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九龄三首代表诗作赏析,风格清淡,语言素练,每一首都是经典
userphoto

2023.05.18 广东

关注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贤德之相,他举止优雅,风度非凡。张九龄为相时,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政治主张,反对穷兵黩武,强调关爱百姓,保民育人。他的施政方针,在维护“开元盛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曾因对唐玄宗用人提出异议而被罢相遭贬。他的《感遇十二首》正是在遭谗贬谪后所作。

这首是《感遇十二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人以兰花、桂花自喻,抒发了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张九龄将兰桂对举,兰并非只举其叶,桂也并非只举其花,而是互文对见义,突出了兰花的葳蕤淡雅,桂花的馥郁皎洁。这里的“葳蕤”“皎洁”虽分别用来形容兰叶与桂花的特点,但这是托物言志,即寄二花来突出自己的清高与孤芳自赏。无论是葳蕤的兰叶,还是皎洁的桂花,在诗人看来,都各自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但兰桂毕竟是两种花草,两种生命,它们在自己的时节里,能够显示自己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前面四句,表面上单写兰桂而不写人,实则是引出后面四句写人的需要。后面写到的“美人”一如屈原《离骚》中的美人,并非美女子,而是品德高尚的人,在张九龄这首诗里,比喻与兰桂有同样品质的隐逸之人。意思是说,兰桂馨香溢出,“美人”自然地会去欣赏兰叶的葳蕤美,桂花的皎洁美,做兰桂的知己。

如果说,三、四句主要是从“美人”的角度来写的,那么,最后诗人用“草木有本心”,强调了兰花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只是为了博得美人折取、欣赏才如此的,所以他说“何求美人折”。按一般人的虚荣心,如果人如兰桂,就是希望他人多靠近,多欣赏,多赞美,诗人却在最后突然一转,突出了“草木”的本心。联系到张九龄被贬的遭遇,可见他坚持自己的追求,洁身自好,孤芳自赏,不强求他人赏识的品性。

全诗前三联对兰桂的描写渲染,都只是为最后一联作铺垫,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一联的陡然一转,犹如舞台上,先有龙套跑了好一阵场子,突然主角从幕后出来,在台中央来一个精彩的亮相一般。不但如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对那些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吟咏的对象是橘树。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诗意是这样的:橘树生长在江南,这是一种常青树,即使到了冬天,哪怕天寒地冻,它仍然保持着一片苍翠。难道真是因为江南的天气比北方温暖吗?其实不然,是因为它自身具备了不畏风霜的秉性。这种树结出的红橘,可用来款待贵宾,只可惜,道路不通,贵宾受阻隔,远在别处,不可光临。

诗的前六句可以看成是在直接写橘树,后四句明显地是在用橘子比喻人了。联系张九龄被打击、被贬谪的遭遇,他深深地悲叹自己的命运,就如橘子一样,虽有一身好品质、好才能,却蒙受着被排挤、遭阻隔的命运,不再被重用,只见光阴流逝、季节轮回,能赏识人才的慧眼明君又在哪里呢?一般人都艳羡桃红李白,希望多多栽种桃李,为什么人们就没有想到,这橘树虽然没有桃李的艳丽,但它有着始终不变的绿荫呢?

读张九龄的这首诗,令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给诗人带来的不幸遭遇。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与屈原的《橘颂》相似。屈原与张九龄都是南方人,他们都用橘树自喻,是因为他们非常了解这种果树的特点,也感觉到了自己的秉性与之相似的地方。诗中“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二句,既是写实,又是虚写,因为这两句诗是张九龄在托物喻志,托物喻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佳句。

“海上生明月”是写景物,属于实写,即看到什么写什么。虽只五字,却境界开阔,气势雄浑壮丽,但单只这一句并无奇崛之处,第二句“天涯共此时”,是由景及人,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由实到虚,从眼前写到遥远之地,将天各一方的相互思念之情,以一轮新升的明月而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有“明月寄相思”的传统文化,望月怀思,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正因同类题材多,要写出佳句来就难。张九龄先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景,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在这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景象中,主人公望月思远,表达他乡异客对远方之人深切怀念的情思。如果张九龄所表达的思情,仅是在单一方向伸发的话,那么,就与他人无异了。新奇的是,张九龄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时,又设身处地地遥想远在天涯之人,在此时也与自己同望一轮月,同有一种思念,如此,两个有情人才会虽远隔千里,却能心灵相通,感情共鸣,有着心相连,意相随的缠绵缱绻。

首联二句已成千古绝唱。后面该如何?抒情主人公已经拉不回自己的想象,脑子里只有远方的心上人。他(或她)因为相思,所以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起漫漫长夜,辗转反侧难入梦,只好披衣出户望月,直到夜深人静,露湿衣衫,寒意浸骨。本来,这二、三联写的是主人公假想中的情景,也是虚写,但最后一联,作第二重虚写,主人公再度猜想,那远方的人恨不得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这真是奇思妙想呀!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种痴人的妄想罢了,月光怎么能捧起来呢?即使能捧起来,又怎么送到天涯海角呢?无奈之中,想再换一种方式表达相思,那就是重新回到卧室睡去,不是因为困倦,而是但愿能勉强入梦,让远方之人入梦来相会。写到这里,似乎觉得邀思念中的人入梦相聚更是一种痴心,但从诗意来说,这样写将相思之情作了进一步升华,使相思之情层层叠起,绵绵不尽。

如今,交通与信息的发达,大大地减少了“相思”之苦。即使如此,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仍然脍炙人口,足见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身边档案|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桂花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陈志艳
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感遇》其一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是什么意思?
以兰桂自比,美而不媚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十九首《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