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阅读 |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

他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他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最终提出:他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1

在分析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纲要》前,有必要也来一次自我分析,要说明的是,我对自己的分析也不是在简写自己的自传,当然也谈不上是社会学分析,顶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个简单回忆。

毫无疑问,我也有自己的场域和习性,也经历过习性分裂,其实现在依然还在继续着我的习性的分裂。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其实不是很多,我也算是一个幸运者,也许放牛的精神与做其它事情的精神并无本质不同,要说不同也只能是职业或分工不同罢了。

现在依然记得当年放牛的情景,早上早起到沟里放牛,差不多得四个小时后才回家,目的是让牛吃饱。放牛时间一天八小时,早上四小时,下午四小时,早上一般六点到十点,下午是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这是夏季放牛时间,冬季则要稍微调整一下。要不然怎么能说以黄牛为中心的农耕文明没有时间观念,仅牛吃一顿饭就得四个多小时。不过,也有人两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就回家了,而我却要坚持四个小时,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能让牛没有吃饱。在上学时间读书,其它时间放牛的日子就这样一直持续着,直到初中毕业才发现,其实我还要有其它生活,这种生活和放牛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初中毕业考试我考得很不好,“勉强”读县高中,这对我来讲是一种耻辱。读高中时我在学校宿舍住过一年,那一年让我有了很深刻的经历,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学神”,学习几乎是他所有的生活。除了看见他学习,几乎看不到他做其它事情。这种勤奋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的放牛精神在他的“学神”精神面前竟然黯然失色。 

2

我所在的高中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显露出它衰败的迹象,尽管没有现在明显。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我依然能坚持到底,足见我与他们还是有所不同,是不是得感谢放牛和“学神”。与众不同的坚持,注定多少会有回报,结果是令人欣慰却又不满意的,欣慰的是有大学可读,不满意的是大学离我太近,又不在大城市,而且学校可能也一般吧。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专业还是社会不认可的,到现在认可度依然很低,为了有更好的出路,继续读书成为必然选择。

一次无意接触,让我认识到后来的研究生导师,他的言行在当时深深触动了我,觉得不继续学习一定是我最大的遗憾和损失。尽管后来读研面临着高额的学费,但还是选择了继续读研。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不然也不可能到高校工作。

要说读书也有很大遗憾,就是在硕士毕业后没能继续攻读博士,而现在读博士基本成了一种奢望,不是说自己不想,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我没有什么优点,可以说是一个笨人,但是还比较喜欢看看书,我非常羡慕那些非常有成就的人,尤其是有大部头著作问世的学者,我个人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学者。高校的工作没能延续我读研期间热爱读书和学术的精神,尤其是在我做“教学秘书”后,我的兼职几乎变成了专职,而专职却变成了兼职。在大学场,我经常有一种失落和空虚的感觉。教学服务工作的繁忙并没有让我有成就感和充实感,因为这不是我喜欢的,更不是我想做的。可是在这个场域,我还是难以按照我的习性做事。

3

在我读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纲要》期间,学校正在讨论一个“考核办法”,我不想对此多说什么,因为这也不是一个高校的问题,而且我人微言轻,说了也没有什么用。

我想要说的是,学校一定得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为老师提供做科研的条件。学术上的成就一定得有常年累月的积累,需要深入实际调研,而不是一晚上的闭门造车就能完成任务。衡量学术成果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是发在什么刊物上的文章吗?我要说的是,这些质量高的刊物,发文章不是那样容易的,我现在依然没有在这样的刊物发表过文章。现实的情况是我需要,所以我抨击。从实际角度分析,“追赶超越,弯道超车”是否有实现的基本条件呢?其实这才是要认真考虑的,况且弯道超车有危险,也不符合规定。

另外,项目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老师的发展,评职称必须要有项目,项目是必要条件之一,大家都以拿到高层次的项目为荣,有了高层次项目意味着科研实力强。“拿自己的钱做学术搞研究不行,拿国家的钱就行了”。这种导向会把大家变得急功近利,而不会踏实做学问。做学问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学术自由。这是我在评介《自我分析纲要》前对自己的一个简单分析,以企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努力,认真读书、学习,不要太过受外在环境影响。

4

布迪厄作品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难理解,“即便是内行的读者,也无法避免在理解他的作品时出现的困难”。(《自我分析纲要》总序第9页)难理解,除了在句法和语义上难以理解外,恐怕最难理解的是其思想了。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关于布迪厄的个人小传,“我只想尝试着并集中透露一种自我社会分析的几个因素”。(P1)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我在面对这些因素时是如何做的,这些因素在我成为我现在这个样子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可能当时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积极因素则起着阻碍作用。逆境成长,逆境进步,顺境有时候未必会有这样的作用,当然这指的是有克服困难能力的人。

事实上,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具有这样能力的人,不然又怎么会成为成功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养成了自己的习性。我的父母常常会对人说,他们没有怎么教育我,我是顺其自然成长,实际上不是如此,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教育我,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时只是不适应,不过,这也不能证明他们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是正确和有效的。2013年结婚,2014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不知道怎么教育她,尽管我是名老师。其实,我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通过上课来完成,下课后,和学生接触就比较少了,而且我的学生都已基本成人,不是小孩子。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是长期塑造的,不是突然出现的,只不过当人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迟了,而这正能凸显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5

“理解,就是首先理解一个场,一个人与这个场一起并通过反对这个场而形成”。(P4)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在其独特的场,有人不仅融入,而且参与了反对,而有的人连正常的场都没有融入,后一种类型的人就没有做到理解他所在的场,这种人基本上属于失败者,至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失败者,除非他有了其它惊人的成就。如果他有意外的成就出现,说明他理解了另一个场,而不是之前家人或学校给他安排的场,如果他最后没有任何成就,那么大家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出息或者没有能力的人。

“一个人变成‘哲学家’是因为他被认可,而且他通过为自己取得‘哲学家’的权威地位认可自己”。(P5)一个人的成就和别人的认可度是有关系的,大家越是认可,他就越可能成为大家所是的样子,因为他要为成为大家所是的样子而奋斗和努力,有了奋斗和努力,成为什么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这就是标签的作用。

学术垄断,使得学术容易变成一言堂,“中国现在到处都是专家,踏实做学问的人却越来越少,“边缘的和临时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作者,由于统治者的光芒被遮掩在公众认识之外”。(P10)处于统治地位的作者毕竟是少数人,什么时候边缘作者能够发声,或者说公众什么时候能够认可并接受边缘作者,这需要较为久长的时间。同样的文章,由于不同的署名,投到杂志社定有不同的结果,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意味着学术的创新和异样的声音没有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必须有系统的研究著作,而不是只有一个教授之衔;而要产出系统的研究著作,恐怕就不能按年进行要求,而是几十年,甚至一个人的一辈子去衡量。我们盲目追求的论文数量,正是埋葬学术的坑,数量越多,坑越大,埋得越深。

我常常在想,格兰特夫妇用五十时间写作《世界文明史》,确实让人等得很辛苦,但是这种著作的问世,将会成为经典传世,而不是进垃圾桶,试问如果我们有人想要用这样久长的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又有谁会允许并提供这样的条件。我想短期的高标准考核,就是让大家去制造学术垃圾,而不会有高质量作品问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想结果只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过着半抄袭的寄生生活”。(P18)学者过得都是半抄袭的寄生生活,又怎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半抄袭就是抄袭并修改别人的成果,或者互相抄袭,大家共抄共修。

6

过去人们的观念是“很少有知识分子对知识世界提出质疑”。(P23)因为知识分子不想把武器拿来对付自己。可是现在呢?知识分子也开始对知识世界提出质疑,知识分子有没有在创造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有助于知识分子创造出知识。

知识分子的命运毫无疑问基本被项目和杂志社控制了,文章质量好坏杂志社认可才算,科研能力强不强有项目才算,在一个还没有进行研究的项目,填写过多的预期目标是不是在吹牛。为什么不让想做研究的去先做呢?设置过多的障碍又怎么能够取得研究的成功,而那所谓的影响因子真能辨别出文章质量的高低吗?

“这个时期的社会学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所有的位置都分配好了”。(P30),我们这些边缘人是没有位置的,甚至是在房子外面,或者离房子非常远,根本不知道房子里的人在做些什么。没有位置就没有发言权,同时也意味着没有位置的人属于没有能力的人。

做学问,除了兴趣之外,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布迪厄“在战争状况下从事社会学调查”,(P50)这意味着其还要面临生命危险,随时可能会丧命。在布迪厄看来,他的社会学任务是“包含一种义务的一种特权”。

是义务下的特权,还是特权下的义务,这二者是有差异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特权下的义务,而我所希望的学术任务是义务下的特权,因为义务而有特权,而不是因有特权才有义务。只有这样,边缘作者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易形成学术垄断。另外,对期刊社进行整改也是当务之急,既然那些刊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又为何要允许它们继续敛财。

7

 “作为荣誉和名誉的揭露者,他贪图荣誉和名誉;作为媒体的抨击者,他‘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作为蔑视学校教育系统的人,他受制于学校的名誉,如此下去,以至无穷”。(P113)

是的,正是大家所缺的,所以,才会对此这样敏感。

什么样的机制是好的呢?我想一定不是惩罚机制,惩罚是用来对付个别人的,不是大多数人。好的机制一定是可以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它不会只考虑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而是将政策制定者也纳入政策范围。

没有人会闲下来分析自我,自我分析应该是布迪厄的独创,我说的是站在学术的角度分析自己,对自我进行社会学分析,不是写自己的小传。如果是写自己的小传,一定要写一些具体的事情,而且事情发展要有明显的时间脉络,这在《自我分析纲要》里是看不出来的。布迪厄出身低微,却取得了学业上的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与自己低微的出身形成了巨大反差,最后,这种反差导致其习性分裂。习性分裂没有让他无所适从,而是让他有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正如《自我分析纲要》内容介绍所述“低微的出身与学业上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都会遇到习性分裂,但是大多数人可能由于没有布迪厄积累的雄厚的学术资本,也可能过于安于自己的习性分裂,最终自己还是自己,没有太大变化,或者说没能取得什么成就,而社会进步与发展恰恰需要人的巨大变化,需要人取得一定成就,这才是《自我分析纲要》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布迪厄系列作品《自我分析纲要》、《实践理论大纲》、《世界的苦难》、《男性统治》目前已由刘晖等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正式出版,想要真正完全了解布迪厄的,可以去读读布迪厄的这些作品。

(文中所有引文均来自《自我分析纲要》,[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观的主观:一种自我分析的尝试
布尔迪厄著述中文版一览
社会学的不朽者:布迪厄
皮埃尔·布迪厄:就政治与符号革命论社会转型
与哲学家背道而驰的布尔迪厄
文化:社会区隔的标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