身份的归国遗孤们。
 
影片关于“寻找”的暗线缓缓浮出水面——
 
寻找可以安顿灵魂与肉体的家乡,是日本遗孤们难以实现的夙愿。
 
他们即使响应号召回到祖国,也无法抵挡自己的身份焦虑。
 
陈奶奶一行人去拜访生活在奈良的日本遗孤,希望能从他们口中打探到关于丽华的消息。
 
其中有一个开吊车的老师傅,原本客气生分地用日语打着招呼,得知陈奶奶是中国人后,立刻冒出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前后反差极大,看得出是导演精心铺陈的幽默桥段。
 


然而吊车老师傅讲出东北话的一瞬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聊了几句话后,他又点头弯腰地用日语向工头道歉,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了。
 
还有一次,他们来到深山老林里拜访一对遗孤夫妇。
 
夫妇俩住着典型的日式住房,但电视中传来的竟是赵本山的声音。他们告诉来客,在这边如果看到有人家安着大锅(卫星电视),那准是从中国来的日本遗孤。
 
妻子还为客人演唱了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丈夫手中拉着不存在的二胡。

小小的榻榻米中藏着来自中国东北的乡愁,巨大而沉默。
 


一直陪着陈奶奶小泽是生于东北的遗孤二代。
 
她的父亲与丽华同辈,也是战后遗孤的一员,小时候喝过陈奶奶的奶水,所以长大后一直将陈奶奶当做恩人。
 
小泽的父母曾来日本寻亲未果,最后只有小泽一人留在了日本。
 
从她的穿着、住处、工作以及生活状态来看,小泽在日本过得并不好。
 
在工厂做着重复的工作,老板总是咄咄逼人,男友因为她的中国人身份与她分了手。
 
别人听出她的口音不一样,问她是(日本)哪里人,她脱口而出,我是日本人。
 


身份永远是遗孤群体的敏感点。
 
日本虽然是祖国,当地人却把他们当外国人看;
 
中国是生养自己的故乡,但因为血缘关系,他们依旧是异乡人。
 
在哪儿都是游子,去哪儿都是过客。
 
就像电影开头被陈奶奶“放生”的螃蟹。
 
一只海里的螃蟹,要怎么在河里存活呢?
 


他们选择在家安上卫星电视,收听来自遥远故土的乡音;在老家来人的时候,拉着那把根本不存在的无声的二胡……
 
他们倔强地保留着故乡的习俗,却又无可奈何地顺从了命运。
 
唱京剧一段是导演的真实经历。
 
当时他们采访了大量日本遗孤,其中一位就在自家的榻榻米上唱起了《智取威虎山》。
 
导演说,其实他唱得特别难听。
 
但当他抬起头来,导演心里一惊。
 
那张脸上竟然湿透了,不知是泪还是汗。
 
 02
徒劳的人生

影片中,陈奶奶来日本时带了一台照相机。
 
遇上遇到风景,碰到可爱的小孩,陈奶奶都会拿出来拍照。
 
后来,小泽从当地退休警察口中得知了丽华的下落,真相终于大白。当晚,她打开照相机,发现里面根本没有胶卷,顿时泪如雨下。
 
“白照了。”
 
原剧本本来没有这句话,台词是演员自己加进去的。
 
很巧的是,“白照了”的谐音正好是“白找了”。
 
这是小泽对这场寻亲之旅唯一一次真情流露的台词。
 
寻找丽华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希望扑空的过程,甚至是一次次临近绝望的过程。
 
第一次,他们问了一个房客,对方回答完全不认识。
 
然而对比之后的经历,观众会发现,这种冷漠已经是最不伤人的结局了。
 
在豆腐店,老板娘有些遗憾地说,自己当时误会丽华偷东西,把她辞退了。而她早已不记得丽华的名字。
 
在一座寺庙,他们遇到丽华的朋友,一个聋哑人。
 
他是为数不多为丽华带来过暖意的人。
 


但他在纸上写下的是,十年前,丽华的亲子鉴定失败了,她被迫离开了奈良。
 
实在没人知道,丽华去了哪里。
 
丽华就像一叶浮萍,被风吹雨打去。
 
和丽华有着同样经历,有着共同的身份困惑的小泽,在得知丽华的真实下落后,忍不住哭了出来。
 
被歧视,被忽略,被遗忘,最后像泪水消逝在雨中,这似乎是许多丽华们的命运。
 
影片过半,“丽华”已经不再是丽华个人,甚至不再是遗孤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如小泽在旅程中逐渐与丽华,与她的同胞们共情一样,我们也逐渐与丽华,与那些身不由己的游子共情。
 
影片传递出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绪。每一个因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故乡的人,每一个苦苦渴求身份认同而不得的人,都能感受到由不在场的丽华蔓延开去的悲凉底色。
 


但,这场追寻真的是徒劳吗?
 
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扑空,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吗?
 
当小泽哭着说出“白照了”后,蒙在鼓里的陈奶奶抱住她,说都在呢。
 
那些没有拍下的照片,在哪儿?
 
在看风景的人的记忆里。
 
那些失去了对象的失落的情感,在哪儿?
 
在活着的人的心里。
 
在陈奶奶不肯停下的脚步里。
 
也在丽华为自己取的日本名字里。
 


丽华生前并未找到亲生父母。她用了帮助过自己的律师的姓,又以养母的名字“明”为名。
 
上村明子。
 
这个名字凝结了丽华一生中所拥有的最美好的情感。
 
如果说,丽华回到日本是为了寻根,寻找可以同时容纳肉身与精神的栖身之所,而这种追寻在她的视角注定是一场空的话,那么,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亦可以得到某种安慰。
 
因为母亲反过头来的追寻,使这场看上去徒劳的人生不再那么绝望。
 
而丽华终其一生寻找的“根”,究竟是一片具体的土地,还是环境与人共同缔造的难分难解的情愫?

这个问题,留待小泽和观众自己品味。
 
 03
永恒的孤独

真相不是生命的尽头。
 
得知真相后的小泽和一雄选择向陈奶奶隐秘事实。
 
他们当做无事发生,再次踏上了寻找丽华的路。
 
希望自然再次落空。电影结尾,三人各怀心事,沉默地走在夜晚的奈良街道上。
 
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响起。同样是哀而不伤的曲调,离愁别绪消解在甜美的歌喉和明快优美的旋律中。
 


明明是悲凉的结局,却莫名给人向上的力量。这是为何?
 
也许,从局外人一雄身上可以找到某种解释。
 
一雄是当地退休的警察,他与小泽、陈奶奶的相识非常偶然。
 
小泽在一家面馆打工时被一雄搭讪,说她长得像自己的女儿。但小泽后来见到了一雄女儿的照片,发现她们俩也不像。
 
一雄为什么要靠近这两个陌生人,为什么心甘情愿陪着她们做毫无希望的事情?
 
答案很简单,因为孤独。
 
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着孤独的煎熬。
 


丽华一个人孤零零死在了出租屋,无人知晓。
 
而一雄丧偶,女儿远嫁。他每天都要查看信箱,看女儿是否来信,又总是失望而归。
 
在日本的独居老人和孤独死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当下,本片加入了一雄这个角色,无疑是一种温柔的假想和安抚。
 
一雄的孤独无关身份认同,也无关历史隐痛。
 
塑造一雄这个角色,让影片超越了对历史问题的纠缠。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导演对日本遗孤这个历史问题无心做更多深入探讨,更不想追溯是非对错。
 
很多人认为导演对历史的处理过于肤浅,但我反倒很喜欢。他更想借此历史问题,展现现代人面临诸多人生困境时的状态,并给出自己的态度。
 
一雄一开始接近小泽,也只是为了缓解孤独的情绪。
 
影片没有直接说出一雄的私心,只是让一雄请求小泽给他读信。
 
那些信是丽华写给养母的,里面写满了思念和感激,写满了报喜不报忧,写满了浓得化不开的爱意。
 


一雄以找线索的名义,一遍遍听着这些来自女儿的絮语,心中得到了慰藉。
 
尽管是来自陌生人的慰藉,却给了一雄力量。
 
这种无关血缘的、来自陌生人的友善和慰藉始终萦绕在影片中。而且,这种慰藉不需要语言,而是通过行动传递出去的。
 
比如寺庙里的聋哑管理员,他曾经赞赏过丽华的画。在所有人都忘记丽华的时候,他能清晰地回忆丽华的遭遇。
 
可以想象,与他做朋友的这段时间,丽华也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当陈奶奶他们离开时,管理员为他们撞响了一口钟,悠长的钟声响彻山谷,那是为数不多的、丽华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见证。
 
再比如,一雄与陈奶奶语言不通,但两人通过互换彼此年轻时的照片,很快熟络起来。等待小泽的间隙,陈奶奶拿出小国旗,带着一雄一起做手工。
 


全程无台词,却异常温暖。
 
当然,这个长镜头的幕后故事更为动人。
 
扮演一雄的國村隼发现陈奶奶的扮演者吴彦姝手碰到日本国旗的时候愣了一下,便把日本国旗都揽到自己这边,剩下的留给吴彦姝。
 
现实与电影都避免不了的问题,戏里戏外都被轻盈地化解了,以一种超越国别、语言的方式。
 
这样的温情脉脉,是建立在共情能力和对他人的理解能力之上的。
 
想要赶走萦绕在现代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也必然需要理解,需要一点走出去,走进他人人生的勇气。
 
《又见奈良》的结尾,让我想起《三个广告牌》。
 
同样是得不到答案的人生,同样是看不到尽头的道路,同样是因缘际会聚在一起的人们。
 
如果孤独是人的终极宿命,那么,路上有人同行,即是最好的结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就是三月第一国片
《又见奈良》:平静之下的伤痛和遗憾
平静的悲哀——又见奈良
《又见奈良》:言语是无意义的,却又充满了力量
用喜剧包裹悲伤,《又见奈良》做到了吗?
电影《又见奈良》:历史夹缝中的“战争遗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