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嫁给有钱人”:社会流动、货币的后果与行动合理化

作者:马娜歌,高校教师

在我们的农村调查中,曾经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农村的女性往往外嫁后,导致男性单身汉越来越多,性别的失衡因为人口的流动而呈现出反常态的特征。张志刚曾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农村女孩的大量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农村的年轻女性的大量外流,而年轻男性人口差不多没变。这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道理。加上,婚配中的“男高女低”,女性就更不愁找不到男性,而男性的娶,则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和彩礼。在某些地方,甚至彩礼高达几十万元。

不仅在农村,在城市社会的底层,选择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且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男性,或许也是许多女性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他们不必为“吃不饱”“穿不暖”“住不起”而担忧,“爱情之外,需要面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我甚至发现,在越来越靠后的年代里,比如“80后”,“90后”,“00后”,对他们而言,面包甚至大于了爱情,这是为何?如此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其牢靠程度又如何?我们要知道,家庭一旦不稳定则社会就没法稳定。因此,蝴蝶效应下,“婚配模式”或“恋爱条件”的变动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变动。且,寻求资本的婚配及后果,选择合理化都是“嫁给有钱人”的一些实质性内涵,需加以探讨。

关于资本:情感与择偶的条件的时代变迁

在过去,农村有个俗语,叫“先恋爱,后结婚”。什么意思呢?在还未成家之前,男女双方可能连手都没牵过,他们害羞于社会舆论,又害羞于传统,觉得伤了风俗。相反,在今天,这样的场景很少出现。

在过去,“双喜牌脸盘”“大水杯”“便器”“热水瓶”“自行车”“缝纫机”等作为结婚的“必需品”而成为某种社会资本意义上的择偶标准,或婚配时的标配。但今天,“老一辈的人结婚彩礼笔比较简单据说集齐以下九大件就可以结婚了,现今结婚第一难关:房、房、房...”这样的变化与选择,其实没有对错,但反应出一个社会问题:择偶与婚配中的硬性条件因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齐美尔所阐释的“货币”在如今的婚配市场或择偶中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他认为,“货币虽然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有其特定的物质形态,但货币只有作为经济价值的抽象代表时,才有意义,换言之,货币的价值体现于其功能性——它作为经济价值的表达而成为可交换的,代表了经济对象中共通的东西。如今,这样的货币化交换与互通,在婚配与择偶中也比较常见。

以房为例,在过去,如上文所述,通常是以脸盆、缝纫机等为条件,而今“有房子是必要条件。因为没有房子而婚姻告吹的例子不是少数。有人说,有情饮水饱,房子要不要都可以。可是到了婚姻中才发现,原来房子真的很重要。”也就是说,房子作为一种“居住的政治”之外,其还体现出了背后的功能性与价值感,且这样的价值通常以货币来体现(它既有存在的价值,也有交换后的价值)。

“资本”与“婚配条件”的攀升,加上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成本的增加、风险因素的增强,导致“嫁给有钱人”在当前成为时尚、风气。

问题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钱人?

“跳板婚姻”:嫁给有钱人及社会后果

即便如此,“嫁给有钱人”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翻身之道。

还是以农村为例,女性的流动以婚姻作为跳板是一种现象和社会事实。在学界,通常把这样的婚姻模式称为“跳板婚姻”。以例为证,“J市Y区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发现现在有些农村姑娘,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姑娘,为了达到进入城市的目的,在婚姻上委屈求全,违心地与城市中不相爱的人草率结婚,待达到个人目的后,即提出离婚。”“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儿,职专毕业后,为了能在省城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梦想中的美好生活,不惜以婚姻为筹码,结果丢了工作,失了自尊…”这些已经在刊物上发表出来的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跳板婚姻”未必幸福。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那些因“跳板婚姻”而获得幸福的案例。

只是,我们现在更需要关切的是,以婚配来作为跳板的社会流动,到底给女性带去了什么,给社会又带来了什么?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可能失去的是尊严(当然也有相爱的),得到的是身份与资本。失去的是自由,得到的是货币及其价值所裹挟的安全感。这正如“跳板婚姻”的定义一般:以结婚为跳板获取某种利益,或为钱财,或为地位,或为迁移户口,或为调动工作,或为出国定居等,一旦达到目的便提出离婚。另外一方面,对社会来说,“跳板婚姻”和离婚率的关系又多大?首先,我们得到的数据是:“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的数据,2018年的结婚率是2013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全国结婚率只有7.2%。”其次,可惜的是,我们暂且还未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择偶的条件变化,它们对离婚率的增加,或许有“贡献”。(推理而得)

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因观念变迁而产生的相似后果。“在传统观念里,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我们的上一辈人更是结了婚就是一辈子,不到万不得已过不下去,不会离婚。”而现在,“婚姻只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经营;但也要记住,离婚并不是可耻的,只要是为了幸福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跳板婚姻”后的“拆跳板”,也就不难理解,这样的婚姻模式和离婚率的强关系了。

何以归处:情感互动中的货币异化与合理化

每个人都有婚配自由,每个人都有实现社会流动的权利。以现实社会为例,在A村,一个女孩,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为了实现社会流动,而选择和自己的导师结婚,回村后被人耻笑,其父母却不以为然,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合理。他们将其合理化的理由是“只要女儿喜欢就好”。在B村,一个女孩,因为不能靠读书翻身,外出务工后选择被包养,村庄内部对此议论纷纷。其父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他们也的确得到了好处,比如房屋的翻新,积蓄的增加等。

这些合理化的理由,不算牵强,但却未被世俗的眼光。一方面,村民所认定的是“依靠双手”,而他们是“走捷径”。与其说,他们选择了“嫁给有钱人”,不如说“选择了压抑情感而获取资本”。另外一方面,他们内心的挣扎感肯定是曾经存在的,但又因为得到好处,或者为子女着想而放弃“反抗”,不加在意。

值得一提,这些案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也给了我们很多警醒。

身体作为女性的资本之一,在实现社会流动(社会交换)方面的确比男性更有优势,但为何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流动”却与往常的社会看法不同?为什么人们的包容性更大了呢?继而,我们的那些过去存在的世俗规则去了何处?

这就需在“合理化”这个概念上来思考。因为,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而“有钱乃正确”成为了“价值正确”。这样的观念变化,也有利于我们对一些过去认为不正常的选择,而进行了合理化。

此处,还有必要再回到“货币”中来探讨。在本文看来,货币所扭曲的,不仅仅是交往中的关系与模式,而且还带来了后果,“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感觉麻木、外向型孤独现象”,也即“现代性的后果”之一。

虽然钱也有其正面性,比如是社会的润滑剂,扩大了社会交往,且“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体现了货币的文明作用。但,在情感的交往与互动中,货币的力量似乎已经超越了情感本身,成为了一种“基础”。

因此,把货币、归宿、情感三者结合起来思考,“嫁给有钱人”,的确是一个值得分析的社会议题。它不仅意味着情感与身体的符号型消费或交换,还意味货币把人推往的去处,以及在现实环境下的某些抉择合理化与再合理化。

所以,回到开篇所述,这些实现了跳板式婚姻,选择了异化情感交往的人们,他们的合理化未必会有孤独感的产生,也未必不会有情感的麻木。而这,注定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因为出发点是错的,又怎么可能有对的结果呢?

当然,也可以借用《乱世佳人》里所说的“一切皆注定”来妥协或反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梯度模式下的“婚姻剩余”析
结婚的成本
五行婚姻配对表
我之所以在结婚当天离婚,是因为:婚姻还没开始,我就已经被绿了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而是衡量财富的工具。越...
海菱:女生年纪越大,是不是结婚越困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