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正文共: 3719字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1942年8月5日

这一天,在波兰华沙的街头

很多人都看到了一支

由192名孩子组成的长队

在队伍前面带领他们的

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以及几名年轻的老师


而在这天之后

再没有人见过这个老头

以及这群孩子了



在波兰的首都华沙

有这么一个雕塑

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带头的老头子



他就是阿光今天要介绍的人

雅努什·科扎克

Janusz Korczak



(JanuszKorczak,1878—1942)

他原名亨里克·哥德施密特

波兰籍犹太人

教育家、 作家、儿科医生、社会活动家

他被称为与居里夫人、肖邦等

相齐名的波兰籍有重大贡献的人

是他让我们明白了

没有孩子,只有人


如果你不明白这句话

那么请仔细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当一个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他坚毅的灵魂,以及他渴求的力量。


如何面对一个孩子?

——爱他今天的样子,尊重他将会成为的样子。孩子不应该是明天的人,而应该是今天的、当下的人。请尊重纯洁、美好、蓬勃而又神圣的孩子


我们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人?

——没有孩子,只有人。孩子并非将要成为人,而是早已成为独立的人。可是他们的认知和我们不同,经验和我们不同,冲动和我们不同,情感和我们不同。我们要记得,我们不了解他们。




是的,这些话并非出至于

现代开放的网络社会

而是出自于上个世纪

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雅努什·科扎克之口


科扎克终其一生

都在为儿童的权利而奔走

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科扎克生于华沙的一家犹太家庭

他的出生证明原件从未被发现

因此,他的出生日期一直无法确定

父亲是身为律师的

约瑟夫·哥德施密特

母亲是Cecylia Gębicka(1853/4-1920)


最初

哥德施密特一家的经济状况十分不错

然而,父亲由于种种问题

精神状况每况愈下

在19世纪90年代被诊断为精神错乱

最终被送往精神病院

于1896年4月26日与世长辞

父亲死后

年仅18岁的科扎克开始教书以扶持家庭

之后,他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

毕业时年龄为二十岁



科扎克在年少时期喜爱读书

多年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陷入了读书的疯狂中,整个世界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只有书籍留了下来。'


1898年

他考入华沙帝国大学医学部

当科扎克走在华沙老城的街道上时
他看到了许多贫苦不堪的饥民
其中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兴许是从那时起
他的心里就萌发了为这些孩子们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愿望


在进入医学院后
他选择了儿科作为自己的方向
并且开始帮助流浪儿童

在日俄战争期间
他曾作为军医来到中国东北
在一家私塾看到打孩子用的戒尺后
他竟想方设法把它买了下来
虽然他知道一定会有一把新的戒尺出现


1906年
从日俄战场上回来的科扎克来到医院
再次做起了住院医生
他在儿童医院工作
目的是为了减轻病痛对儿童的折磨
而且科扎克在行医期间
对贫困人家只收取象征费用
但对富庶人家则收取较高的费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是每次在治好孩子的疾病后
科扎克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
再次的回到原来那个
肮脏、污秽的生活环境中去
这样的场景
让他开始问自己
做医生真的能够给他们
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这种遗憾和痛苦下
他萌发了举办儿童夏令营
给孩子们一个美好回忆的念头

于是在1907年夏天
他组织了一个
由150个来自犹太穷苦家庭的孩子
参加的夏令营
毫无经验的他开始的时候
完全无法管好这么多的孩子

在尝试了许多办法
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
他找到了一个十分新颖的管理办法
就是在夏令营中建立儿童法院
让孩子发生冲突时
学习通过法院进行裁决
而法官和陪审团
也全都是由孩子们组成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

他遇到了他后来生活和工作中的

都非常重要伴侣

斯黛法·维尔金斯卡

他与这位女士有着共同的梦想

就是一起构筑贫苦儿童的理想天堂


在这一理想和决心的促使下

1910年

科扎克终于辞去儿童医院的工作

决定在华沙开办一所孤儿院

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但他对此坚定不移

孤儿院的地址选在科洛赫马尔那大街

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选择了终身不婚

而是将全部的精力

都献给了这所孤儿院和孩子们



在他的孤儿院里
沿袭了举办夏令营时的管理办法
这里有“议会”、“法院”、“报社”等机构
甚至连“公证处”都有
而且这些机构无一例外
都是由7-14岁的孩子们组成


这样的教育办法就算放在今天

都显得十分的超前与开放

在此基础之上

他还写了许多教育学著作

以及儿童文学作品

比如著名的

《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



这是一部成人向儿童学习的启示录,他让我们发现,在儿童的内心闪烁着道德的火花,也提醒我们,对完美儿童的奢求是应该被摒弃的,我们应该接受儿童成长中的各种不完美。

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堪称教育著作中的先驱,在世界各国都有其忠实读者,人们在为小马特唏嘘的同时,也怀念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感兴趣的光友们可以自行上某宝购买)


可安稳的日子并没过多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正当壮年的科扎克被征入伍

庆幸的是,他在四年残酷的战争中

幸运地活了下来


刚离开部队的他

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孤儿院

在此之后

他度过一段十分美妙的时光

尽管日常生活中

为了维持孤儿院的运行

他得花费很大的精力

并应付不时冒出来的各种问题

但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快乐的呢?



科扎克把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
都视作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随后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这种态度
他不会将自己照顾的孩子
分门别类加以特殊照顾
他不认为传统的家庭结构
在社会纽带中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
他也不认可家庭在保守的天主教
和传统的犹太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科扎克教育理念中的关键原素是:

- 反对语言和肢体暴力;

- 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互动;

- 相信孩子和成人都是人类;

- 教育过程应考虑每个孩子的个体特征;

- 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因此成人应将这点考虑进去;

- 赋予孩子们尊重自己意见和财产的权利;

- 将孩子们的进步视作努力的工作



然而到了1939年的春天
华沙地区被谈论最多的就是战争
波兰局部已经开始征兵
希特勒是否会发兵攻打呢?
人们都在惶恐不安
作为波兰曾经的军官
60岁的科扎克志愿加入军队服役
但因年龄不符合要求被拒
他在华沙犹太人聚集区
度过了有生之年的最后几个月
友人曾帮助他伪造证件
以便逃离犹太聚集区
但科扎克拒绝了
他要待在孤儿院保护那些可怜的孩子

在聚集区里
他恢复了写日记的习惯
整整两年
他没有写过其他任何东西
他把所有的时间
都投入到照顾孤儿院的孩子上

在1958年时
这本日记在华沙首度出版
日记的最后一篇写于
1942年8月4日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


华沙陷落了,犹太人统统被驱赶进了隔离区,沦陷地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科扎克不仅拒绝在衣袖上佩戴犹太人的六角星标志,还穿着自己的波兰军装,他为此被投入监狱,受了很多折磨,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狱。


但他始终坚决不向纳粹妥协,这倔强的性格让他即便面对危险也不为所动。



在越来越严酷无望的生活中

科扎克艰难地支撑着孤儿院


成批的人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寒冷

科扎克常常在噩梦中惊醒

已经濒临崩溃的他

仍然想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


他组织孩子们演出了泰戈尔写的《邮局》,那是一个即将死去的孤儿的故事,他纯洁无瑕的灵魂让每个接触他的人生命都变得更有意义。


演出结束,一位犹太人说:“尽管我们被囚禁在这里,但天才科扎克证明了就算在老鼠洞里,他也能创造奇迹。”


科扎克却只在日记中留下几个字:“欢呼阵阵,掌声雷动,笑脸盈盈,说话费劲”。那时,他还不知道,一个月后,他和孩子们真的走向了死亡。



最后的日子

1942年8月5日


在波兰华沙地区的

乌斯赫拉布拉兹火车站

在一群德国警察的皮鞭和枪支下

雅努什·科扎克带着192名犹太孤儿

孩子们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和书

跟在科扎克身后


他一手拉着一个孩子

眼睛直视前方

仿佛看到的是未来

孩子们和自己的老师一起

没有哭闹,没有尖叫

而是排成四队

平静地登上赴死的列车


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儿童队伍里

有人举着小国王马特一世的旗帜

所有的犹太警察自动分开道路

站在两旁向他立正敬礼


1975年,Alexander Ford导演的德语影片《你自由了,科扎克医生》


登上火车的这一幕

注定铭刻在历史当中

他让我们看到

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能做到多么崇高

多么坦然,多么从容



在战后

科扎克的教育理念

依旧在发光发热

他曾在自己的书刊中写道:


我现在要号召一份关于儿童权利的大宪章。也许儿童还有许多权利,但我在此列出三点最基本的:

1.儿童有死亡的权利。

2.儿童有活在当下的权利。

3.儿童有做他自己的权利。


我们必须认识这些权利,这样我们在赋予这些权利时,就能尽量犯最少的错误。最重要、最理所当然的儿童权利是: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主动参与大人关于他的考量及决定。


当我们成熟到可以信任、尊重孩子,当孩子也信任我们,说出自己的权利,教育中的问题和错误就会比较少。


而这,也成为了
1958年

波兰起草《儿童权力公约》的起点

该公约于1989年被联合国大会所采纳

如今已有196个缔约国

这一切或许可以令科扎克感到欣慰吧



“我来此不是为了被爱,被赞美,

而是为了去行动,去爱。”

科扎克一生都是如此

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

尽管他无法将孩子们

从恐怖的大屠杀中解救出来

但他主张所有的孩子

都有权利生活、接受教育、受到保护的理念

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



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由公众号“另一束光”重新整理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中营里的孩子王
不用良心作交易 用生命陪孩子们走完最后一程
耶路撒冷13 --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2)
没有孩子,只有人
恐怖凄惨!伊孤儿院众多全裸儿童受虐奄奄一息
生育率跌到历史新低的真正原因——《绿山墙的安妮》带来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